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实现地震综合效应场计算的程序流程和数据流程,程序中数据的形成,所需参数的选取方法,程序运行的软,硬件环境,为便于地震综合效应场方法的推广应用,本文还给出了程序使用的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对地震前的空区、条带及大地震的迁移现象,根据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四要素,进行了计算,其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各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科学思路的基础上,认为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因”,即由于已经发生的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未来发生较强地震。这一类包括的预报方法较多,如空区、条带、b值、地震迁移、相关地震等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区域应力场增强的“果”,即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区域应力场增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而未来地震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地震所导致的结果。这一类包括“地震窗口”、小震群活动等方法。针对第一类方法,各种预报方法都是力图从地震三要素中提取未来地震的信息,而具体作法又都是利用地震三要素这个多维空间的某个剖面。为了从地震活动诸要素的多维空间提取综合信息,我们对每个地震加入了破裂面方位,构成了地震第四要素,并依据地震4要素建立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概括了多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科学思路和预报经验,从而可以形成测震学的综合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对地震前的空区、条带及大地震的迁移现象,根据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四要素,进行了计算,其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马桂芳  孙加林 《中国地震》1994,(A00):133-140
本文选取小震释放能量,地震活动度、小震动态参数,地震活动时间信息熵,小震调制比速率和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等6种测震学参数,应用多因子灰箱动态系统模型,对1973年以来全国21个中强以上地震孕震信息水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预报效能的短、临预报(半年之内)的空间场,数学模型和异常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两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应用于地震短期预报。以大华北地区(33°-43°N,110°-125°E)为例,应用一年内该范围内发生的ML≥3级地震的综合效应场预测下一季度Ms≥4级地震的发生地点。应用1970—1990年的资料,计算预测了共80个季度,其中预测区内发生的地震占应预测地震总数的83%,有震预测区占总预测区的50.5%。预测区内的地震密度是预测区外的60—70倍,效果颇为明显。同时还对月预报及年度预报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其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地震综合预报的某些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国民  罗兰格 《地震》1990,(5):25-32
本文概述了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地震综合预报的实践经验,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对地震前兆复杂性及其物理力学成因的认识,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地震三要素预报中的应用等。文章最后讨论了地震综合预报的几个主要努力方向,即加强综合预报物理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开展系统科学在地震综合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以及在地震预报试验场全面开展地震综合预报的科学试验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短临预报指标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指标在综合预报中的作用,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参与滇西地震综合预测的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值,最后进行系统合成,从而对滇西地区的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进行定量化的预测,而对强度预测,而在发震时间预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指标异常出现的项次及持继时间长短(孕报期的长短),来综合判定预测强度。所得结果,通过1975年以来滇西地区23次Ms≥5.0级地震检验,时间预测对应率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昭栋  吴子泉 《地震》1994,(4):30-36
以系统论为基础,本文给出了一种地震综合预报的新方法-用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来预测较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利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1977-1991年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分析,在1983年菏泽Ms5.9地震前地震危险度明显升高。其中所有的异常都取自每年年底的山东省地震会商报告,而不是取自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然而,这些异常在“专家系统”等其他方法计算结果中,并没有显示出在1983年11月将有中强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场的模拟与模拟控制问题研究(Ⅰ)地震灾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方法引入到地震工程研究之中.在论述地震灾场模拟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以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与扑救过程为背景,发展了场、时域复合仿真模型,提出了城市地震灾场的综合模拟算法.实例研究表明,本文建议的地震灾场模拟算法可以揭示复合型工程系统地震反应的一系列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1.
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时空变化与预测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3,16(2):111-112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动在大震前作出的中期预测与震后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太旧高速公路周缘地区(19个县市)的地震灾害。在寻建筑物的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用地震安全性评定的综合概率法计算每个单元遭遇烈度的概率,得到了各类建筑物的易损性矩阵,最后计算得出19个计算单元所有建筑物的破坏数量和预期经济损失,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震视应变场的演化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易志刚 《地震学报》2000,22(6):577-587
根据中国的中强地震资料,初步研究了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特征与1955 年以来31次强震事件发生地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年左右的时间范围内,地震视应变异常区与强震事件发生地区存在相当好的对应关系.应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预测强震发生地区的M值为0.458,预测强震发生地区的经验概率为0.625,具有比较好的预测效果.最后对所得到的主要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地震月报目录与观测报告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单介绍了地震编报工作的流程,介绍了地震数据库及由此库生成地震月报目录库和地震观测报告库的过程,还以地震观测报告为例,详细介绍了其打印程序的设计思想与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地磁场短周期变化与b值异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鸾声  林金狮 《地震研究》1990,13(2):181-188
本文对唐山7.8级、荷泽5.9级、隆尧5.8级三次地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和b值异常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孕震过程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和规律,对于地震预报、综合分析和判断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活动性和近期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壳应力特征、7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和强震活动和活动构造的关系。利用灰色预测理论预测了块体周缘未来5a内的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18.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1,11(3):56-64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灰色预测,表明河北诏山7.8级强震和江苏常熟5.1级中强震建模预测效果良好,对地震前兆数据作新息模型和等维新息模型的异常判别,以及包络模型判别、拓扑模型群判别,可以鉴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实为地震前兆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唐张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地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敖雪明奥.  АБ 《内陆地震》1994,8(2):147-151
1992年8月19日,与中国新疆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苏萨梅尔地区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震前,中方笔者曾根据新疆部分地震窗口网的异常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本文全面分析了窗口网的时空异常特征,并简述了预报过程及其效果,最后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