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泰山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李理  钟大赉 《岩石学报》2006,22(2):457-464
对采自鲁西隆起泰山的16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泰山在前新生代(晚元古代到晚白垩世)抬升缓慢,新生代以来抬升速度明显加快,共经历了48Ma、44~37Ma和23~20Ma三个抬升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为快速抬升时期。新生代泰山快速抬升与济阳坳陷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隆-坳耦合关系,暗示44Ma之前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是一个相连的联合盆地,44~37Ma泰山的抬升将二者分开,抬升事件进而控制了坳陷中烃源岩的形成。新生代泰山抬升与渤海湾盆地及其周边山系的构造演化也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  相似文献   

3.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 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 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 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 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 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 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 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 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 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 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 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 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 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 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 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 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西马德雷山脉是白垩纪—新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5个主要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和中新世中期—现代。这些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与法拉隆(Farallon)板块向北美大陆俯冲和加利福尼亚湾打开相关。墨西哥中新生代的成矿作用与东太平洋板块边缘连续的俯冲过程密切相关,矿床类型多样,包括VMS(与火山相关的块状硫化物)型、斑岩型、IOCG(铁氧化物铜金)型、矽卡岩型等。  相似文献   

5.
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运动旋回:从早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是第一个旋回;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第三纪和第四纪为第二个旋回。早中侏罗世是一种稳定大陆内弱伸展坳陷盆地,不具有典型的裂陷盆地特征。从渐新世开始,柴达木盆地才进入强烈挤压的山间盆地阶段,并决定了柴北缘现今的构造格局。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着柴北缘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6.
新疆构造运动期序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新疆地域辽阔,地质构造运动复杂,特征各异。前人曾对新疆构造运动的划分及命名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有不一致,有些构造运动的划分或命名依据不足,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现根据实际资料,对新疆地质构造运动重新归纳和认识,提出新疆境内构造运动可划分为11期32幕(次),其中前寒武纪6期、古生代2期17幕(次),中新生代3期9幕(次)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有很大差别,根据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与沉积过程的差异,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鄂尔多斯稳定地块、陇西地区和汾渭新生代裂谷3个新生代构造运动分区.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黄土高原新生代沉积与侵蚀过程,从而产生明显地貌分异,并可划为3个一级地貌分区:1)鄂尔多斯黄土地貌区.第四纪黄土覆盖在新近纪红土梁、峁及红土盆地等古地形之上,后被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黄土地貌景观;2)陇西黄土地貌区.主体为新近纪红土地貌,上覆少许第四纪黄土,实际为红土地貌区;3)汾渭裂谷黄土地貌区.裂谷盆地的地貌主体为河流两侧的阶地和台地,其上堆积第四纪黄土,形成不同时期的黄土台塬.鄂尔多斯周边新生代裂谷的出现控制了黄河的发育.新近纪末银呼裂谷与汾渭裂谷进入快速发展期,吕梁山相应隆起;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也轻微抬升,使古黄河初步形成并流经晋陕峡谷一带,进入三门湖并东流入海.第四纪时期早期,黄河曾长期处于河湖并存期,中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使湖泊消失,并呈现目前的黄河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
西南“三江”地区新生儿构造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文昌  莫宣学 《云南地质》2001,20(4):333-346
大量事实表明,发生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三江”地区一次强烈的褐皱造山运动,其强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囊括整个“三江”地区,规模巨大的新生代褐皱造山带,形成了“三江”地区绝大多数超大型,大型,中型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矿床;新编制的“三江”地区1:100万重力,航磁,地球化学异常等系列图件,其示矿信息,很多是对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盆地群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长期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活动带,对构造运动有着敏感的反应,各次构造运动在该区都有表现。现今北祁连盆地群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先后经历了早古生代大陆裂谷阶段、晚古生代稳定陆内沉积盆地阶段、中生代的板内变形阶段和伸展断陷阶段、新生代挤压变形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是各个时期盆地叠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陆内裂陷、断裂走滑活动及会聚构造带的形成、陆内岩浆活动、强烈的抬升第一系列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3  
