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内蒙古查干哈达庙铜矿床位于内蒙-兴安造山带西段之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内,哲斯敖包复向斜南翼,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变质岩系控制.该矿区矿化体赋存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三岩段(P1d3)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体为含铜石英脉体,赋存于北东向断裂构造中.矿区内共圈定7个铜矿体,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倾角4375°.铜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有分支现象,厚度变化小,属稳定型.通过系统总结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认为铜矿成矿与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2.
吴学益  李金铭 《矿物学报》1995,15(2):199-204,T001
新疆阿舍勒铜矿是一个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的黄铁矿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后期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使铜矿在向斜倒转翼和向斜轴部增厚、加富,形成多次叠加的多因复成矿床。构造控矿模拟实验为阿舍勒铜矿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阿舍勒铜矿是一个层控型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不仅与火山喷气-沉积作用有关,而且有后期热液作用的叠加和褶皱变形构造的改造。褶皱变形不仅造成了矿体厚度的变化,从而使铜矿矿体在褶皱轴部加厚加富,形成独特的矿体形态,而且造成了矿体成分的垂向分带及双层结构模式。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结果为褶皱变形控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基于全国129个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勘查项目实践验证基础上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特别适合生产找矿第一线使用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以成矿作用内因(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外因(地质作用类型)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四川会理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多期构造事件叠加,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铁铜矿床。近年来,在拉拉铜矿的深部及外围已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和进展。本文以会理拉拉铜矿为典型实例及深部找矿预测成果示范,阐述该方法在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得出了如下认识:早期成矿地质体为赋矿火山岩(河口群钠长岩类),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基(中)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的界面及可能的喷溢口;热液叠加期成矿地质体推测为深部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褶皱、断裂和裂隙。在总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基础上,建立了拉拉铜矿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与地质和物探方法相结合,圈定红泥坡南部为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厚大矿体,打开了区域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辈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拉拉地区地质构造不是简单的向南倾斜的单斜,而是一个轴向近东西,向西缓倾的复式向斜。铜矿体大致沿前震旦系河口群落凼组分布,层位和构造控矿明显。这一新认识使与拉拉铜矿合作施工的第一个深孔见到厚大的铁、铜矿体。  相似文献   

6.
张士红 《地质与勘探》2020,56(2):239-252
四川省会理-会东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铜资源基地。近年来,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又提交了多处大中型铜矿床,表明该地区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基于获取的地质、化探和物探数据,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方法,在研究区开展"拉拉式"铜矿成矿潜力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平均袋外误差率为6. 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值为0. 938。利用偏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PDP)分析解释了预测变量与已知矿床(点)的响应关系,按平均精度下降法排序预测要素的重要性,对"拉拉式"矿床的找矿预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前4个变量依次为:Cu元素含量,中-晚元古代(超)基性岩体临近度,Ni元素含量和PC2因子得分。从成矿地质条件角度分析,河口群地层无疑是"拉拉式"铜矿的重要找矿预测要素,但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的重要性排序相对靠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其它连续数值型预测要素不同,河口群地层是二值(0~1)变量;另外,河口群地层的分布范围受覆盖层的影响较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生成的拉拉地区成矿有利度信息,圈定了6处找矿远景区。红铜山-落凼-红泥坡-姜驿高成矿有利度区带呈北北东向展布,主体上与研究区内重要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预测要素异常空间分布一致;其中蒿枝坝-落凼-红泥坡-姑鲁迷找矿远景区是本区已探明铜矿的主要分布区,其内还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同时,该异常区呈半环形态,结合地质勘探揭示的变质火山岩厚度分布,及其西部受一组后期北北东向走滑断裂限制的特点,显示出古火山活动中心在西部,并可能存在被切割分离的另一半环异常,这为该地区后续地质研究和铜矿勘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铜陵狮子山矿田花树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帮国 《矿产与地质》2001,15(4):243-246
铜陵花树坡铜矿床生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硅质层内,次要矿体赋存于孤峰组内,受层位控制,矿体围岩具有热接触变质、接触交换变质特点,受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褶皱殂成的虚脱空间及褶皱的叠加、层间剥离等多种因纱的复合,导致了矿体的形成,成矿温度为中-高温,该矿床为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四川会理拉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IOCG(铁氧化物铜金矿床)产地(李泽琴等,2002;朱志敏等,2009),产出有落凼铜矿、石龙铜矿、老虎山铜矿、红泥坡铜矿等大中型铜矿。目前已发现的这些铜矿均赋存于古元古河口群上部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而下部层位由于出露较差,长期未引起重视,地质找矿进展一直未有突破。近年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我们在河口群下部的白云  相似文献   

9.
