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哲人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细节成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相似文献   

2.
旧课不厌百回备,观摩教学莫“彩排”,“弄斧必到班门前”。  相似文献   

3.
任红 《地理教学》2005,(7):34-35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中,前半部分有两个教学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黄土高原的范围,接着就安排了“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这样,虽然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对黄土高原地表的“沟壑纵横”有直观的印象,但由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尚未展开,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导致“沟壑纵横”的原因并不清楚,对如何区分三种黄土地貌难有正确而又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中,可以尝试先进人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的核心无乎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教什么”才“有地理课要教给学生能够发展有用的地理”。就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才“有用”,二是“怎么教”才“有效”。前者关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才是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对学生终身“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潘化兵 《地理教学》2006,(10):23-24,25,6
中国地理的复习内容含盖初中《中国地理》上、下两册和高中选修地理第二册“中国国土整治”共三册书的内容,教学内容较多,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突出区域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相关系统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思想。区域定位往往成为考生进一步做题的“门槛”。做这种类型的试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也是目前考生失分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6.
杨波 《地理教学》2007,(1):39-40
印度洋海啸已经远去了,但它带来的伤痛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英国女孩蒂莉的故事。这个被英国最畅销的小报《太阳报》赞誉为“海滩天使”的小女孩蒂莉,用她的智慧与机警成功地挽救了数百人的性命。我仔细地在网上搜寻有关此事的整个过程以及细节,也许有些不算为细节的细节让我们熟视无睹,却足够引起我们地理人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细节的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相似文献   

8.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04,(11):33-34
很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制作课件,甚至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帮助制作课件。但专业人员由于学科关系,对高中地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缺乏透彻了解,所以很多课件成了表面精彩纷呈、五彩缤纷,但内容空泛、信息繁杂罗列的线性“小电影”。例如,在我校进行的市教坛新秀评选过程中,对于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节,每位教师都做了精美的课件——美丽的图片、繁  相似文献   

9.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10.
王燕 《地理教学》2005,(4):32-33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待开掘的细节——教师的体态和言辞、教学内容的引入和承转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令人为之一振的亮点。只要我们能深入地发掘,精心地设计,就有可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旋风在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方兴未艾,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如“人机共灌”和“画蛇添足”等。笔者认为,追求在一堂地理课中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媒体优势、德育目标三者的统一,是CAIG课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施鲁 《地理教学》2010,(5):13-15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一章的教学内容有“三多”:旧知识点多,重难点多,图表多。大纲对本章教学要求有“两高”:知识要求层次高,基础训练要求程度高。这都说明,本章教学任务艰巨,要求教师精心谋划教学。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常规紧扣大纲,依据课本和参照教学参考书备详案外,还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许令明 《地理教学》2023,(19):30-33
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中心,构成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主干。本文选取“位置和分布”为核心概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一节为例,探讨核心概念在学习进阶的教学中的运用,以期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学生空间思维进阶过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比较新编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那么,教材到底给了教学怎样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又该如何“享用”这片空间?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有必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6.
沈红 《地理教学》2006,(3):32-34
竺可桢先生在“地理教学法”一中提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道未知,自儿童日常所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未知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条件,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在21世纪的今天,教学不再是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诗词和民谣,为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试以“天气和气候”一节为例: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前花功夫查资料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是每一个教师理所当然必做的工作。但在教后再次备课却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去做,他们大都认为时光不能倒流,课又不需重上,而不愿对上过的课,再花功夫深入思考,深入探究,作重新设计,再次备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