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1983~1984年、1987~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夏季氮、磷、硅诸营养盐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的分布特征,其控制因素是福建近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NO3--N、PO43--P、SiO32--Si的特征值分别为2.29、0.20、2.83μmol/dm3.诸营养盐含量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有明显的相关性。N/P比平均值接近于Redfield比值。PO43--P、NO3--N、SiO32--Si垂直输送通量分别估算为23.6、223、302mg/(m2·d),是该海域夏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PO43--P和NO3--N的输送通量平均分别大约为真光层生物生产力所需营养盐的86%和73%.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营养盐结构与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43-)、硅酸盐(SiO32-)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域DIN/P比值全年均高于16,而Si/DIN除秋季外基本小于1,显示出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过量氮"的特征。春夏季河口锋面区(31°~32.5°N,122.5°~124°E)硅藻的大量生长可使DIN/P异常升高和Si/DIN异常降低。秋季研究区域北部DIN/P西低东高且Si/DIN西高东低是由于在高DIN、低PO43-的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近岸受相对低DIN、高SiO32-的苏北沿岸流南下入侵影响而被分割而成。冬季长江口门东北部存在的高DIN/P和低Si/DIN区则主要由于寡营养盐的黑潮水深入陆架,向东北输送的部分长江冲淡水和增强的苏北沿岸流共同作用造成DIN升高所致。利用Redfield比值进行了不同站位表层潜在相对营养限制情况的区分。近岸123°E以西受高DIN、SiO32-长江冲淡水影响,四季多呈现PO43-潜在相对限制,而在春夏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PO43-,造成局部PO43-绝对限制及潜在相对限制。春夏季氮限(DIN潜在相对限制)一般发生在外海部分站位,但较为零散。秋季除了东南外海大部分站位外,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在长江口北部近岸也存在氮限。随着低DIN/P的黑潮表层水(KSW)的入侵加强,冬季外海氮限站位增多。硅限(SiO32-潜在相对限制)在夏季发生在赤潮高发区,而冬季南部存在较多硅限站位表明KSW中SiO32-相对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魏巍  夏华永  于斌  王迪  马玉  王亮 《海洋学报》2009,31(2):69-77
根据2006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现状,发现丰水期NO3-N和SiO3-Si含量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NO2-N和PO4-P高值区则集中在深圳附近海域,枯水期各项营养盐均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结合1990年、1998年、2001年3个年份的资料,分析了珠江口邻近海域5项营养盐(SiO3-Si,NO3-N,NO2-N,NH4-N和PO4-P)近20 a来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发现,NO3-N,NO2-N,NH4-N和PO4-P含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DIN/DIP呈下降趋势。NO3-N和SiO3-Si含量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NO2-N和PO4-P则相反,径流携带作用是NO3-N和SiO3-Si的主要来源,而径流对NO2-N和PO4-P则起稀释作用。另外农业施肥的影响、围填海造成的海域面积缩小以及网箱养殖业饵料的不合理投放亦是造成珠江口伶仃洋海域DIN,DIP含量上升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淡水端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8年2和9月在长江河口淡水端连续观测了DIN(NO3-,NO2-,NH4+),PO43-,流速和流向.结果表明,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的时空变化较复杂;1998年2月NO3-,NO2-,NH4+和PO43-的月通量分别为168241,974.4,19335和2648t,9月的月通量分别为905678,8317,5797和6281t;1998年NO3-,NO2-,NH4+和PO43-年通量分别为497.1×104,3.911×104,10.22×104和4.155×104t.  相似文献   

5.
The long-term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surface biogenic element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8-2016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soluble reactive phosphate(PO43-) and silicate(SiO32-) were generally stable,with a slight decrease of DIN and PO43-,and a slight increase of SiO32-,which mainly occurred in the e...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TOC和 CaCO3)测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和TiO2等组成,这8种组分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1.59%;其中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62.43%和11.16%。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类:第1类包括SiO2,Al2O3,Fe2O3,MgO,P2O5,TiO2和MnO;第2类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类包括Na2O,这3类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和陆源混合沉积以及海洋化学沉积。Al2O3/Na2O和CIA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指示了长江入海物质主要堆积在长江口及其以南的123.5°E以西海域,闽浙冬季沿岸流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无性繁殖系为材料,开展了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NH4+和PO43-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动力学研究。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 和PO4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对NH4+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缘管浒苔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对NH4+的吸收斜率都大于羽藻,说明缘管浒苔对高浓度的NO3-和NH4+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缘管浒苔吸收NO3-和NH4+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在低营养盐浓度时,缘管浒苔对NO3-和NH4+的亲和力更强。在PO43-的吸收中,羽藻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远大于缘管浒苔,说明羽藻对高浓度PO43-的吸收能力更强,但缘管浒苔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前者在低营养盐浓度时PO43-的亲和力更强。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硝酸氮是促进两种海藻快速生长的最适宜氮源形式,氨氮更易促进藻体叶绿素的积累。在相同氮营养条件下,羽藻表现出比缘管浒苔更强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17年3、5、9月对苏北浅滩海域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浓度与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苏北浅滩营养盐分布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与浒苔暴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O-3-N从3月至5月平均浓度略微降低,而9月NO-3-N平均浓度又降低至17.5μmol/L;PO43--P、SiO32--Si平均浓度从3月到5月再到9月均先降低后升高。NH+4-N平均浓度从3月的2.38μmol/L上升至5月的7.44μmol/L,整个调查海域浓度较高,尤其是南部海域,9月又下降至1.28μmol/L。5和9月DON平均浓度显著低于3月。苏北浅滩海域NO-3-N、PO43--P、SiO32--Si浓度均呈现由近岸向远岸梯度递减的...  相似文献   

9.
