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镇远马坪"东方一号"岩体为中国最早发现的原生金刚石矿,受当时只有金伯利岩才含金刚石矿及后来西澳阿盖尔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等的影响,先后定名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金云火山岩等。最近专题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镇远马坪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更接近澳大利亚典型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体则类似于澳大利亚典型钾镁煌斑岩,建议将镇远马坪地区"东方一号"等岩类定名为角砾凝灰质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类定名为钾碱镁闪石-透辉石-金云母钾镁煌斑岩,镇远地区兼有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特征,与西澳大利亚极其类似,镇远地区乃至黔东地区具有较大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勘查潜力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钾镁煌斑岩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火山成因或浅成的超基性岩,是一种重要的深源岩石,是深源岩浆活动的标志性产物,可作为了解地幔信息的窗口,也作为继金伯利岩之后的另一种金刚石寄主岩被持续关注.全球最优质的金刚石产于钾镁煌斑岩中,主要分布于西澳阿盖尔等地.中国钾镁煌斑岩主要分布于黔湘一带、山西饮牛沟、山东大井头、湖北大洪山和西昆仑克里阳地区,综合分析认为,钾镁煌斑岩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附近,中国钾镁煌斑岩受江南台隆西缘的都匀—贵阳—铜仁—怀化深断裂、常德—安仁深断裂以及郯庐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带控制;贵州镇远马坪、湖南宁乡云影窝、山东平邑大井头等钾镁煌斑岩有原生金刚石产出,钾镁煌斑岩的金刚石成矿潜力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尤以湘黔钾镁煌斑岩带、郯庐断裂带大井头等地可望突破.钾镁煌斑岩的标志性矿物有富钛贫铝金云母、钾碱镁闪石、镁橄榄石、镁铝榴石、铬尖晶石、铬铁矿等.其中S1、S2组贫铝富镁铬铁矿对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的形成有指示意义.中国钾镁煌斑岩活动具多期性,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00 Ma)时期属于中国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和相关的金-稀土等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3.
金刚石幔源成因说的铁证(贵州地矿局情报室550004)金刚石的成因一直有“爆破说”和“幔源说”之争,前者认为金刚石是在爆破型金伯利岩岩筒形成时的瞬时高压下形成的,后者则认为金刚石是金伯利岩浆或金云火山岩(即钾镁煌斑岩)岩浆由地幔深处向地面侵位时从地幔...  相似文献   

