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以Globiger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2.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北极和巴伦支陆缘海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的研究揭示了几种碳酸钙溶解迹象.碳酸钙含量低与钙质/粘合有孔虫、浮游/底栖有孔虫比值低,存活/死亡有孔虫、溶蚀钙质有孔虫比值高,以及有孔虫露出内层数量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浮游有孔虫壳体保存,数量,分异度值,底栖类/浮游类比率和CaCO_3含量诸方面讨论马里亚纳海槽区岩芯中溶解及其影响溶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  相似文献   

6.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提取280号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组合的信息,对岩心中浮游和底栖两大类有孔虫的分布、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特殊属种的生态及复合分异度、优势度进行分析计算,重塑了本区沉积相,为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古环境演化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早期世界上石油勘探开始不久 ,就发现有孔虫可以用来对比地层 ,于是微体古生物学突然发展起来 ;但当时用的只是底栖有孔虫。今天成为海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浮游有孔虫 ,却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才发现有地层意义 ,不过当时也只是用作一种年代标记而已。到六七十年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 ,才把它看作生活在大洋里的生物 ,成为研究古环境、古海洋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的读者不见得都知道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却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马维骅 (AllanB啨)博士。不同于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很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水体的有孔虫标志适合于底栖有孔虫生活的北大西洋咸水周期性地通过丹麦海峡进入波罗的海。随着往东北方向远离海峡,有孔虫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减少。在现代波罗的海生活着12至38种底栖有孔虫,其中大部分为凝集种。随着北大西洋海水进入波罗的海...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岩外17928柱状样吕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和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4期)和氧同位素6期时,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说明此时该区具有同的生力水平,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极长城湾93I(62°17.74′S,58°49.91′W)柱样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计鉴定统计51900个体,归属于86种,有孔虫总丰度以柱样中段较低,浮游类含量较低(〈5%)钙质类底栖有孔虫成占优势,全柱底栖有孔虫分异度变化范围不大,底栖有孔虫五个优势种的优势度占决量的83.3%,优势种及其组合变化显著一定的古海洋学意义,探讨了长城湾海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为南大洋晚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关  相似文献   

13.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令海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含少量浅水介形类,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歧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较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分别位于水深2000m和3800m处。  相似文献   

14.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同位素研究,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多个层位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均呈现一致的负偏碳同位素特征,但是,同层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偏程度要比底栖有孔虫大一个数量级。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对于甲烷渗漏作用有较好的共同响应。AOM作用对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可在重碳酸氢根通过局部环境的过饱和沉淀自生碳酸盐岩的同时,也能部分参与底栖有孔虫的成壳,两者在成因方面是耦合的。综合结合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特征可以避免单一载体易受后期成岩改造影响而掩盖甲烷渗漏活动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53个表层沉积物样的有孔虫分析,初步确定了六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五个亚组合,而浮游有孔虫可分为四个不同水深的组合。控制本区有孔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水团、海底地形以及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海诸岛的中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南侧,由许多隐伏于海面以下的大小珊瑚礁组成。中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是根据1975年采自中沙群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尽管现有样品数量不多,但其所含有孔虫种类却相当丰富。经鉴定,共212种(包括亚种),分隶于43科122属。其中有1个新属、23个新种。在这212种中,除14种属于浮游种类外,其余198种均属底栖种类。在198种底栖有孔虫中,砂质胶结型种类约占14.6%(29种),钙质无孔型种类约占28.3%(56种),钙质有孔型种类约占57.1%(113种)。从种类组成看,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大体相似。不过,中沙群岛有52种底栖有孔虫尚未在西沙群岛发现,且其中的一种大型有孔虫剌浆果拟白垩虫Baculogypsinoides spinosa Yabe and Hanzawa大量出现,由此看来,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本文仅对作者等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和“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Ⅱ”两文中尚未报道过的52种底栖有孔虫加以描述和图示,而对在上述两文中已报道过的种类不再重述。 所有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 600 m上下,北部则在2 200 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18.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周围海域海底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的有机碳作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值的比较。东海海域浮游、底栖有孔虫的年代差约为800a ,代表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年代差。根据日本海北部的研究结果推测 :该海域全新世海洋储存库年代约为350a。海底沉积物中记录的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信息可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解释。这些作为最后的解释方法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使用精度尽可能准确的时间刻度法也是很必要的。在海底沉积物中插入的时间刻度法除了岩相层序和火山灰层序等地质学方法、研究生物变迁的古生物学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