洪华生  林杰 《海洋学报》1988,10(6):695-703
本研究表明,在厦门港、九龙江口海区海-气界面微表层中营养盐(NO2-、NO3-、PO43-)、悬浮颗粒、有机物(POC、PON、DOC)、微量金属(Cu、Ni.Cd)发生富集,平均富集系数([Xt]微表层)/[Xt]15cm深度)大多数在1.0—2.0范围之内.所测定组分主要以溶解态富集为主.溶解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的富集可引起其他组分总量和形态分布的变化,各组分的浓度、形态分布及其在微表层的富集系数与站位分布不呈规律性变化,而和采样现场海况密切相关,表明海区微表层的复杂和初态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海口湾的台风及其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海口湾受台风影响全年以7~10月为盛行时期,尤以8~10月最盛.我们于1996年台风季节前、后在海口湾海域布设了10个监测站,进行了pH,DO,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监测,分析了它们在台风前后的变化,结合台风暴流的数值计算,初步探讨了因台风引起水质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大浪和风暴流掀起海底沉降物或促使底层高营养盐的水体与表层强烈地混合,尤其是风暴流在湾顶辐聚,强烈的流速悬浮湾顶主要由生活污水排污口附近海域受污染的沉积物,一些污染物溶解于水体,伴随着台风而来的暴雨也将陆源污染物通过南渡江搬运到海口湾,使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含量台风后高于台风前.台风大浪和风暴流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使外海高DO的海水与湾内海水进行充分的交换,又使空气中的氧充分溶解于水体,使DO在该次台风后反而比台风前高,风暴流的水交换作用也使pH值在该次台风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部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测定海水样品中的pH值和总碱度,结合温、盐、深资料,计算了南海中部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各组分(HCO3-、CO32-、CO2、ΣCO2和Pco2),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也估算了调查海区中方解石和文石的饱和度(Ω).表层海水中Ω方和Ω文分别约为5.8和3.9.方解石和文石的饱和深度分别出现在2200m和1200m左右.调查海区中碳酸钙的溶跃层可能出现在3000-4000m的水层之间,其相应的方解石饱和度约为0.78.  相似文献   

12.
对Na4P2O7加入不同灰化助剂经不同温度(200~550℃)灼烧后磷的回收率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灰化助剂除文献中已深入研究过的MgSO4和Mg(NO3)2外,还对MgCl2等10余种盐试剂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除Mg(NO3)2外,MgCl2,MgAc2,CaCl2,Ca(NO3)2等均能使Na4P2O7灰化后的磷完全回收(灼烧温度不低于450℃),而加入MgSO4在任何灼烧温度下磷的回收率均低于80%,效果不佳.因此,在利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由Solrzno和sharp所提出的方法去分析海水中颗粒磷和总磷或有机体中的磷时,应当用MgCl2(或MgAc2)作为灰化助剂来取代MgSO4.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191柱状沉积物主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XRF法对南海北部陆坡191柱状沉积物中主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柱沉积物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是CaCO3,Al2O3和CaO。在垂向分布上CaCO3和CaO含量分布基本一致,SiO2,Al2O3,Fe2O3,K2O,MgO含量变化相似。结合AMS碳-14测年,可将191柱状样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层,主元素和MgO与Al2O3含量比值在垂向上的旋回变化反映了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以来末次冰盛期、冰后期、晚冰期的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及陆源物质供应的变化,并对Heinrich事件、格陵兰高频气候振荡(D/O)旋回、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普林斜氏虫低值事件等全球性短周期气候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受区域影响,在时间上有所滞后。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并未显示出南海普遍存在的间冰期比冰期、暖期比冷期的沉积速率低的规律,而是逐渐减小的,这可能是氧同位素3期频繁的冷热干湿气候振荡导致岩石易于风化破碎受侵蚀后被洪水搬运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南海海域海水中各形态磷的化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南海水体中磷的含量分布以及夏、冬季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体中磷酸盐夏季含量明显低于冬季,夏季平均含量为0.004μmol/dm3,而冬季为0.35 μmol/dm3;有机磷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含量分别为0.12,0.04 μmol/dm3;总磷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无机磷酸盐类似,夏、冬季含量分别为0.22,0.61 μmol/dm3.在垂向分布上表层50 m水柱中PO43--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含量最小,随水深增加基本上呈线性快速增加,至500 m增加减缓,1 000 m左右为最大含量,然后随着水深略有下降.在夏季垂直分布比较典型,不同站位在一水深的含量离散性小,而冬季PO43--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的垂直分布则显得离散性大,尤其是PO43--P分布在200 m左右出现最大值,说明当年冬季南海各区域存在着较大水文、生物差异,很大的影响了化学环境的变化.在南海表层水中通常以有机磷占优势,在150 m深处以下的水中则以无机磷为主.深水中溶解的有机磷含量一般随水深减少.夏季的有机磷明显高于冬季,表明夏季的生物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5.