4.
依据中国大陆三维速度扰动图象,编制了中国大陆现代岩石圈和华北—扬子地台古岩石圈厚度图,并对含与不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中部分指示矿物和上地幔捕虏体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岩石圈底部某些地球物理特征与金刚石赋存部位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深部角度讨论了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时空分布特征,并作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周缘钾镁煌斑岩 Nd、Sr同位素特征介于南非Ⅰ、Ⅱ型金伯利岩和西澳与北美钾镁煌斑岩两种变化趋势之间,不同岩区间同位素组成差异反映地台周边构造性质不同,Pb同位素特征表明晚太古代地幔岩石圈具U亏损特征。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时代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路凤香  赵磊 《岩石学报》1995,11(4):365-374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岩浆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中元古代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岩浆活动期,以鄂尔多斯陆核边缘山西阳高岩区为代表(1649~1811Ma);(2)古生代金伯利岩岩浆活动,以冀鲁辽陆核边缘的铁岭岩区、中部的复县和蒙阴岩区为代表(含矿金伯利岩,457~462Ma);(3)中~新生代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时期,以鹤壁和涉县岩区为代表(117~52Ma)。含矿金伯利岩岩浆活动与华北地台中奥陶世晚期的造陆抬升作用有关。这类岩浆形成时必须处于克拉通岩石圈底部有小的热扰动以及流体作用的条件,而过高的地温梯度反而起到破坏金刚石保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早被识别出的碱性岩石之一,煌斑岩因富含金和金刚石等矿产资源以及对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目前对于煌斑岩的成因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近年来对煌斑岩的研究成果,对它们的分类、特征以及岩石成因进行综述。根据国际地科联(IUGS)的分类标准,煌斑岩可以分为超镁铁质煌斑岩、钙碱性煌斑岩和碱性煌斑岩。研究发现,超镁铁质煌斑岩往往是伸展环境下岩浆作用的产物,与金伯利岩和碳酸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钙碱性煌斑岩通常发育在汇聚或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岩石成因可能有多种机制(如基性岩浆的分异、岩浆混合以及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碱性煌斑岩出露在离散型大陆边缘和板内构造环境,通常和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不管岩石的形成环境和过程如何,超镁铁质煌斑岩、钙碱性煌斑岩和碱性煌斑岩被普遍认为是来自于经历了交代富集作用的地幔源区。最后,文章指出了煌斑岩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科学问题,如富集的地幔源区存在的矿物相(金云母和角闪石)对产生钠质还是钾质岩浆的影响,控制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影响含水矿物斑晶形成的因素以及部分煌斑岩中碳酸岩球粒和钠长石的形成原因等。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古陆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也存在有利于金伯利岩形成的深切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在山西柳林尖家沟地区发现众多金伯利岩,在山西应县和大同地区发现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似金伯利岩等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岩体,在这些地区也发现少量微粒金刚石和大量指示矿物;圈出内蒙古新庙、陕西店塔2个铬尖晶石指示矿物异常区。陕西店塔地区还发现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环状构造。鄂尔多斯古陆区具备原生金刚石形成条件,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向璐  郑建平 《地质学报》2020,94(9):2574-2587
本文基于中国最主要的含原生金刚石母岩(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喷发时代及所产出时的构造背景,结合华北和华南大陆深部岩石圈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探讨了中国原生金刚石的有利形成和保存条件,如相对古老的、冷的、厚的岩石圈根,且金刚石有足够的地幔存留时间等。同时,通过对金刚石母岩岩浆所经历的深部地幔与浅部侵位过程等联系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可能的“多期叠加的蘑菇生长方式”的岩浆侵位模型,为加强深部找矿和发现隐伏岩体提供了思路,以期取得中国原生金刚石找矿突破。我们推测,晚期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也有可能会碰巧捕获了隐伏的(或夭折的)早期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或者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恰好经过赋存金刚石的沉积地层。这样的偶然事件导致了一种非常规的现象,即“非金伯利岩”岩体也偶见金刚石。  相似文献   

10.
初论金刚石原生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剑钊 《地球科学》2000,25(4):380-383
目前所知产金刚石的岩石类型包括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榴辉岩、蛇绿岩套、碱性超基性杂岩、碱性超基性煌斑岩和橄榄岩类(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等) 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石, 而有经济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床仅见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 除此之外的其他岩石类型中仅见有少量微粒金刚石.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都起源于地幔深部, 就此意义上讲, 二者是同源的, 但其岩石化学成分、主要矿物组成、产出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同位素资料等, 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由此构成了金刚石原生矿床的两个成矿系列: 金伯利岩成矿系列和钾镁煌斑岩成矿系列.金伯利岩成矿系列又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划分为3个亚系列, 即: 高Cr, Ti, Mg成矿亚系列, 低Cr, Ti, Mg成矿亚系列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成矿亚系列.钾镁煌斑岩成矿系列则可以根据其主要矿物组成, 划分出橄榄石钾镁煌斑岩成矿亚系列、白榴石钾镁煌斑岩成矿亚系列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白榴石-橄榄石钾镁煌斑岩成矿亚系列共3种次级成矿系列.与此同时, 无论是金伯利岩成矿系列, 还是钾镁煌斑岩成矿系列, 又都可以根据其野外地质产状, 划分为以下3个成矿亚系列(形成时间从早到晚) : (1) 火山沉积凝灰岩成矿亚系列; (2) 火山凝灰角砾岩成矿亚系列; (3) 火山-次火山侵入相成矿亚系列.   相似文献   

