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座落在距三峡大坝1 km的秭归新县城.一期工程2006年竣工,并开始正式接纳学生野外实习,实习站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1发现经过枣儿林硅化木是2005年11月下旬在湖北宜昌秭归教学基地野外备课期间,由郭家坝乡枣儿林村两村民在钓鱼回家途中作为奇异玩石捡回,随后笔者在郭家坝乡国土资源所邓卫平所长陪同下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其产地坐标为:110°42′,30°56′。2化石基本特征已发现的硅化木呈圆柱状  相似文献   

3.
<正>为期10天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4月18日分别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兴山项目示范基地圆满结束。为适应新常态下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高等院校学科综合优势、知识体系优势和专家人才优势,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产学研基地和项目示范基地两大资源平台,开展系统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大练兵,  相似文献   

4.
由自然保护区和景观区组成的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具有代表性.其教学资源适用于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森林资源与林业工程、水利、水产、海洋科学等多个二级类学科实践教学.随着高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的需求,地质公园内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具有必要性,其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教学资源利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黄陵背斜、秭归向斜是三峡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热点之一,前人将其划归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部分,认为是东西向构造后期改造的结果;分布于此区的仙女山断裂是否穿越长江也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澄清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角度,在大量野外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当阳向斜、仙女山断裂同属统一的构造体系,其形成和演化与中国东西部构造格局的变迁一致,黄陵背斜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特点,秭归向斜具有前陆挠曲型盆地构造属性;仙女山断裂形成之初具有传递断层的属性,后期又经历了引张、挤压演化过程,不存在跨越长江向北延伸的问题;受秭归向斜沉降幅度以及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复合影响,在研究区形成3个滑坡聚集区,分别为贾家店滑坡聚集区、八字门向家店滑坡聚集区、兴山县城附近滑坡聚集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秭归盆地南缘中、上三叠统巴东组和沙镇溪组地层剖面的实测及1∶10万秭归幅地质填图发现,中三叠统巴东组在秭归盆地东南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秭归郭家坝一带,只沉积巴东组一段、二段地层。秭归楠家湾一带,整个巴东组全部缺失,上三叠统沙镇溪组直接覆盖于早三叠世嘉陵江组之上。而秭归盆地西缘沙镇溪、巴东麂子岩一带,巴东组发育齐全。上述现象表明,在早三叠世末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巴东组地层出现了较大差异。沙镇溪组在沉积上继承了巴东组高低不平的古地貌特征,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上三叠统沙镇溪组与中统巴东组之间,在盆地不同的部位可呈现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而不存在断层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任职教育,2012-2014年武警警种学院打造了南口综合地质实习基地。该基地筛选并确立了5条地质观测路线31个观察点。通过3年10个班次的野外地质实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丰富和发展了实习基地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反映出该基地具有较强的利用和推广价值。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抓好实习基地选址、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编制工作,才能推进实习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白云岩化流体性质与成岩作用是近年来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的热点,研究白云岩的成因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机制并为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岩石学、矿物学(X射线衍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方法,系统研究湖北秭归地区灯影组不同类型白云岩的成因,并分析了可能的白云岩化模式。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秭归地区白云岩未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影响,形成于气候干旱、海水咸度较大且氧化的沉积环境中;Sr含量特征显示白云岩发生了较为彻底的白云岩化,其成岩环境为温度较高的埋藏环境,成岩过程中未受到淋滤作用的影响;秭归地区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来源于海水。结合蒸发白云岩(萨布哈)及埋藏白云岩化模式解释了秭归地区泥微晶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是地质教学的重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吉林省工程技术学校这样以地质中等教育为主的学校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为此,学校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革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精心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倡体验式教学,力求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秭归褶皱带位于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秭归褶皱带秭归向斜、巴东复向斜和香龙山背斜的野外调查,对褶皱枢纽、相关断层、节理等进行详细构造解析,理清了先后叠加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分期和配套,对变形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重建。结果表明秭归褶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期以近EW向的秭归向斜和香龙山背斜为代表,秭归向斜为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圆弧状,香龙山背斜呈轴面近直立的箱状,相关逆冲断层具由北向南逆冲的特点,可能与大巴山由NE向SW逆冲作用有关。D2期秭归向斜叠加近SN向枢纽,呈锅状,香龙山背斜东段发育鼻状的五龙背斜,褶皱带呈穹窿-盆地型。与向斜相关的水田坝断裂带向SEE逆冲,主压应力场呈NWW-SEE近平行的束状。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过程中受到黄陵背斜阻挡有关。D3期秭归向斜近SN向枢纽向南西弯曲,巴东复向斜呈NW凸出弧形,香龙山背斜西端叠加NE-SW向构造形迹。主压应力场总体向NW发散。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推挤有关。上述构造分析表明,向SW逆冲的大巴山逆冲带先影响鄂西地区,之后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扩展至该地区,形成复合关系。区域构造与地层关系分析表明D1-D3形成于J3-K1,因此秭归褶皱带是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向SW叠瓦逆冲并与指向NW的雪峰山逆冲带复合叠加的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在J3-K1经历了分阶段复合叠加的过程,即前期受到大巴山逆冲带近SN构造作用影响,后期经历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NW-SE向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1.
<正> 长江三峡东部宜昌、秭归、宜都、长阳一带的奥陶系、志留系广泛出露,地层发育良好,古生物丰富,是研究奥陶系、志留系的标准地区之一。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许杰(1983)、汪啸风、曾庆銮(1983)、湖北省三峡地层研究组(1978)等,对宜昌分乡、黄花场和秭归新滩一  相似文献   