铀酰络离子在水合氧化钛上的吸附作用 Ⅱ.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通  骆炳坤 《海洋学报》1989,11(3):320-324
本文测定了Na4[UO2(CO3)3]、Na[UO2(OH)3]和水合氧化钛(HTO)在海水中及NaCl-NaHCO3-U水溶液中吸附铀的红外光谱,得到它们的铀酰振动光谱带,计算了表面吸附态和某些铀酰络合物配位体与中心原子的电荷迁移量,研究红外光谱特性与络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海水中铀在HTO上的吸附,除了HTO作为配位体外,吸附态的其他配位体是H2O和OH,也有一部分CO32-基团.提出了吸附态结构和吸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琼州海峡表层沉积物中54项指标统计、元素组合特征分析、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锆英石资源潜力评价和元素比值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最主要组分,元素的含量与粒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元素组合以亲粘土组合为主;海峡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锆英石资源潜力巨大;海峡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流动力较强,属氧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东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钻探、野外考察和资料研究,本文认为广东东江三角洲的第四纪沉积物可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两个沉积旋回.所研究的沉积物的最早年代为40ka B P,最大沉积厚度39.5m,该地发生过晚更新世中期海侵和全新世海侵;前者越过中堂地区,后者可影响到赤岭峡口.该地区可以划分为Q32-i冲积阶段,Q32-2古三角洲堆积阶段,Q33风化及冲积阶段,Q41-Q42新三角洲堆积阶段,Q43现代三角洲堆积及扩展阶段等五个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8.
海水Ca2+浓度是计算碳酸钙饱和度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由海水钙盐比值计算得出,但该方法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近海海域可能不适用。本研究开展了EGTA自动电位滴定法对不同盐度海水Ca2+浓度测定精度和准确度的研究,探究“盐效应”对Ca2+浓度测定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比较了近海养殖区海水实测Ca2+浓度与通过钙盐比估算值的差异。研究表明:(1)EGTA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不同盐度海水Ca2+浓度精度较高,在各个盐度条件下,5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001~0.006 mmol/kg,精度均优于0.1%;(2)在盐度20.00~34.62范围内,Ca2+的实测值与通过钙盐比值计算所得的相对误差为-0.043%~0.023%,准确度在±0.05%内;(3)不同盐度海水样品Ca2+浓度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电位滴定法测定Ca2+浓度不存在“盐效应”问题;(4)受陆源输入过程的影响,近海(烟台牟平养殖区)表层及底层海水Ca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海水中锌离子(Zn2+)含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水热法合成SiO2@PDA-Sb复合材料,然后将该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备SiO2@PDA-Sb-Nafion/GCE,利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对珠江口海水水样中Zn2+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Zn2+在SiO2@PDA-Sb-Nafion/GCE上具有较强的溶出峰。在最优条件下,SiO2@PDA-Sb-Nafion/GCE对Zn2+浓度在1~1 000 nmol/L范围内可实现灵敏、准确的检测,Zn2+的检测出限为0.71 nmol/L。加标回收率实验显示Zn2+加标回收率为93.19%~100.12%,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现场海水样品Zn2+测定。本方法具有电极制作简单、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良好,能够提高现有测定方法的检测限和精确度,在现场海水检测...  相似文献   

20.
对大洋27航次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获取的3个多金属氧化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矿物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研究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处于多金属氧化物发育的初始阶段,具有独特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1)相较于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海盆获取的多金属结核样品,本研究样品的矿物组成中含有异常高的石英、斜长石以及黏土矿物,而水羟锰矿和钙锰矿含量较低。(2)样品中铁相矿物主要为正方针铁矿(91.6%),另含少量纤铁矿(8.4%),推测是纤铁矿向更加稳定的正方针铁矿衍变的结果。(3)由于样品中深海黏土组分以及氧化物核心物质的混入,加上吸附金属氧化物时间较短,导致SiO2和Al2O3含量均高于正常结核,而Fe、Mn、Cu、Co、Ni等其余金属元素含量较低。(4)由于形成时间较短,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ΣREE仅约为0.4×10-3(一般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结核中稀土含量均大于1.0×10-3);加之海水氧化还原作用的降低以及研究区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Ce元素未表现出多金属结核中常见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