11.
岚皋早古生代碱质煌斑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岚皋碱质煌斑杂岩主量元素呈规律性演化,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强右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岩石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煌斑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2个平行的结晶分异演化趋势,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地壳混染的程度很小。LREE、不相容元素的强烈富集及Dy/Yb、La/Yb、Zr/Sm、Ce/Y等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值变化表明,煌斑杂岩不可能由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含角闪石的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它的源区应为含金云母和单斜辉石的交代地幔。Sr-Nd-Pb同位素结果显示,煌斑岩浆源区的地幔主要为HIMU端元组分。地幔柱的活动与煌斑岩浆的起源密切相关,并制约了其源区的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诸广山岩体中段鹿井地区矿床周边常有花岗斑岩脉及煌斑岩脉等晚期岩脉产出。钾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花岗斑岩脉与煌斑岩脉侵位年龄分别为116.24±0.49 Ma和128.27±0.86 Ma,是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的岩浆响应。岩脉记录的岩浆活动时代与鹿井矿田铀成矿作用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花岗斑岩脉与铀矿石均具有幔源特征,表明以花岗斑岩为代表的酸性岩浆在为铀矿化提供热源的同时可能还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以煌斑岩为代表的基性岩浆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矿化剂、流体及动力条件等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巴音杭盖金矿床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祥  满来 《黄金地质》2000,6(1):38-43
巴音杭盖金矿区分布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和下元古界宝音图群的地质。辉绿岩、煌斑岩、花岗斑岩及石英脉形成于华力西期以后。其中辉绿岩和煌斑岩是典型的幔源岩,花岗伟晶岩则是典型的壳源岩。H、O、S、Pb同位素研究表明,来源于地幔的流体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促使下部古老岩石中金的活化及壳、幔源岩浆的形成;2)形成迁移金的介质。  相似文献   

14.
湘东南汝城盆地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及源区性质讨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贾大成  胡瑞忠  卢焱 《现代地质》2003,17(2):131-136
湘东南汝城盆地火山岩系由辉绿岩、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组成 ,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玄武岩全岩K Ar年龄为 ( 12 8 4± 4 2 )Ma ,辉绿岩全岩K Ar年龄为 ( 112 1±3 2 )Ma。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岩系具有同一岩浆源区 ,其形成以部分熔融方式为主。岩石微量元素出现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Ta、Nb、Ti的亏损。强不相容元素含量的比值表明岩浆源区明显偏离原始地幔组分 ,具有富集型地幔的特征。岩浆源区主要受到地壳物质混染以及来自消减残留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5.
桂北龙胜丹洲群火山岩的地幔源区及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北龙胜地区丹洲群形成于新元古代 ( 82 0~ 76 0Ma) ,其合桐组火山岩由细碧岩和流纹岩组成 ,构成双峰式岩石组合。细碧岩的母岩浆起源于经消减板片流体交代而成的富集陆下岩石圈地幔 ,流纹岩与细碧岩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大陆岩石圈减薄的拉张环境 ,与导致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地幔柱活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杨军 《现代地质》1991,5(3):330
河北涞源、阜平一带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来源于地幔,非花岗岩演化成因,有的脉保持原生岩浆的特点,有的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分离结晶对轻稀土影响较大,而对重稀土影响较小,分离结晶作用还导致了Cr,Ni,Sr的逐渐贫化,Ba和Co等元素的逐渐富集。  相似文献   

17.
山东栖霞地区煌斑岩常与金矿密切共生,本次研究的煌斑岩为一套高碱(高K)低钛的钙碱性闪斜煌斑岩,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重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该煌斑岩来源于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于岛弧钙碱性环境下.煌斑岩的形成是多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蒲柴河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采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为晚侏罗世(165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ε_(Hf)(165Ma)范围为-5.02~5.43,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范围为965~1622Ma,暗示原始母岩浆为两种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另外,Hf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中-新元古代时(965~1304Ma)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胶东埠上金矿区煌斑岩与金矿的内在关系及成因,在地质学、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湿化学分析法、容量法、非水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析主量元素.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区内煌斑岩及金矿具有密切的同源关系,均来源于Ⅰ型富集地幔源区,只是金矿混染了壳源的物质成分.结合大地构造特征,认为本区煌斑岩来源于Ⅰ型富集地幔岩浆区的浆体,金矿来源于Ⅰ型富集地幔岩浆区的易挥发并具氧化性的气液成矿流体.显示本区金矿成矿具有深成性、多地性、多期性及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K. O. Hoal   《Lithos》2003,71(2-4):259-272
Two populations of mantle xenoliths from the Proterozoic Premier kimberlite show an absence of potassic metasomatism common in Phanerozoic kimberlites. The Premier samples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Fe and Ti, and contain Fe mica and aluminous amphibole instead of Mg-phlogopite and K-richterite. These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a recently identified ρ wave anomaly beneath this part of the Kaapvaal craton ascribed to refertilization of the mantle. Upwelling of sublithospheric mantle to produce the Bushveld Igneous Complex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ource of silicate melt available for metasomatism. The resultant refertilized Fe-, Ti-, and Al-enriched mantle composition resembles that which is required to form Proterozoic troctolitic mag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