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任拥军  陈勇 《地质学报》2010,84(2):257-262
通过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深部天然气储层岩芯描述、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和拉曼光谱分析,讨论了民丰洼陷深部天然气储层的酸性溶蚀类型,描述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和成分。实验分析表明,酸性溶蚀作用是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深部天然气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碳酸盐、长石和岩屑的溶蚀现象较明显,石英溶蚀主要发生在颗粒边缘。储层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中CO2的含量与储层物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性,与储层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性。包裹体中烃类流体与CO2流体共存,证实天然气成藏过程中存在酸性流体。CO2对碳酸盐等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使得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促进了民丰洼陷的天然气成藏。同时,包裹体中的不饱和烃类物质为民丰洼陷热解成因天然气成因给出了直接证据。本次研究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深部储层的酸性溶蚀作用给出了证据,研究结果暗示酸性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在未来东部深层勘探中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西次凹古近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东海陆架盆地勘探开发新领域,受储层差异致密化影响,油气成藏机理复杂。为了厘清西次凹深层油气成藏过程,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所含油气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等,开展了系统的储层特征、油气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深层(>4000 m)和平湖组储层均已致密化,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孔隙类型;花港组和平湖组均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早期含油包裹体较多,晚期以天然气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分别为龙井运动期和冲绳运动期,以晚期天然气成藏最为关键。包裹体中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反映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低等生物为辅,与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特征一致。冲绳运动叠加平湖组生气增压是晚期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此时H10段及以上储层未致密化。根据储层致密化与成藏时序匹配关系可将西次凹M构造深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常规型、先成藏后致密型、先致密后成藏型和边成藏边致密型4种。本文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鼐  郭宏莉 《岩石学报》2000,16(4):665-669
储层液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时间和期次和问题的一种非效的方法,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及其丰度统计分析表明,烃类包裹体丰度与储层含油气必一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根据包裹体产状,均一温度和包裹体成分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发现,油气在成岩早期就开始注入,并一直保存在储层中,直到后期才裂解成干气,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表现为一个主峰,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有三个区间(峰值),其中第一个峰值与有机包裹体一  相似文献   

4.
文中报道在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150℃,40MPa,大约4km深度)成功合成了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通过对合成烃类包裹体的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合成了烃类包裹体,且与真实储层中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特征,探讨了油水不混溶条件下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机制。实验研究给出4点重要启示:(1)油水不混溶是造成烃类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分带的主要原因;(2)油气快速成藏过程可以被流体包裹体记录;(3)实际储层温压条件下,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研究有望为储层包裹体分析提供依据和标准;(4)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为研究含油气条件下储层水-岩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划分类型,描述其特征,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并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认为延长探区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85~115℃范围内,包裹体捕获时的埋藏深度为2500~2800 m.结合盆地的埋藏史推测天然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质冷热台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均一化温度及包裹体成分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奥陶系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含盐水气态烃包裹体和纯气态烃包裹体两种类型。据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结果,结合地区埋藏史,确定该区有两期天然气充注,对应地质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早期至早侏罗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至今,其中第二期为主要天然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7.
涟源凹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第一类为单一液相或气/液比小于15%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第二类为气液两相含烃盐水包裹体,单一液相包裹体大小一般3~4μm,其它包裹体大小一般1~7μm;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该区气藏成藏期有两期,即第一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20.8~126.2℃,对应成藏时间为早三叠世,第二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54.4~169.7℃,对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世,其中主要成藏期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有机包裹体.早期(Ⅰ、Ⅱ型)有机包裹体具黄-淡黄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80~100°C;晚期(Ⅲ型)有机包裹体多具黄白色荧光,少数为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90~130°C,成熟度较前两种高.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热力学特征反映研究区可能存在地层的层析作用,推断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J1s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至少经历两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90~50 Ma(K2-E),晚期发生于自50 Ma至今(E-Q),以晚期成藏为主.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有机包裹体中气相及液态烃类组分特征峰.  相似文献   

