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成因不作教学要求,但其偏转规律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当学到该内容,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存在很大疑问。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发动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地转偏向力,在"寻找"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陈利清 《地理教学》2010,(16):51-52
案例实验一:为验证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笔者请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将家中水池放满水后,拔除塞子,观察水向中心汇聚流出时,水流漩涡的方向。按照预计的实验检测目的,是想得出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应为逆时针流向。  相似文献   

3.
范敏 《地理教学》2005,(3):17-18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概念,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地理概念往往难以接受,单靠教师的讲解,似乎很难解释清楚。例如,地转偏向力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往往只是机械记忆结论“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如果采用以下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金春  李兴防 《地理教学》2010,(15):54-54
一、解析 图中要素虽然简单,但涉及到的地理规律、原理却很多。可从图中风向与等压线关系判断该图位于北半球,理由是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由风向的偏向判断南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可从1月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的角度,判读出该晨昏线为晨线,也可由1月份越向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判断该晨昏线是晨线;  相似文献   

5.
正模拟实验通常是指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当无法直接利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即模拟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取得部分实验数据进行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高中地理必修1中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直射点回归运动是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当中,地理方位判断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之一。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习要求较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同时读图能力、空间思维和判断能力也较差,使得在学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难题。"地理方位"应用部分侧重考查地球表面物体运动朝向、地球表面两点距离、时间、日出日落方位和影子朝向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地理方位的准确把握。因此,探讨如何准确判断地理方位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8.
去年,笔者所教的高一年级学生中有两位地理发烧友,王鑫尉同学与奚采华同学。他们不仅课堂上回答问题很有见地,而且课后经常找机会和老师交流自己对某地理问题的看法,积极主动地给老师提出教学建议,热情地帮助老师做一些教学辅助工作。于是,我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演示实验任务交给了他俩。  相似文献   

9.
孙瑞 《地理教学》2023,(2):48-51+33
本文通过自制太阳周日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在观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观测数据,验证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当实测数据与已知规律矛盾时,学生产生新疑惑,并通过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10.
赵兴利 《地理教学》2011,(23):32-34
一、关注动态性,以时空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很多考生就是不能从时空的角度来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最终导致理解偏差、解题错误。很多重要的地理要素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分析此方面能力为高考地理的常考点。常考思维方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11.
勘误     
正2014年第14期第40页《习题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的作者工作单位信息有误,应为"浙江省海宁中学,浙江宁波314408";同期第49页《"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一文的作者工作单位信息应为"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江苏无锡214411"。特此勘误,并向作者孙月飞、石培军老师等及广大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2.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球的自传,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忆较容易,但理解较难。如果运用此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则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改变传统的以"三种假设"导入单圈环流的教学方式,把热力环流原理直接应用到全球范围形成单圈环流,之后逐步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分别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15.
冉绍川 《地理教学》2010,(23):21-22
对新一轮的教学,笔者通过反思,认为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注重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的教学原理、概念是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思维的理性材料。学习地理原理、概念是掌握地理规律,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和地理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条件。如果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不能清晰理解,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和方向是区域地理备考的基础和前提,下面笔者对近些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进行探讨。一、区域地理的考查规律1.区域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是以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地转偏向力或称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又简称科氏力,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标准中有所要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所描述,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9.
陈家富 《地理教学》2012,(22):44-46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地球运动、天气气候等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对地理现象和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学生要想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就需要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调动和运用各种知识”去剖析表面现象,解读有用信息,理解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20.
尤慧 《地理教学》2013,(17):23-24
正地球运动过程和规律是高中地理学习中最抽象、难度最大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计算应用能力。在各地高考中地球运动以选择题压轴的形式来命题,具有很强的区分度,是学生地理能否得高分的一个关键。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方向、日影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