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赤峰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为例,阐述赤峰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探讨了平台建设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国土资源相结合,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数据等技术,对国土空间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数据是科学规划的依据。采用数据加以分析,为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加以分析,意在形成空间规划为基础,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打造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3.
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对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历程、规划背景、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协调、区域政策、科学支撑、人才培养等的深入分析总结,提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应该逐步推行规划立法,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化;构建分工明确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搭建规划协调平台,建立国土空间利用协调制度;区域政策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设立空间发展投资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程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队伍建设、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愿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统筹涉及空间各类规划的重大部署。美丽中国是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新的引领目标,其内涵不仅是“生态美丽”,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的大美丽,美丽中国建设要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和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联系,美丽中国为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了重要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城镇化、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等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地理学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科学分析国土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国土空间相互联系,结合美丽中国目标,谋划国土空间的目标、愿景与路径,鼓励公众参与与开展动态评估,构建智能系统平台等,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省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数字省、数字城市建设是数字地球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可操作性高。在进行数字省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大比例尺空间基础信息和公共基础信息。信息共享平台将在各部门建立分布式的网络分中心,对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网络化和空间化改造,建立信息共享体系。本文以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为例,详细分析了数字省信息共享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模块功能设计及实现过程,并就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体会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多规合一”工作是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重点工作之一,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城市“粗放式”大规模新城建设将逐渐过渡到“精细化”智慧城市管理时代。自然资源价值迫切需要系统性塑造和约束,“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效能被赋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之前所必要的多规信息融合、多规平台集成。总结试点城市及典型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经验,提出了市县级“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较为时效性、普适性的决策设计模式。通过思路模式、组织模式和建设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平台建设模式,通过基础架构、服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和升级架构六方面探讨了“多规合一”平台系统架构,提出平台与现有基础信息的衔接方式及平台建设模式,设计以“一张图”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及决策支持为目标的“多规合一”平台总体架构,实现“多规合一”平台的业务流程再造和流程定制并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从而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决策手段和业务科学审批能力。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规划的物质基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家之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果最好的国家。德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一脉相承,是德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和财政政策措施,德国遵循增长与创新、保障公共服务以及保护资源、塑造文化景观三大战略理念,实现了提高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借鉴德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及措施,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重视边境地区开发、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注重都市区的引导作用等启示。  相似文献   

8.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21,76(9):2329-2329
优化国土空间管理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贵教授长期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优化利用与管理议题,在技术方法和实证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国土空间优化利用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20年)一书紧紧围绕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的总体要求,从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和人文地理等多领域、交叉融合视角探讨了国土空间优化管理的理论框架、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总体而言,该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主题明确.全书整体论述始终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利用与管理内容展开,通过对国土资源评价、布局优化、综合分区和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科学揭示城镇发展、农地保护和生态保育之间的权衡与竞争关系,为国土空间优化"三元悖论"难题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作者提出了国土空间地域单元划定理论方法,拓展了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评估方法,实现了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的多尺度集成和多主题融合,综合功能分区更是对主体功能区划体系形成了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易家林  郭杰  林津  欧名豪 《地理研究》2022,41(4):945-959
国土空间均衡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在“两山”理论与强弱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二分法,探究国土空间均衡的内涵要义及状态评估模型;其次,通过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特性差异及互动机制分析来探讨国土空间均衡的实现机制;最后,基于具体国土空间单元均衡状态的演进分析,研究整体国土空间均衡实现的可行路径。结果显示:① 基于两种财富的国土空间均衡的内涵即人均物质财富以及人均生态财富在空间上的双收敛,且各空间均收敛于较理想的水平值。② 整体性的国土空间均衡状态将会出现“一均衡、三失衡”四种情形。促进两种财富的良性互动,增强协同效应,减少权衡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均衡的关键。③ 国土空间单元的均衡状态可划分为低等均衡或全面失衡、发展失衡、生态失衡、协调均衡四种,促进各具体国土空间单元向高阶均衡状态演进是实现整体国土空间均衡的可行路径。依循两种财富的互动机制与国土空间单元均衡状态的演进规律来指导具体国土空间单元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国土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10.