藏北羌塘盆地褶皱形变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由于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多个构造层,不同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三叠纪构造层多形成一些紧闭倒转的小型背、向斜褶皱,侏罗纪构造层内多发育大型宽缓的背、向斜及复背斜、复向斜,而白垩纪—新近纪构造层多位于向斜核部和背斜翼部,形成宽缓的褶曲。褶皱变形以近东西向为主,从老到新不同构造层形成的褶皱由紧闭到宽缓,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和递进叠加的特点。褶皱轴迹的空间展布及变形特点表明不同时期板块的拼合挤压是导致盆地变形的主要驱动力,基底断裂及基底凸凹变化对褶皱的展布和变形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牛—红山铜矿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之格咱压性弧,矿床类型为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为大型。通过系统开展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建矿区"源-运-储-破"构造体系,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为沉积构造、侵入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等构造系统叠加复合而成。沉积构造系统为主要成矿前赋矿构造,侵入构造系统为成矿前或成矿期导矿、赋矿构造,褶皱构造系统及断裂构造系统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构造同时具有压扭性、张扭性及平移断裂等多性质叠加特征,主要呈NW—NNW向展布。成矿前红牛向斜对矿区成矿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矿体均产于红牛向斜中,同时成矿前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具导矿、配矿、赋矿作用,控制矿区成矿地质体的产出形态及范围,决定成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成矿期节理裂隙系统丰富了矿区成矿容矿空间,而成矿后断裂及次级小褶皱对矿区矿体进行破坏和改造,形成现今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拉铜矿区钠长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变质变形与铜矿的形成,伴随前寒纪的构造运动,拉拉地区经历了NWW向的剪切变形,使钠长岩产生碎裂-糜棱岩化作用,形成碎裂结构,碎斑结构,显微眼球构造,压力影,云母鱼等,这些结构构造的形成使岩石孔隙度增加,起到找容作用,由沿近东西向主断裂侵位的辉绿辉长岩体提供的含矿流体及区域变质中产生的变质热变质热液沿钠长岩的碎裂-糜材构造充填交代,在其产生多种蚀变的同时,铜、钼、钴硫化物沉淀成矿,形成钠长岩型浸染状铜矿石或脉状-网脉状铜矿石。在金云母化较强地段,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片岩型铜矿石,因而总体上,拉拉铜矿属动力变质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四川拉拉铜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矿区区域构造背景、矿区构造特征、构造控矿特征的研究,得出了矿区岩石圈在经历了火山地堑、挠曲沉降和回返褶皱封闭几个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后,形成了该区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叠加格局。早期东西向张性断裂构造为含矿岩浆的侵位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控制了含矿岩体的分布范围和展布形态,促使了成矿元素的初始富集,中期东西向叠瓦式冲断-褶皱构造体系应是成矿期构造,它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提供了动力、通道和空间,晚期南北向褶皱构造应是成矿后构造,它对矿床起着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康康 《地质与勘探》2021,57(3):676-692
研究非洲中部新元古代Lufilian弧的地质矿产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对深入了解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收集Lufilian弧内地层、岩浆岩、变质、变形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对该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概括。研究表明:Lufilian弧基底为一条古元古代弧岩浆作用带,约880 Ma,Lufilian弧开始了早期的陆内裂谷作用,发育恩昌加花岗岩和早期基性岩浆作用,并沉积有罗安群地层。约765 Ma,裂谷作用演化至原始大洋裂谷阶段,罗安群沉积结束并开始沉积恩古巴群早期地层,在成岩期热液流体作用下形成了同沉积阶段铜钴、铀和铅锌矿化作用。至660 Ma左右,开始了早期的洋壳俯冲作用,并沉积有恩古巴群晚期碎屑地层。550 Ma左右,卡拉哈里克拉通与刚果克拉通发生陆-陆碰撞作用,在530 Ma左右,碰撞作用达到高峰阶段,而后期高温变质叠加作用持续到520 Ma左右,挤压作用晚阶段可能受莫桑比克洋闭合阶段近东西向远场挤压应力的影响,板块发生幕式折返作用,形成Hook岩基。约520~470 Ma,为变质岩石抬升冷却阶段。在同构造和构造后期,在变质热液流体作用下,早期矿物再次活化,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14.
