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3月28日,据美国地球透镜计划官方网站报道,该计划的GPS台站安装、地震钻井和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流体取样等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
1 第一季度(2003年9-12月)工作报告.“地球透镜计划”第一季度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取得了首批台站布设等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完成了9个永久性板块边界观测站(PBO)的布设工作, 其中5个观测站布设在阿拉斯加, 4个在南、北加州, 在某些台站上已经记录到了圣西米恩地震. 在内华达、怀俄明、得克萨斯和阿拉斯加, 首批新增的地震台阵计划(USArray)国家高级地震台站(ANSS)的骨干台站, 已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整理地震数据,研究其特征,为地震预警做准备,分析2010~2017年的新疆阿克陶、皮山、叶城和塔什库尔干及相邻兴都库什地区M≥3.0的187个中深源地震.对于同一地震事件,使用相同的地球模型、地震台站及震相到时数据,以震相清晰为原则,去除波形叠加,选取包围震中较好的台站,采用适用于中深源地震定位的LOCSAT和HY...  相似文献   

4.
作为USArray台阵部分而部署的地震台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主要研究仪器设备“地球透镜”计划的一部分。当全部运行时,USArray台阵将包括400个宽带地震台站的可移动台阵(TA),这些台站将以有规则网格的场点排列部署,台站间距约为70km。在今后的10年时间里,可移动台阵TA的布设区域将在美国境内迁移,最终在美国本土及阿拉斯加形成2000个记录场点。尽管USArray台阵的主要目的是记录探寻北美的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性时所需要应用的地震信号,但可移动台阵TA布设后高质量的地震记录能力,就能够获得和分析用于诸如深地幔研究、地震破裂研究以及进行诸如地下核爆炸异常震源分析等其他目的的遥远小事件的资料。目前,可移动台阵TA正在美国西部进行初期的部署,2006年10月9日北朝鲜起爆地下核爆炸时已有约240个台站在运行(图1)。图1(左上图)事件及台站图的位置。(左下图)北朝鲜核试验及日本海深部事件的位置。(右图)得不到可移动台阵(TA)台站信号的位置(细线空心圆)、记录到低信噪比信号的台站(粗线空心圆)和具有北朝鲜核试验清晰P波到时的台站(实心圆)本文通过提取北朝鲜爆炸产生的高保真信号,说明可移动台阵TA对...  相似文献   

5.
由 2 50个卫星监测台站组成的台网的最后一个台站已于本周安装完毕 ,该台网将使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监测南加州最微小的地壳运动。测量这种微小的蠕动将有助于科学家们确定沿地壳断层正在积累多少应变 ,从而帮助他们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易发生地震的日本也有类似的监测系统。该台网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 ( GPS)卫星轨道与徒步旅行者、乘汽车旅行者和美国士兵确定其在地球上的位置时所使用的相同。美国地质调查局该项目的负责人赫德纳特( Ken Hudnut)说 :“南加州的地震危险性占全国地震危险性的一半多 ,我们正以新的方法来应用 GPS技术 …  相似文献   

6.
地震计三分量方位的准确性对现代地震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献[1]利用P波偏振原理和多地震事件加权叠加方法计算表明,中国“十五”数字地震网络台站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台站存在地震计水平方位偏差大、极性接反或分量互换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24个代表性台站,利用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间73个M≥7远震事件的P波资料,对台站分量方位等问题进行了检核计算.考虑到期间地震仪的可能重新安装因素,应用单地震事件的反演方位时间序列变化来计算分量方位偏差及其可能的方位校正.研究结果表明,反演的方位与文献[1]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国“十五”数字地震网络确实存在部分台站方位偏差较大等方面问题.因此,在SKS横波分裂等现代地震学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台站地震计方位不准和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在远离北极圈废弃机场跑道的边缘,已经部署完成了A19K地震台站。离该台站最近的人口中心是其东北方向127英里处的Utqiagvik(以前称作Barrow),同时也是美国最北的城市。A19K台站是阿拉斯加地震监测网280个台站中的最后一个,该监测网部署完成后将持续记录当地、区域和全球的地震活动,并实时传输数据(传送至位于圣地亚哥的阵列网络设施)。这些地震台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  相似文献   

8.
一、地震观测报告在地震学中的重要地位地震观测报告是一份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地震基础资料。它为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提供可靠、准确的地震数据。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地震目录,包括地震5个基本参数(即震中位置、深度、发震时刻、震级);另一部分是震相数据(也叫台站报数),这是计算地震基本参数和研究地球结构的基础数据。我国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地震数据库都以地震数  相似文献   

