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海诸岛珊瑚礁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新的构造运动类型和特征:(1)断裂多为正断层,形成小型断暂和断陷盆地,造成埋藏礁 (2)第四纪海底火山活跃,但忆熄灭,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 山岛;  相似文献   

2.
利用SEABAT8111多波束系统在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海域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单道和多道地球物理调查。探测表明该区珊瑚礁礁体的活动断裂主要有NE、NW、SN向3组。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岛礁区内,是晚燕山期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N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张剪性断裂为主,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主要有南海西部的滨海断裂带,它是南海SN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是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带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珊瑚礁地层中的暴露面是海平面变化的忠实记录, 对地层层序的划分和研究珊瑚礁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手标本观察与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和矿物组成分析, 识别了南沙美济岛南科1井第四纪生物礁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典型暴露面, 剖析了主要暴露面与海平面变化及珊瑚礁发育演化的关系。在南科1井(NK-1)第四纪地层中典型暴露面附近以出现大量溶蚀孔穴和红褐色或锈黄色钙质结核为特征, 其碳氧同位素偏负, 并富集Al、Th、Fe和稀土元素, 具有典型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特征。南科1井全新世礁体发育在晚更新世暴露面之上, AMS14C和U-Th年龄数据证实美济岛全新世珊瑚礁生长时段与南海其他珊瑚岛礁一致, 主要发育在8.2~4.7ka时期, 该时段海平面的缓慢上升为珊瑚礁连续垂向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Sr同位素和古地磁年龄标定的南科1井更新世地层中的主要暴露面时代与南沙永暑礁和西沙群岛珊瑚礁地层中的暴露面时代基本一致, 主要暴露面对应于全球第四纪低海平面时期。  相似文献   

4.
青岛劈石口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现代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断裂平、剖面图的绘制,阐述了青岛劈石口断裂的空间展布、构造特征和构造作用.并应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年代方法对劈石口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其活动性趋向稳定状态,属于晚第四纪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5.
书海拾零     
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地质张明书 陈民本 刘守全 林 峰 著  台湾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发行本书采用文字、图表和照片相互匹配 ,中英文相对照的方式 ,以实地调查研究大陆海岸带以及庙岛群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澎湖群岛等岛屿岸带晚第四纪地质的最新成果 ,在全球变化思想指导下 ,遵循活动论观点和沉积地质学、事件地质学原理 ,揭示了晚第四纪海岸带的基本特征、地貌形态与海岸侵蚀的相关性 ;岛屿类型及其成因 ;海岸风沙 -土壤层序列的特征、时空分布 ;风暴沉积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 ;洪泛、湖泊、珊瑚礁和其他沉积的特征与判别标志等。…  相似文献   

6.
西江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北西向主干断裂。为进一步查清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1︰5万地质地貌填图、浅层地震探测、断层活动年代测定、联合钻孔验证、构造解析等工作。结果表明,第四纪地貌与断裂特征具有一定耦合性,历史地震等说明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地质调查及浅层地震、联合钻孔验证均未发现断裂切割第四系;年代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前期活动性较强,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活动性渐弱;前人对磨刀门大桥的构造解析表明,断裂两侧存在沉降速率突变现象,但相对变化属弱形变。综合研究认为,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但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显著的地震带.利用最新获得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研究了渤海海域内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在渤海,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主要由沙西断裂、埕北断裂、沙南断裂、沙东北断裂、柏各庄断裂、石臼坨3号断裂、渤中2号断裂和BZ29断裂等一系列NW走向断裂组成,走向在290°~310°之间;在浅层沉积物中各断裂由多条次级小断裂组成;晚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出强烈的垂向运动特征,具有正断性质;海域各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Q3)末期-全新世(Q4)初期,并具有相同的活动趋势,在20 ka B.P.和60 ka B.P.左右活动强烈,统计计算显示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分别为0.15 mm/a和0.1 mm/a,近20 000 a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 mm/a.  相似文献   