近40a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过程与影响因素,是构建可持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采用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1980—2018年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 近40a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梯度分异特征,生产空间持续减小,生活空间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现波动变化态势。② 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逐渐加快,地区差异性和空间指向性更加明显。农业生产空间减小地区与林地、草地和其他生态空间增加地区具有空间协同关系。③ 年平均气温对生产空间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海拔高度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约束作用逐渐增强;人口密度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演化影响广泛,城镇化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空间演化影响深刻。④ 黄河流域宏观的自然本底是当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的重要地理基础;城镇化、工业化及生态保护与建设政策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关键动力,加速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进程;各自然因子与人文因子交互作用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非线性增强效应和双因子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数字赤峰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项目的背景、赤峰市的现状基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探讨了数字赤峰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内容,包括赤峰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体系、赤峰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题数据库系统,同时提出以面向政府的空间地理信息辅助决策、面向公众的空间定位服务、面向行业的专题服务作为平台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功能是反映区域人地耦合关系和构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两规”并行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界所提及,针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尚未报道。论文首先从文献溯源的角度指出,国外关于国土空间功能研究偏向于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侧重于创新既有的知识框架以指导阶段性的规划实践;其次,通过对国土空间功能分类测评、时空演化、动态权衡、模拟优化等内容的梳理发现,虽然该研究总体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针对当前特殊背景下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探索仍然较为薄弱,亟需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突破与现实需求开展相关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未来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一是全面生态化时代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论建构;二是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权衡机制;三是新型全球化视野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内容拓展;四是深度智能化支持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技术革新;五是深度人本化导向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5,(2):36
<正>近日,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微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进一步加大了服务型国土部门建设力度,拓宽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渠道,同时利用新媒体更广泛地宣传国土工作。"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官方微信由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发布信息和管理维护,主要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广大微信群众提供时政热点、国土动态和政策法规等。锡林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将进一步优化公众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搭建与群众的"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基塘系统保护的国土空间治理策略——以顺德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佛山市顺德区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野外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剖析基塘与国土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提出基于多功能基塘的国土空间治理策略。结果表明:顺德国土空间治理面临空间破碎化和空间嵌套分布、灾害与生态风险加剧、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日渐流失等问题;协调基塘与不同地域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发挥基塘对地域系统功能的支撑与协同作用,是实现国土空间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实施基塘功能分区治理,保护集中连片基塘,整合基塘文化资源,推进基塘与村级工业园、村边塘、村心塘协同治理等策略,发挥基塘的多功能作用,有助于实现国土空间的安全、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0月15-17日,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地理学2021年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及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优秀期刊及公司企业的共计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线下会议,另有1.2万余人线上参会.参会代表围绕"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空间治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报告、论坛和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了中国国土空间治理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及现实议题,为建成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6.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数据,定量评价了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安全,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影响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的因素。结果表明:(1)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表现为:生活空间安全水平>生产空间安全水平>生态空间安全水平。安全水平较高的乡村(69.73%)主要分布在洮河川区灌溉农业区,而低等安全水平的乡村(30.27%)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与东部丘陵山地的旱作农业区。(2)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空间分布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分布以高-高(18.52%)、低-高(0.62%)、低-低(9.26%)这3种类型为主,且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地形地势、人口规模、政府投入及区位联系对临洮县的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乡镇其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陕西省南泥湾景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的集成评价,并采用“三维魔方”模型将其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最终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叠加,揭示南泥湾景区的发展潜力及风险空间。结果表明:①南泥湾景区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面积为1 270. 87 km2;其次为农业生产空间,面积为68. 28 km2;城镇建设空间最少,面积为14. 69 km2;。②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 42,53. 55 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③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对生态破坏可能性较低。农业生产风险空间较大,为92. 79 km2,多位于临镇镇东北部。该区域生态敏感性较强,未来建议提高耕地种植效率,恢复生态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是落实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保障交易安全和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开展不动产登记业务,促进职责机构整合和工作流程再造,提升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强化产权保护和便民利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市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总体设计和系统建设相关内容,提炼总结平台建设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198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常春  李亚平  杜也  孙威 《地理研究》2021,40(4):928-944
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采用1980—2018年长时间序列遥感解译数据,构建国土空间结构指数,运用多尺度区域比较、空间聚类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地区、市域、县域3个尺度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① 受湾区“自然-经济-交通”地理格局影响,研究区国土空间呈现“核心-边缘”式分布。第一空间规模显著增长并日趋集中连片,第二空间规模不断萎缩并逐渐破碎化,第三空间总体保护较好。② 在自然本底、产业经济、地方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珠三角、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和珠三角市域国土空间呈现不同的时空演变特征。第一空间率先在中心城市和珠江口沿岸加速扩张,之后逐步向大湾区外围地区延展,东、西两岸及大湾区整体均衡性不断增强。③ 经济社会管理制度等差异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殊性差异,港澳回归后,国土空间跨境演化与一体化明显加速。市域和县域尺度国土空间结构分别包含跨越演变、局部演变等四种演变类型和三种不同空间主导演变类型。④ 得益于湾区经济发展、空间治理与一体化建设,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格局日益清晰,冷、热点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不显著区域显著缩减。各区域建设发展的联动性和空间依赖性明显增强,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路  吴丹贤  周侃  廖柳文 《地理研究》2019,38(10):2458-2472
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所提出的“开展基础评价”和“绘制规划底图”两项主要任务中,城镇适宜性的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属于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强探索性的工作。以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设想为依据,对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和内涵、空间关系、相关规则进行深入探讨,确定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结合福建省空间规划的案例,分析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不同于以往各部门开展的空间性规划,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基础评价之上,这使得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在资源环境本底方面得到合理保障,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也有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此外,把基础底图的研制与城镇发展潜能、城镇开发指向的评估,以及开发建设的规模管控、空间管控、开发强度管控系统地整合起来,使得规划底图的随意性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实践表明,本文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这一尝试可为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