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焦作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作市是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近年来, 由于降雨量的减小、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和地下水污染等原因, 造成了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地下水资源减少。本文在阐明影响地下水资源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即: 防治水污染, 污水资源化; 排水、供水、环保结合的优化管理; 加强水资源价费改革; 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2.
对大理州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实际开采量,按流域、水资源分区及县市进行细化,对掌握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地下水合理开采利用提供依据;对地下水局部地区开采导致的河流断流、水质污染等问题,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大理州地下水保护规划的措施合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辉县百泉泉水断流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朋  陈全礼 《河南地质》1998,16(3):233-236
辉县市百泉自1979年以来出现数次断流干枯现象,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文章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及泉水的动态等方面分析了百泉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的减少和人工过量开采地下水。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3)
通过分析贵州织金县城供水源地逥龙潭和四方井岩溶大泉的断流,认为处在地下水径流带上的工程建设是导致泉点断流的主要原因,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程建设对织金县城岩溶区地下水环境破坏的机制,并最终提出岩溶区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对岩溶区工程的建设和地下水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段断流对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影响严重。以1999年为基准年,利用黄河下游侧渗补给影响带地下水系统模拟模型研究了黄河断流对黄河侧渗量及地下水循环的影响。花园口-河口断流300d,黄河侧渗量减少53.8%。夹河滩-河口全年断流,黄河侧渗量减少75.2%;断流300d,黄河侧渗量减少46.3%。泺口-河口全年断流,黄河侧渗量减少25.1%;断流300d,黄河侧渗量减少19.8%。利津-河口全年断流,黄河侧渗量减少4.7%。断流对黄河侧渗补给影响带地下水流场的形态影响较小,浅层地下水系统边界的水力性质没有改变。断流对黄河下游傍河水源地开采动态水位影响较大,但宏观上对侧渗补给影响带地下水资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聪明 《地下水》2010,32(4):26-27
太原市水资源严重紧缺,需水量和用水量剧增,地下水超采,由此引起岩溶泉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出建立地下水库是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论述了建立地下水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闫震鹏  梁世云 《地下水》2010,32(5):29-34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合理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提高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障能力的基础。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下,河南平原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资源利用,尤其是城市地下水超采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下水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勘查、规划、利用和保护等方面据出了会弹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邱志勇  苏学云 《地下水》2007,29(6):7-10,39
我国许多地方因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地下采矿疏干排泄地下水而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同时,地下水污染趋势愈演愈烈,导致了大范围地下水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程度,亟待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分析了造成地下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操作难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科学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地下水资源过量超采和水质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新时期国家对地下水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阐述陕西省地下水资源法规制度建设、管理职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的同时,针对存在局部水位持续下降;局部水质呈恶化趋势;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立地下水管理保护责任制;推进地下水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涵养和保护;争取将地下水管理保护纳入财政预算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武 《地下水》2014,(6):184-185
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依据汉中市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现状,结合工作实际,分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建议,可供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方岩溶大泉流量动态模拟及其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砚阁  王力 《水科学进展》1998,9(3):275-281
在充分研究晋祠泉流量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晋祠泉流量的主要因素,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晋祠泉流量动态的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煤矿排水管理曲线图的方法来管理晋祠泉域岩溶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晋祠泉出露于山西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 m3/s。与晋祠泉同处山前断裂带的平泉于1978年成为特大岩溶水自流井水源地,自流量最大达到1.56 m3/s。由于这些自流井的开采,使晋祠泉的流量急剧下降,1994年4月30日断流。研究山西太原晋祠泉—平泉水力联系对晋祠泉复流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祠泉、平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水质监测,综合运用水化学(离子比例、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方法。揭示晋祠泉—平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反映地下水流系统的特征、水力联系特征。得出1980—1992年,晋祠泉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呈稳定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有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开化沟、淸徐县平泉村和梁泉村等水源地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晋祠—平泉一带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较接近,说明这一带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途径相近。水质监测分析得出晋祠泉与平泉各个离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晋祠与平泉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因此晋祠泉与平泉必然存在一个比较强的导水通道。可以通过在晋祠泉下游导水通道上帷幕灌浆,提高晋祠泉水水位,使晋祠泉出流。  相似文献   

13.
汾河二库的下闸蓄水,改变了晋祠泉域汾河地表水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条件,对区域岩溶水流场变化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勾画地表水渗漏补给岩溶水范围,考虑地层岩性、蓄水高度等因素,确定二库不同蓄水水位下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构建晋祠泉三维岩溶地下水流模型,研究二库渗漏对泉域岩溶地下水补给作用,并预测不同蓄水情景下晋祠泉口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随二库蓄水位非线性变化,最低为92.8%,在二库蓄水位达902 m后稳定在93.7%,而渗漏量与二库蓄水高度呈正相关;泉域岩溶水径流区受渗漏补给作用最显著,其次为排泄区、北部补给区;渗漏补给作用下,地下水位回升值受二库水位和补水距离影响;维持设计水位(905.7 m)和2017年水位(895.9~902.4 m)时,预计晋祠泉口水位分别在2021年7月和2023年1月达到泉口高程。   相似文献   