9.
基于样本增强的卷积神经网络震相拾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安  杨建思  彭朝勇  郑钰  刘莎 《地震学报》2020,42(2):163-176
为了快速、高效地从地震数据中识别地震事件和拾取震相,本文利用基于样本增强的卷积神经网络自动震相拾取方法,将西藏林芝地区L0230台站3个月数据作为训练集,该区内另外6个台站连续1个月的波形数据作为测试集,采用高斯噪声、随机噪声拼接、随机挑选噪声、随机截取地震事件等4种样本增强的方法扩增训练集,以提高自动震相拾取技术的准确率。结果显示:样本增强前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地震事件识别准确率为80%,样本增强后提升至97%,表明样本增强有效地提高了模型的泛化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在0.5 s误差范围内,震相自动拾取准确率高于81%,在1.0 s误差范围内,准确率高于95%;利用基于样本增强的卷积神经网络震相拾取方法能够检测出人工拾取震相中误标和漏检的震相。   相似文献   

10.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震前后走时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5.1级地震前后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存在较为明显的走时变化,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相关台站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出现时间存在细小差异。地震发生前,6个台站走时低值异常过程明显,以YUL台最为显著。地震发生前后走时变化形态特征为双“V”型,漾濞5.1级地震发生在第1个“V”型末端。地震发生后,不同方位相关台站受地震的影响程度不同,走时波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袁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相似文献   

12.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相似文献   

13.
中强地震余震序列地震目录编目是否完备、 震源参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余震序列特征分析、 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中存在较多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仅给出其震级,而未给出震中位置. 由于余震波形间的相互交叠干扰,使得余震最大振幅的测量误差较大,造成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单台事件震级误差较大. 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提高地震目录的完备性. 本文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和震级的估计不仅限于单个台站,而是通过分析区域台网中多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实现. 首先以余震序列中震级较大、 波形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波形作为模板,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检测单台记录的地震事件在多个台站的震相到时. 如果能在4个以上台站检测到震相,则利用测震台网常用的HYPOSAT方法估计其震中位置,并利用多个台站记录波形与模板地震的振幅比估计其震级. 之后计算主震发生后不同时间的最小完备性震级,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以分析此地震余震序列的目录完备性. 经过计算共得到253个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其中177个事件的震中位置,其震中空间分布范围与余震序列中其它地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震级复测以及与人工拾取震相到时误差对比表明,该方法所得震相检测和震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主震及最大余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多数量单台事件的目录所给出的震级偏低,分析认为可能受主震与较大余震后续震相以及余震间相互干扰所致. 主震发生0.02—0.3天内,其余震序列最小完备性震级随时间的对数呈线性下降,在0.3天后最小完备性震级稳定在ML1.1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震中心(ISC)是一个非政府的、非营利性机构,它的首要任务是产出权威的地球地震活动性报告。《国际地震中心公报》报道了50年(1960~2011年)的地震活动性。近年来由于全球台站日益增加,使得报告的地震事件尤其是事件的震相数量急剧增加。相似的射线路径会引起相关的走时预测误差,这些误差归因于:模型中没有加入地球非均匀性,这导致了对定位不确定性的低估和不利的台网几何结构以及定位偏差。因此,全球的台站分布越密集和越不均衡,大多数定位算法中所做出的假设(观测数据是独立的)越不成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为国际地震中心开发了一种新的定位算法,这种算法考虑了相关误差结构。我们采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有的在ak135模型中有有效走时预测的标准震相来得到更精确的事件定位。本文中,我们阐述了新的国际地震中心定位方法,为检验此方法的可靠性,我们用该方法重新定位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参考事件表中的地面真实事件,我们也对整个《国际地震中心公报》做了重新定位。我们的定位算法虽然只有很小的改进,但是对定位结果的改进却很显著,尤其是在深度的确定上和更精确的形式不确定性分析上。我们论证了新的定位算法;通过后续震相的使用和深度解的测试,相当多的地震震群变得更紧密了;因此该算法为地球地震活动性提供了一个改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相似文献   

17.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  相似文献   

18.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观测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中距200km以内的19个台站自2021年记录到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震中距103km的祁连台在震前3个月存在显著异常,临震微波动事件的活动度(N值)高达20;震中距158km的拉脊山台同样出现活动度高值异常,达到异常指标;震中124km的湟源台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但在震前3~4个月表现为明显高于背景值的高值异常。其他台站虽然未达到异常指标,但震前3个多月活跃天数显著增加。异常显著的台站与震中位置呈线性分布,震中NW—SE方向的台站记录的事件更显著;本次地震前的微波动现象与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前的微波动现象存在共同特征,可能与两次地震相似的震源机制解有关。  相似文献   

20.
赵国强  李鹏 《地震》2012,32(2):129-134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资料, 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造成的连续站同震位移。 计算结果表明, 位于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台站在水平方向都有明显的同震位移, 且离震中越近同震位移量越大, 其中绥阳站的水平同震位移量最大, 达到33 mm。 通过对时间序列分析发现, 有明显同震位移的连续站, 震前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都有放缓的趋势, 可能是一种形变前兆现象。 这些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及震前运动速度异常, 对于进一步研究前兆地壳运动、 地震动力学特征以及精化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