8.
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生物地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是全球变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雷州半岛西南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该区珊瑚礁的生物学特征、生物地貌特征,以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对海平面上升、构造沉降和地震活动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9.
张明书副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先后在甘肃镜铁山地质队、甘肃区域地质测量队、从事铁矿普查、勘探和区域地质调查。1962年调入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从事区域地质和铬、铁、铜矿的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研究。1979年调入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曾任海洋沉积研究室主任,现任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珊瑚礁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海洋工作组成员。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12.
南海涠洲岛区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涠洲岛区沉积环境的演化导致陆源碎屑沉积作用转化为礁源和陆源的混合沉积作用,并将向纯礁源碳酸盐沉积作用方向转化;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陆源碎屑供应量.陆源沉积和礁源沉积之间可以互相制约,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可以互为因果.文中还指出涠洲岛区的沉积组分特征和南海北部礁坪沉积组分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高纬度珊瑚栖息地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 南海北部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本文以取自涠洲岛的2根珊瑚礁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 通过U-Th定年、沉积组分分析以及珊瑚种属鉴定等方法, 探讨近千年以来珊瑚礁的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 Core1(石螺口)岩心沉积的3个快速堆积阶段分别与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大致对应; 而2个缓慢堆积阶段则分别与黑暗时代冷期和小冰期大致对应, 证实了温暖的气候对珊瑚礁发育有促进作用, 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此外, 现代强烈的人为干扰可能也导致了涠洲岛珊瑚礁的迅速退化。Core2(南湾)中陆源沉积含量高, 珊瑚年龄主要集中在800AD—950AD和现代这两个时间段内, 其原因可能与环境变化、风暴作用及湾内现代珊瑚分布特征有关。通过对比这两个站位的珊瑚礁沉积特征, 本文进一步提出“完全避难所”和“非完全避难所”的概念, 揭示涠洲岛珊瑚可能同时具有低纬度热带珊瑚礁和高纬度珊瑚群落这两种发育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90年4月、10月间的理化分析数据,结合2002年9月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的调查状况,首次从珊瑚礁生态系的角度初步探讨该岛区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岛区浮游动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既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特征,也体现了浮游动植物具有显著的季节交替现象。相关分析显示,水温、盐度、N,P,Si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不大;N是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P限制状况只有在珊瑚礁生长带较深的海域出现,Si呈相对富足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2017年涠洲岛最新珊瑚本底调查资料,对比分析近10年来,涠洲岛珊瑚种类数量、分布状态以及优势物种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以造礁珊瑚为主体,高达10科23属41种,其次为分布有较多的柳珊瑚,为4科12属14种,此外也分布有少量的软珊瑚、群体海葵;珊瑚主要分布于近海海岸一带,以0. 5~6 m的珊瑚礁坪生长带为主,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对比2008年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发现涠洲岛海域珊瑚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由角蜂巢珊瑚属变为滨珊瑚属,蔷薇珊瑚属不再是优势属,反而新增了蜂巢珊瑚属和牡丹珊瑚属,此外珊瑚覆盖度较2008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了涠洲岛珊瑚生存状况受到了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环境变化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根据2013—2016年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实际调查情况,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近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环境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2013—2016年,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大部分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珊瑚礁的正常生长要求,但悬浮物含量持续偏高,对珊瑚礁造成一定影响。涠洲岛海域水体虽未出现显著的污染,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人为排污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珊瑚礁的生长,持续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水质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涠洲岛水域生物理化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西1990年4月和10月对涠洲岛水域进行综合调查的统计资料,本分析探讨了该水域生物理化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P、Si营养盐均表现为秋季含量高于春季,N含量相对较低,Si是本水域最为丰富的营养盐,可能与该水域以珊瑚岩为主的地质结构有关。生物理化因子之间以次级生产力低且量值较为一致的秋季相关性较好;次级生产力高且区域性差值较大的春季相关性略差。但春秋季节均以生物作用影响占主导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许时耕  谷继成 《海洋学报》1982,4(3):335-345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14,000吨)对太平洋中部海域先后进行了四次远洋综合科学调查,为研究该海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气象、生物、化学资料,并在南纬11°41'.2,西经178°20'.5处新发现了一个水深仅32米的珊瑚礁滩——“向阳礁”.四次远洋调查共完成的重力、水深测线总长为57,492公里.  相似文献   

19.
The Jan Mayen microcontinent was as a result of two major North Atlantic evolutionary cornerstones—the separation of Greenland from Norway (~54 Ma), accompanied by voluminous volcanic activity, and the jump of spreading from the Aegir to the Kolbeinsey ridge (~33 Ma), which resulted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microcontinent itself from Eastern Greenland (~24 Ma). The resulting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the Jan Mayen microcontinent are respectively volcanic and non-volcanic rifted margins. Until now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microcontinent was not precisely known. In order to locate this boundary, two combined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were acquired in 2006: one trending S–N and consisting of two separate segments south and north of the island of Jan Mayen respectively, and the second one trending SW–NE east of the island.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odels were derived and constrained using gravity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same expedition. North of the West Jan Mayen Fracture Zone (WJMFZ) the models show oceanic crust that thickens from west to east. This thickening is explained by an increase in volcanic activity expressed as a bathymetric high and most likely related to the proximity of the Mohn ridge. East of the island and south of the WJMFZ, oceanic Layers 2 and 3 have normal seismic velocities but above normal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11 km). The similarity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seismic velocities to those observed on the conjugate M?re margin confirm the volcanic origin of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microcontinent. Thick continental crust is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parts of both profile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microcontinent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northern lineament of the East Jan Mayen Fracture Zone. It is thus located farther north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The crust in the middle parts of both models, around Jan Mayen island, is more enigmatic as the data suggest two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Icelandic type of oceanic crust or thinned and heavily intruded continental crust. We prefer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but the latter cannot be completely ruled out. We infer that the volcanism on Jan Mayen is related to the Icelandic plume.  相似文献   

20.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