14.
晋祠泉和兰村泉是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泉于20世纪末相继断流。针对山西省政府提出的要使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文章在泉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就泉水复流密切相关的四个关键性岩溶水文地质条件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新认识。核实了目前划定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依据最新资料对现行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提出了7处修正,修改后晋祠泉域面积由2 030 km2变为2 713 km2,兰村泉域面积由2 500 km2变为2 614 km2。汾河二库在蓄水后库区的主体部分划归到晋祠泉域而非兰村泉域,其渗漏补给是造成近年来晋祠泉域区域岩溶地下水位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确定了晋祠泉域内盘道—马家山断裂带是一个岩溶水强富水带,也是岩溶地下水从北部中、上寒武统含水岩组向南部中奥陶统含水岩组的转换带。圈定了晋祠泉域:玉门河南峪村—杜儿平煤矿东侧—官地矿与白家庄矿交界处—龙山—明仙村东—晋祠泉的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这些认识是开展晋祠—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更是制定晋祠、兰村泉水复流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山西省晋祠泉泉水断流、泉口水位下降及近年来泉口水位回升的原因,为泉水复流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以长系列气象、水文、开采量、泉流量、地下水位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分析了晋祠泉域不同水动力分区年内、年际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从自然气候与人类活动两方面出发,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晋祠泉域岩溶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56-1994年,因20世纪80、90年代人工开采量达到历史高峰期,一度超过2.4 m3/s,且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干旱化发展趋势较为严重,晋祠泉水流量逐渐减小直至断流;1994-2008年,人工开采量虽有一定程度减少,但仍维持在2.0 m3/s左右,且恰逢连续枯水年,降水量、河流径流量较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小了11%和27%,此阶段泉口水位快速下降至历史最低值;2008年以后进入相对丰水期,在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泉域岩溶水开采量的同时,汾河二库蓄水水位逐步抬高,其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量在经历了约2 a的滞后期后到达泉域排泄区,晋祠泉口水位近年来逐步回升。  相似文献   

16.
王焰新 《中国岩溶》2022,41(3):331-344
我国北方岩溶分布面积广,岩溶泉水资源丰富,是岩溶区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的优质供水水源。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采煤等强烈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下,我国北方岩溶泉水流量衰减,水质恶化,岩溶泉域生态环境功能下降。通过合理、适度的人工干预,强化岩溶大泉的自然恢复机能,并最终实现泉域生态环境修复,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重点领域。论文在分析研究晋祠泉断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并科学地评估了汾河二库强化渗漏补给、泉域岩溶水关井压采、煤矿区保水限采、近源生态补水和远源河道渗漏补给等一系列措施及预期效果,以期推进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该研究工作有望对我国北方岩溶大泉的生态修复形成示范效应,为遏制我国岩溶区生态恶化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太原西山汾河二库的泉域归属及其渗漏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省汾河二库是建于汾河中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库。由于水库处于晋祠兰村泉域交界地带的碳酸盐岩河段,水库蓄水并淹没了天然条件下出流的悬泉寺泉群,造成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直接影响到泉域岩溶水的水资源评价、开发管理和以泉水复流为目标的生态修复的措施制定。本文针对汾河二库修建后的以下两个问题开展了讨论。第一,利用最新调查与勘探资料分析二库修建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并对二库库区的泉域归属问题进行了划定,认为悬泉寺泉水的出流受控于汾河河谷内向西倾斜的下奥陶统区域相对隔水层的阻水作用,汾河二库蓄水水位提高近40 m,天然条件下挟持于晋祠-兰村泉域间相对独立循环的悬泉寺泉域降落漏斗被“充满”,泉水消失,形成对岩溶地下水渗漏反补给,水库渗漏水量通过中奥陶统主要进入晋祠泉域,汾河二库以寺头-下槐间下奥陶统出露的地段为界,下槐泉以上划归晋祠泉域,下槐泉以下则划归兰村泉域;第二,利用二库上游寨上水文站、下游的上兰村水文站资料和二库蓄水水位系列资料,由均衡法建立了二库蓄水水位与渗漏量之间的非线性方程,并据此预测,当二库水位提高至905.7 m时的渗漏量为2.862 m3·s-1,而对兰村泉域岩溶水及山前西张水源地的补给量有限。   相似文献   

18.
山西晋祠泉在引水条件下的可再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模糊线性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手段,通过分析长期动态资料,建立起晋祠泉流量与降水量、汾河渗漏量、矿坑排水量及人工开采量之间的模糊关系方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在万家寨引黄工程完工后,晋祠泉域在地下水得到涵养条件下的可再生性,同时还预测了不同方案调控条件下,晋祠泉的大致出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晋祠泉的大致出流时间在2007~2009年之间。为了实现晋祠早日复流,节流是今后最重要的管理措施,同时应该注意晋祠泉的水质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晋祠断裂特征及其对晋祠泉流域岩溶水的控制作用,可为晋祠泉流域岩溶水运移规律的分析提供依据。本文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大地电磁法(MT)和大功率充电法等物探方法对晋祠断裂西南段断裂特征及其对晋祠泉流域岩溶水控水作用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晋祠断裂西南段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自浅至深由大变小,断裂带宽约250 m,影响深度大于1 km;晋祠断裂南东侧存在相对阻水地层,致使大部分岩溶水未进入太原盆地,推断该断裂为张性导水断层;在西山山地存在两个与晋祠断裂平行的岩溶水强径流带,其宽度在150~300 m之间。岩溶水通过晋祠断裂和强径流带对下游补给。   相似文献   

20.
Uranium contents and234U/238U ratios have been determined on 29 water samples from the Taiyuan area, Sh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e artesian aquifer has similar uranium contents and234U/238U activity ratios, and the deeper aquifers have higher A. R. values but lower uranium contents. The A. R. values increase slightly towards groundwater flow in the artesian aquifers dominated by oxidizing ground waters. The Lancun Spring and the famous Jinci Spring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karst groundwater systems, i.e., the east and west karst groundwater systems. The recharge area of the Lancun Spring should cover the wide limestone outcrops of middle Ordovician in the northeast. The Ordovician fissure-karst ground water to the Jinci Spring is extensively mixed with fissure water in Carboniferous-Jurassic formations and seepage water from the Fenhe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