摘 要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 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 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 关于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 在3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已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 期活动;其二,认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 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 “反犛型” 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 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查明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 的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同时应对断裂本身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2) 断裂运动学特征的研究。这关系到断裂两侧原有构造带、地块和原型盆地的构造复位问题, 作者认为通过断裂旁侧牵引构造形成的过程来研究断裂运动学演化的特征是一重要途径;(3) 断裂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这3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北大陆构造 的格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找油勘探的战略部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区,而是经过金塔—花海盆地南缘的宽滩山—黑山地区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相连,中新世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事件,青藏高原由南向北挤压河西走廊地区,造成了金塔—花海盆地内部由近南北向构造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同时形成北山地区控制上第三系沉积(上新统)的东西向断裂。而阿拉善南缘产生右行走滑运动,地块的北部及内部则产生了近南北向的第三纪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以及金塔—花海盆地第三纪断裂控制的沉积与前人认为的强前陆、弱限制性边界的侧向挤出类似。我们认为阿拉善及蒙古地区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挤压,产生区域性的"共轭"断裂系统,由于这些地区早期构造的控制,这些新活动的断裂主要迁就于老构造,以脆性活动为主,在蒙古国形成了沿阿尔泰山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和东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共轭"断裂系统,而阿尔金断裂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则形成南侧的"共轭"断裂系统。北山以及金塔—花海地区则是这两组断裂的交汇地区,挤压作用明显,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并导致了新生代金塔—花海盆地的形成。阿拉善地块作为夹持在这两组断裂之间的地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东挤出运动,在其东缘贺兰山西侧形成了新生代的挤压构造,而在其东北缘和西南缘则迁就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运动,产生相应的变形。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阿拉善周围地区及其内部中新世以来的变形及其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谢皓  刘彩彩  张会平  詹艳  赵旭东 《岩石学报》2022,38(4):1107-1125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向北扩展的前缘断裂,其新生代活动性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运用热年代学、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和地震学等方法对阿尔金断裂带的性质、组成结构、断裂活动时代、走滑断裂运动特征、走滑位移量和走滑速率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而对阿尔金断裂带沿线受其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年代、沉积演化特征虽然也有一定研究,但往往仅限于单个盆地,缺乏对沿线盆地整体的对比认识,造成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起始时间及阿尔金山的隆升历史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对近二十年来阿尔金断裂带沿线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磁性地层年代与沉积相演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建立阿尔金断裂带沿线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和年代框架;辅助热年代学等资料,提出阿尔金断裂带的三阶段演化模型:始新世-中中新世,阿尔金断裂带以大幅度的走滑运动为主,同时伴随着阿尔金山小范围的隆升;中中新世开始,阿尔金山开始大规模的隆升,伴随着较少量的走滑运动;晚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加强。  相似文献   

14.
张万良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2):152-161,187
下庄矿田是我国落实的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床和矿点分布在贵东岩体的东部,受构造、岩性联合控制,矿化类型有硅化带型(群脉型)、交点型、蚀变碎裂岩型和花岗岩外接触带变质砂岩型,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华南地壳的新生代特别是晚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成矿后的构造活动研究表明,上洞断裂和马屎山断裂是矿田的保矿构造,它们形成时代较新,联合控制了下庄断块的下陷,保护了之前形成的铀矿免受或少受侵蚀破坏,这也是贵东岩体东部有矿西部无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 of the Alxa Block resulted direct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owever, many data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occurred only in the Middle-Late Miocene. 