9.
麻江古油藏原生水晶中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麻江古油藏坝固地区,产于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储层晶洞中的大部分水晶中均含有固体沥青包裹体,其中一类为水晶生长过程中捕获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可能代表了传统上认为的在加里东期被破坏的麻江古油藏。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该类固体沥青包裹体与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都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埋藏史分析,认为麻江古油藏存在印支期成藏的油气,结合流体包裹体与水晶中原生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共生关系,为传统认为的麻江古油藏在加里东期被破坏提供了新证据,此外,还对印支期成藏油气的来源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煤成气运聚机理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留地区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煤成气区之一,随着勘探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区煤成气运聚成藏过程的精细刻画仍需完善。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分析文留地区煤成气成藏时间,基于断层活动特征明确研究区输导体系演化特征,根据断—盖组合关系及烃类流体包裹体丰度(GOI)测试结果分析气藏保存条件,最终明确文留地区煤成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文东断层为研究区气源断层,其输导供烃条件可用断层输导效率系数(FTEC)进行量化表征,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优越的气源供给条件;文留地区煤成气来源于临近的洼陷带,煤成气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沿文东断层垂向运移至石炭—二叠系和沙四段储层聚集成藏,东营末构造抬升期气藏受构造运动影响而发生少量天然气散失。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格大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气田。对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以干气为主、湿气为辅,甲烷含量为82.729%~98.407%,干燥系数为84.7%~98.8%,δ13C1值为-36‰~-30‰,δ13C2值为-26‰~-21‰,属于高成熟度的煤成气;气田范围内各井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暗示其来源和成藏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含烃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QGF)、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CO2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产于石英次生加大边、微裂隙及胶结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态,分布范围为80~180℃,主峰温度为100~145℃;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样品的含烃包裹体丰度不高(多为1%~5%),QGF强度较低(1~10pc)。研究认为,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充注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一期成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生气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苏里格地区及周缘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为近源充注、累积聚气成藏。  相似文献   

12.
矿物润湿性对储层烃类包裹体形成制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葛云锦  周振柱  毛毳 《地质学报》2011,85(4):569-575
储层矿物润湿性制约了流体的微观流动特性,从而影响流体在储层的微观分布特征.油和水在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差异导致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不同特征的流体包裹体类型.矿物表面实验分析表明,对于水和原油而言,石英具有较明显的亲水性,而方解石的亲水性和亲油性差别不大.轻质油(汽油)在矿物表面完全铺展,储层矿物具有明显的亲油性.通过在不同油...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7.1~156.7℃。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将本区的次生包裹体分为盐水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其中含烃盐水包裹体所占的比例要远小于盐水包裹体。在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检测到6期活动热流体和4期天然气充注,其中含烃盐水包裹体记录了4期天然气向储层的充注过程,其对应的均一温度分别为97.1~114.1℃、121.4~128.3℃、130.5~138.2℃和140.6~156.7℃。结合本区的埋藏史分析,认为4期天然气充注成藏中第三期是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主期,即泉头组沉积末期至青山口组沉积中晚期。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捕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葛云锦 《岩矿测试》2010,29(3):217-220
在接近实际储层的温压条件下,利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了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模式。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研究证实,在含油气条件下可以通过矿物晶体缺陷的愈合而形成烃类包裹体。根据矿物晶体缺陷类型和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可以把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模式分为4种:点缺陷型、线缺陷型、面缺陷型和体缺陷型。由于矿物晶体生长过程中点缺陷和线缺陷容易愈合,多数包裹体以这两种模式形成。点缺陷型包裹体体积一般较小,不方便分析;而线缺陷型包裹体体积变化较大;面缺陷型包裹体数量较少,一般厚度较薄;体缺陷型包裹体由于难以形成因而数量很少。结合天然样品对比,线缺陷型次生包裹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分析中用到最多的包裹体类型。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利用川西远源气藏中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和成分信息等,得出大量对预测气藏有利的地质认识。包体温度表明储层建设性溶蚀作用发生于燕山晚期,气藏中的有利储层分布在燕山晚期构造高部位的有利微相砂体中;断裂、裂缝发育具多期性;气藏中的烃类流体信息反映出川西远源气藏成藏具有多期性。  相似文献   

16.
The Ordos Basin is well-know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oil, natural gas, coal and uranium.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Zaohuohao area in Dongsheng, Inner Mongolia, China,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gas and the uranium accumulation. Fluid inclusion data from the uranium-bearing sandstone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fluid inclusions formed in a gas-water transition zone. Using 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inclusions coeval with hydrocarbon-bearing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buried history and paleo-temperature data, the gas-water transition zone reached the area at about 110 Ma.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ntents of Uranium (U)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m. With regard to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both publications and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U mineralization has a spatiotemporal accordance with the gas-water dispersal zone. Thu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tural gas in the gas-water zone is an effective reducer to the U-bearing ground water abundant in oxygen, which is the main factor to U accumulation.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to the U mines predicting and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17.
确定油气运移时期和路径是分析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试、盆地模拟和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法,研究了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时空展布特征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成藏期有3期,分别为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其中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油,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和分析表明,GOI>5%的高值区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即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利用流体包裹体信息结合盆地模拟能更精确地反映出油气运移的时空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