拉拉铜矿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是我国著名大型富铜矿床,矿床的形成与古元古代河口群海相火山岩密切相关。河口群火山岩除个别样品Nb/Y较低,其他多数样品有一致高的Nb/Y比值(0.7~3.0),属碱性玄武系列;在Nb/Th-Zr/Nb和Zr/Y-Nb/Y图上,HFSE比值成分点主要投在EM1型富集地幔附近,落入洋岛玄武岩(OIB)范围;火山岩较陡的REE分布型式和"驼峰"状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以及缺乏Nb、Ta负异常,与大陆玄武岩十分吻合;岩石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河口群火山岩形成于陆间裂谷,来源于地幔深部,指示了矿床的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同时,岩石大离子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比值不太稳定,变化较大,Eu负异常与蚀变重晶石、萤石和矿化有关,还暗示了岩石遭受了后期变质作用,以及与之有关的矿床变质成矿成因。  相似文献   

15.
康滇地轴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IOCG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将IOCG矿床限定于资源量大于1 Mt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对世界上已知的大型/超大型IOCG矿床的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前寒纪大型/超大型IOCG矿床均位于前寒纪超大陆的边缘、形成于非造山期,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与板底垫托、地幔柱等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关系密切。通过对康滇地轴元古代地质体岩石/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同时对拉拉IOCG矿床成矿特征及同位素测龄分析,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存在早元古代早期(2 486~1 884 Ma BP)古陆壳,是Kenorland超大陆的一部分。在中元古代发育了康滇陆缘裂谷(1 725~1 466 Ma BP),与Columbia超大陆非造山期同时。新元古代的晋宁运动使该裂谷产物变质,及形成康定杂岩,成为康滇地轴的上层结晶基底(1 100~721 Ma BP)。其是Rodinia超大陆的拼贴与裂解事件的响应。拉拉矿床具有2期成矿作用。第一期火山喷发成矿期(1 712~1 680 Ma BP),是康滇裂谷事件的产物。第二期变质热液成矿期主成矿阶段(1 000~900Ma BP),是Rodinia超大陆的拼贴作用的响应。康滇地轴元代地层中具有形成IOCG矿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降低勘查风险、实现科学找矿一直是国内外矿产勘查界不断探索的前缘领域和研究热点,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该方法将成矿作用内因(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外因(地质作用类型)相结合,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物化探测量和专题研究等综合方法,预测推断矿体赋存位置,最后通过工程施工,发现并查明工业矿体(矿床)。依据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四川拉拉铜矿、新疆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及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脑达坝地区锡多金属矿开展找矿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正宏  潘博文  李鹏川  朱凯  董晓杰 《地球科学》2017,42(12):2105-2116
大青山高级变质岩不仅记录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历史,也保留了中下部地壳岩石流变信息,它们经历了下部地壳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变质变形、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了复杂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韧性剪切带是高级变质岩中主要构造形迹,控制着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主体构造格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变形特征与构造要素叠加改造关系,韧性剪切带划分为早期近水平顺层伸展型和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近水平顺层伸展韧性剪切带呈残留状保留在后期变形改造较弱部位上,主要沿着不同地质单元或者岩性层界面上发育,是在伸展变形体制下形成的.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规模较大,叠加和改造早期构造形迹,形成于晚期造山挤压构造环境中,以左行滑移为主.这两种韧性剪切带都形成于地壳中深部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变形机制主要为熔体增强颗粒边界扩散和颗粒流动,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动.在宏观上形成了不对称流动组构、条纹条带构造、熔融线理、层内流动褶皱等构造形迹,在微观上矿物晶体没有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均匀消光,晶体为三边平衡结构,与静态变质结构相似,形成了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变质构造岩-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和一批重要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中蒙边境已成为21世纪初全球铜、金等矿产找矿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的发现和勘探即是很好的例证。认真分析和研究该矿床的产出大地构造背景,了解矿床产出的地质、岩石学特征,对于中蒙边境中国一侧提高找矿勘探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向杰  肖克炎  陈建平  李诗 《地球学报》2020,41(2):135-143
随着矿产资源预测的发展,三维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已经成为矿产勘查领域的热点。然而真正决定矿产预测及矿产勘查成败的核心在于:如何构建恰当的预测变量来反映成矿作用过程。本文以四川拉拉铜矿为例,通过成矿系统分析“源-运-储-保”四大要素总结了该区矿产预测的地质找矿要素。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及成矿信息定量提取技术,构建了区域找矿要素三维地质信息。以找矿信息量为数学模型,确定了拉拉铜矿成矿有利区划,圈定了4个找矿靶区。本次研究将矿床成矿系统分析(知识驱动)与三维定量分析(数据驱动)相结合,将成矿作用过程及关键因素(源、运、储、保等)转化为可预测的具体空间要素,并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空间重构,该方法为今后的三维定量预测工作提供了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