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 Altyn Tagh fault did not pass through the Alxa Block; on the contrary it went alo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Jintai-Huahai Basin, linking with the Helishan—southern Longshoushan fault. Due to important tectonic events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Middle-Late Miocene time, the northern plateau underwent rapid uplift and the plateau compressed the Hexi Corridor Region, resulting in a change from NS-trending to EW-trending structures in the Jinta-Huahai basin,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ive structures in the Beishan. The southern Alxa fault underwent right lateral movement, and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block, NS-trending Tertiary extensional structures formed. These basins controlled by Tertiary faults are similar to basins developed by lateral extrusion with a strong foreland and weak limited boundarie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a regional “conjugate” fault system resulted from nearly NS-trending compression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Miocene and Pliocene in the Alxa Block and southern Mongolia. And due to the control of early structures in these regions, most brittle faults reactivated earlier ductile faults; NW–SE faults along the Altai Mountain and NE–SW faults to the southeast in Mongolia consist of a “conjugate” fault system to the north.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southern Helishan-Longshoushan fault comprise a “conjugate” fault system to the south. The Beishan and Jinta-Huahai Basin occupied the convergent area between these two sets of faults; the compression controlled the Tertiary deposition and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ozoic Jinta-Huahai Basin. The Alxa Block bounded by these two sets of faults moved eastward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nozoic compressive structures to the west of Helan Shan, and superimposed early ductile shear zone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Alxa Block respectively. This model could explain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 occurring in and around the Alxa region.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郑剑东 《现代地质》1991,5(4):347-354
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是华力西褶皱带,而是一个前寒武纪的地块。西北地台由塔里木坳陷、柴达木坳陷、阿尔金断隆和阿拉善台隆4部分组成。阿尔金断隆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阿尔金断裂带纵贯其中,在其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南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固原-青铜峡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南部的变形从经历的时间及方式上与贺兰山中北部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论证了固原-青铜峡断裂通过贺兰山的具体地点,该断裂通过贺兰山后逐渐转为东西向;宁夏中部地区东西向构造是古生代弧型构造的一部分,由于后期的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形式.黄河断裂和固原-青铜峡断裂控制了贺兰山南部的构造发育,由这两断层夹持的块体(卫宁北山)在新生代向东运动,在该块体的东部由于东西向的挤压形成了许多构造,一些山体隆起的原因可能是来自西部卫宁北山向东的挤压.  相似文献   

18.
西天山尤路都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路都斯盆地位于天山西段南天山与中天山之间 ,呈 EW向延伸的狭长型山间盆地。通过最新资料研究 ,提出大、小尤路都斯盆地分属不同的板块体系 ,塔里木板块向伊犁—伊塞克湖板块俯冲带沿那拉提断裂至巴音布鲁克 ,沿艾尔宾山南缘向东延伸 ;划分大尤路都斯盆地归属南天山—塔里木板块 ,而小尤路都斯盆地属于伊犁—伊塞克板块。自新元古代以来 ,盆地经历了古生代盆地基底演化阶段、中新生代盆地形成阶段。从晚二叠世开始至中生代 ,那拉提断裂带—艾尔宾山以南是泥盆—石炭系的露头区 ,基本无沉积。构造线以北属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布范围应该以巴音布鲁克为中心 ,西北延伸至巩乃斯 ,东南到现在的小尤路都斯 ;受断裂控制 ,沿着 NW向断裂体系发育有河流、沼泽、小型断陷湖盆的古水流体系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和静北部地区发育一个现今地貌上的小型背驮盆地。新生代地层中砾岩砾石成分稳定,以变质岩和沉积岩成分居多,岩浆岩很少;砂岩成熟度普遍低,长石和石英含量少,岩屑含量居多,砂岩成熟度从盆地早期渐新统—中新统的玛萨盖特组到上新统—更新统安吉然组下降。该盆地内部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地层古水流方向主要向南,显示物源是北部的南天山地区,直至更新世时期该背驮盆地并未单独发育,而是焉耆盆地北部的一部分。由于天山地区的侧向扩展作用,更新世以来本区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断裂带,北部的逆冲断层使中泥盆统逆冲到安吉然组之上,中部的一条逆冲断裂使下伏的中泥盆统和花岗岩体抬升,形成了现今的地貌;南部的逆冲断层作用在安吉然组内形成了南陡北缓的断层相关褶皱。和静地区的新生代变形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地区的构造缩短率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沂水县北躲庄铁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沂水县北躲庄矿区处于汞丹山凸起之上,其西侧为马站苏村凹陷,东侧为莒县凹陷。区域地层分布较齐全,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该矿区地层简单,只出露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组地层包体和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构造有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构造2种;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有古元古代条花峪单元、松山单元、三官寨单元。铁矿体赋存于泰山岩群柳杭组的顶部,共圈定了7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产出,倾向110°~120°,倾角47°~82°。TFe 品位29%~37%。其矿体成因为沉积变质型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