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满 《地理教学》2013,(7):31-33,30
正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合理的人口容量"二、课标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本课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上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合理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相似文献   

5.
一、人口问题在国土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国土工作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图1简示了“人地关系”的结构模式,它表示国土工作处于经济活动的外围,是经济发展的“维护层”;作为国土基本要素的人口及劳动力主要是通过经济过程与自然资料、生态环境发生联系的;在“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占着主导地位,人口(及劳动力)问题是国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口评价是国土资源评价中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等地人口快速增长,引起了各界对海南省承载力的担忧,需要研究制定承载力约束和经济增长需求下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政策。为此,本文选取粮食产量、农产品营养成分和水资源量指标,分别定量测算承载力;采用就业弹性系数法,设定就业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估算经济增长所需人口总量;利用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设定总生育率、净迁移率等参数,预测人口变化情况。通过研究认为,2050年前海南省人口总量不会超过水土资源的承载力上限,全省总体上不存在人口过多的问题,而是存在人口不足的风险。建议海南省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引导人口在全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即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为310万人,货币型人口承载力为1 723万人,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 000万人口,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多出食物型人口承载力5.56倍,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的贡献远超过了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向家坝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库区经济地理现状 ,确定土地人口载量研究区域 ,并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本文还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潜力递减法 ,进行以村级为单位的耕地粮食综合村尺度的近期和远景 (2 0 1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提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一致的整个研究区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耕作方式相比 ,复种耕种可获得更大的人口承载量 ;库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 ,而且未来库区土地承载力呈下降趋势 ;通过改良品种、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矛盾。  相似文献   

9.
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人-地关系这一主要矛盾,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卡萨姆公式测算,并积极考虑人对土地的影响作用。科学计算土地生产潜力。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土地利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寻求土地承载人口的最佳容量和提高土地承载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森林承载力研究是协调人口、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探讨森林承载力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沿海防护林森林资源为对象,以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项实物指标作为经济指标,以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多少作为环境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沿海地区的森林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山东沿海防护林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承载力,并探讨提高山东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森林环境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研究展示了水域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水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及水产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定义了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对中国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水域人口承载力由1.758×108人逐年递增到2.549×108人,标准海域人口承载力基本不变维持在0.2-0.3人/公顷之间,标准内陆水域人口承载力由1.8人/公顷增加到3.2人/公顷。分析表明:中国内陆水域人口承载力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内陆水域分布广泛,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地区,水域人口承载力高;西北水资源匮乏,水域分布较少,淡水捕捞量少,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水域人口承载力低。另外,通过预测2030年水域人口承载力可知,中国水域人口承载力仍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12.
人口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对人口容量的概念界定,指标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结果作些简介与述评,并就今后人口容量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希望能有益于我国人口容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及人口容量是关系到该地区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划分陕为3个农业生态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简洁而实用的土地分类方案及对应产量估算模式,进行区域土生产潜力和人口容量分析。指出了陕北人地关系的基本态势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不断有位于河口三角洲区域的县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科学地估算这些县区的宜居人口容量是新区规划的前提。文章通过选取河口区人居自然环境主导因子、提取人口承载区和参考同类区域平均人口密度和相关国家标准等环节,构建了一种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估算方法,并估算了广州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结果显示: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为87万人,宜居人口密度为2 776人/km2,其中,南沙街23万人,黄阁镇21万人,万顷沙镇为19万人,横沥镇为13万人,珠江街为11万人。考虑到地基和经济发展差异,南沙区宜居人口密度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间和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可比性。文章所用方法突出了水文与地质条件的约束作用,可用于估算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15.
以全国水平为理想状态参照区域,选择湖北省为研究载体,介绍了以人口和经济为双重考量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表明,湖北省1978-2005年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平稳发展趋势,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相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缓慢上升趋势,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缓慢下降趋势.总体上,湖北省处于人口超载、经济承载力富余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人口承载容量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性区域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加剧,特别是人口急剧增长,在一些地区超出了区域经济的负荷及区域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困境,这又反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不稳定性,出现了粮食危机,因而产生了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所谓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简称为PRED)这一普遍性、整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协调好在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这就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必须首先进行区域发展时空规模规定性的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而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以及解决PRED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阐述,提出土地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物质对于人类需要的短缺或过量,而又无法替代或消除,都可以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成为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以通过资源、环境和生产三大途径进行,其中生产途径最重要,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计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出发,辨析人口容量的涵义,探讨了人口容量的特征,概述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人口容量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出发,辨析人口容量的涵义,探讨了人口容量的特征,概述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区域小城镇相对资源承载力探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定量方法从资源、经济与人口的关系研究新疆区域小城镇相对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各地区小城镇人口与经济一资源承载力匹配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提高小城镇相对承载力的对策措施,对于研究与指导新疆小城镇人口聚集和小城镇地区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