12.
<正>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以往统称“香溪群”,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东西两侧的荆当盆地和秭归盆地。六十年代前后,多数地质工作者以含煤沉积韵律为依据,把秭归、荆当两盆地的“香溪群”各自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并以此进行地层对比。近些年来,不仅在秭归盆地“香溪群”下煤组,而且在荆当盆地“香溪群”中、下煤组都发现大量的晚三叠世动、植物化石,尤其是海相双壳类。从而,“香溪群”的划分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依此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概论》是大学一年级地质类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承担着构建专业知识框架、培养地球科学兴趣等重要任务。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历程、教学理念形成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重点阐述了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等4种教学思想及其应用效果,强调了高水平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模块化教学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我校两本教材各自的优势。在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方面,首先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对半,突出了该门课程的实践特色;其次是将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逐渐过渡到课堂理论授课、室内和野外地质实践、平台在线学习和虚拟仿真野外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希望我校上述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能为相关院校同类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傅丛群 《探矿工程》2014,41(9):158-162
马坑铁矿——福建龙岩野外基地是全国首次以深部钻探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的科研基地,是以"福建马坑外围——大田深泉全国47#整装勘查组之一"为依托,全面收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钻探工艺技术,结合马坑矿区、石岩坑矿区钻探施工研究解决钻探技术难题,探索出深孔钻探技术组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性成果。建设具有科研、教学、培训和科普功能的深孔钻探技术应用示范与科研基地并建有应用示范与成果展示服务于社会。介绍了基地立项及建设情况,以及马坑铁矿钻探实践成果及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工作在紧扣课程标准下,围绕大纲展开教学,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一堂历史课变得活泼生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PLC--可编程控制器,是大学的一门技术类的课程,是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故此加强对PLC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于PLC知识点的领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故此,本文就对加强PLC课程的教学实践作出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野外实践教学在地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克拉玛依所处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三大板块的交汇处,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褶皱构造、大型纵向走滑断裂构造发育,广泛发育晚古生代花岗岩侵入体和蛇绿混杂岩带,沉积地层连续、完整,沉积构造典型、特征显著,古生物化石丰富,白杨河深切峡谷、河流阶地地貌以及乌尔禾魔鬼城雅丹风蚀地貌各具特色,西北缘油砂矿、紫砂矿、金丝玉等矿藏储量丰富。区域内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为克拉玛依工程教育基地各院校的地学类相关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个理想的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18.
在西秦岭舒家坝组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以RetusotrilitescommunisHaun ,Convolutisisporaimplicata (Kodo)GaoetZhong ,PunctatisporitesrugosusGaoetHou ,CalamosporaplanaGaoetHou ,Punc tatosporitessp .等为代表的古孢子化石共 77个属种 ,该组面貌可与我国峡东地区秭归、长阳及贵州独山、都匀等地的泥盆纪古孢子化石组合对比 ,并根据其化石论证了该组地层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9.
泥岩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本文利用XRF和ICP-M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鄂西秭归地区头道河剖面下侏罗统香溪组泥岩中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揭示香溪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头道河剖面香溪组上段第1-12层Sr含量均值为113.8×10-6,第13层均值骤增为2838.3×10-...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不仅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于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积累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浅谈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