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轩 《陕西气象》2010,(3):31-3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章详述了二十九类云的不同特征,观测员可以依据各种云不同的外形、结构、排列、色泽、高度等特征,分析判定云状。这是云状判定的基本方法。但在观测实践中,由于云常常变化复杂,或因雨、雪、雾、沙尘等天气影响时,云的部分特征不明显甚至目测不到,给云状判定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2.
浅谈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的误记或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状在地面气象观测中是一种目测项目,尽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各类云的外形特征有详细描述,但在实际观测记录中,云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即使是经验相当丰富的观测员在云状的判断和记录上也难免出错。因此,云状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一大难点。这里,结合多年从事地面测报工作的实际,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云状误记或漏记情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1.1观测员对云状的习惯性误记或漏记一个观测员工作时间久了,对当地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云一清二楚,久而久之,在云状的记法上也习惯成自然。比如,只要有雷暴就记满天积雨云,无雷暴即使有雨呈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确判定云状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影响和产生云的物理因子研究,总结出一些云的表现特征,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正确判定云状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集体观测是正确判定云状的有效途径廖丽光(广西凭祥市气象局532600)。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的判定是靠目测完成。由于观测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差异对云状的观测结果往往有习惯性、传统性的不同:同一种云有不同的观测结果。这样就会造成观测记录的...  相似文献   

5.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目测项目之一,受观测员主观意识影响较大,近年来,云状记录越来越趋于简单化和模式化,不能真实反映当地的云天状况。该文从云状特点、云的相似性比较等5个方面对云状的观测总结出一些经验,以期对观测员在云状的判定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储小春  舒新明 《贵州气象》2010,34(4):43-43,45
云的演变很复杂,在地面气象观测中观测员对云的识别和判定最为关键,根据长期观测的经验,要正确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必须对云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云状的演变规则,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地面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技术的研究,对于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提高地面观测资料的审核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云状记录的排序分析技术,是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难点。文章介绍一种分类分析方法,即根据总云量、低云量和云状的不同配合情况分为几种记录类型,对每一种类型再根据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将29种云状符号射影到双字(32位)变量中,使分析判断程序简单明了。在浙江省地面气象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软件中进行试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云观测资料的审核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明 《贵州气象》2000,24(3):47-48
1 引言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 ,一些气象要素往往是千变万化的 ,尤其是云状的识别是难度较大的目测项目。云的形成和演变是大气中错综复杂的物理过程的表现 ,是预示未来天气的征兆。由于云状的特征不明显、不典型或处在复杂天气情况下和演变过程中 ,往往看起来既像这种云又像那种云 ,处于相似状态。观测员在判断云状时 ,除了掌握云的外型特征 ,还应该根据形成云的物理过程、云的连续演变及其它条件进行综合判定 ,才能准确地反映代表当地天气特征的云天状况。本文就卷层云和透光高层云的判别提出一些看法。2 卷层云和透光高层云的相似之处卷…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确定云码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为目测项目,因此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椐天气系统变化,为综合分析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依据,以保证云观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观测是比较复杂的,《规范》将云状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在大气中的生成、发展和消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某一天、某一日天气系统移经各测站上空的时空变化,也是反映大气稳定度最直观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和判定出当时的云状,特别是判断罕见云状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所要论述如何识别和判定的罕见云状是二十九类里,其中的Ciunc、Cc、Acflo、Aclent、Accast、Sclent和Sccast七种云。能否准确地识别和判定出这七种云,无论对本站天气还是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丁国超 《气象》1984,10(7):26-26
在我们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一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并不完全象教课书中所描述的模式那样,而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云,更是千姿百态。在天空只有一种云状或较简单的天气情况下,云况一般可准确地进行判定;而当云在演变过程中或在复杂天气情况下,要想准确地反映天气状况、判定云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下面仅就卷层云和透光高层云的判定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卷层云和高层云既可互相演变,又有各自特征。卷层云属高云:云体结构由冰晶组成,是具有丝缕  相似文献   

12.
大雾时云的观测记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因雪暴。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因吹雪、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和可见的三状。虽有吹雪、雾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在描述淡积云的特征中,没有讲该云是否产生降水,只是说浓积云“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观测员是不敢轻易记录淡积云降雨的,凡记录有阵雨时,必同时记cb云或浓积云,有时微量阵雨也记sccug。之所以如此,是怕招惹麻烦,恐有云状判断错误之嫌疑。  相似文献   

14.
兰溪地处四面环山的丘陵地带。在此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其它气象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碰到一些云状特征与《规范》定义不完全相符,如对碎层云和碎积云,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月××日,早上测站天气现象记轻雾和露,而离测站2km左右的东北方山地有破碎的碎状云,云量为一成左右,呈灰白色,结构松散,同时具备碎层云和碎积云的一些特征。此山山峰重叠起伏,山峰与山峰之间相距不远。在碎状云高度较低时,山峰对碎状云的  相似文献   

15.
在地面气象观测的目测项目中,云状的观测有一定的难度。在相同的天气条件下,不同的观测员因技术原因,可能会有不同的记录。还有一些观测员为减少云状记录过程中的错情,有意避免记录一些较少出现的云状。这些原因都可造成云状记录简单化,一些测站由此产生云状记录的习惯性错误。  相似文献   

16.
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观测是技术性较强的项目.笔者在近年来的业务管理中发现:云的记录简单化,模式化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观测内在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宝鸡站为例.1960—1969年和1980—1989年各十年的逐日各定时云状记录分类统计结果(表1)表明:①云类的观测记录总次数1960—1969年为23072次,29类云状均有记载;1980—1989年为15264次,减少了33.8%,尤其是1983年以后,29类云状中有  相似文献   

17.
云是气象观测的基本项目之一,也是气象观测中难以掌握的一个项目。目前,春去夏来,云的变化日趋复杂,观测难度也随之增大。然而,只要我们熟记云的定义特征,参照云图,仔细地从云状结构、颜色、光泽、高度、云向云速、云的生消和连续演变关系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是可以观测准确的。夏季云状的主要特点是对流性云多,层云和普通层积云相对减少。现就夏季对流云的观测、判断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云观测记录简单化模式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凯 《吉林气象》2007,(4):43-44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也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有云状判定正确才能选定正确的云码。但云状观测记录中时常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分为3族10属20多种。当前云的观测完全靠的是目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参加国家基本(准)站的大检查,发现有相当部份的云状、云码在观测记录簿里消失了,这种情形应当引起广大观测员及业务管理部门的重视。l指示性云状几乎绝迹从区气象局组织的测报大检查中,看到一些云状、云码在气簿一1里已“消失”了。下面统计了龙州、靖西、那坡、都安4站1996年l~9月部分云状记录的情况(表1)。从上表可看出,低云族中的秃积雨云,中云族中的高层云和堡状、荚状…  相似文献   

20.
高娟 《陕西气象》2011,(1):49-50
在地面测报工作中,云、能、天等项目的观测仅凭业务人员目力估测、记录,尤其是云状的观测,历来是测报业务中较难掌握的技能。有的台站云状记录的模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不同时段或同一时段连续多个时次记录的云状如出一辙;有些台站的记录中,雨层云、堡状云、荚状云、絮状云等几乎不见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