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苏国成  郑铃 《热带海洋》1996,15(1):30-36,T001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  相似文献   

2.
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虾病泛滥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已充分证实,疾病泛滥正在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虾疾病及其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很长时间里整个对虾养殖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下面根据一些资料和我国虾病暴发的特点及作者的研究工作,就对虾疾病的总体情况作一概括性探讨,以抛砖引玉。l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l.血病因研究近年来,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性病因(病原体)仍然是被关注的重点。而各种病原体中,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属对虾病毒。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的对虾病…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杨丛海研究员,就对虾病的预防,集多年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建立有关虾病预防体系的设想,对今后对虾疾病预防,振兴水产养殖业意义重大。 设想认为,在对虾养殖这样大的一个产业中,没有一个健全的预防流行病发生的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对虾疾病,保持对虾养殖持续稳定地发展。体系包括提供符合对虾生态、生理要求的环境和营养;建立繁殖健康虾苗的体系;建立卫生防疫制度;每个对虾养殖单位形  相似文献   

5.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6.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7.
连续3年的对虾病毒病,使我国对虾养殖陷入困境。为了战胜虾病,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奋斗在养虾第一线,对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刻苦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对于尽快战胜虾瘟,重振我国对虾养殖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虾病防治情况,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虾病防治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15600多亩人工养殖虾池,前几年,因循守旧,水产养殖业始终没能走出单一养殖对虾的圈子,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近年来,难以控制的虾病增多,受损严重。1993年,该镇遭受全国流行性虾病,对虾生产几乎绝产,1994年又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有虾养虾,无虾池闲。人工养殖对虾一般只需5、6个月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0.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全封闭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9,18(3):92-96
对6次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全封闭养殖试验进行了介绍。试验表明,在虾病多发区采取全封闭养殖可以有效地避免虾病的发生,使养殖获得成功。文章对杀灭虾池病原菌和敌害生物所用的药物,以及保持虾池水体生态平衡所采取的措施匀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全国沿海各省都发生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我们认为这次虾病的大暴发是现行养殖模式的必然结果。类似的虾病流行1988年发生在台湾地区,前几年已经在广东、福建出现,1993年在全国沿海各省暴发。 现行养殖模式的缺点在于养殖面积过大,特别是集中在海湾地区,超过了海域的自净能力。单位水体养殖密度太大,使对虾的生  相似文献   

13.
对虾弧菌制剂试制实验及其在长毛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弧菌扩大培养方法比较试验,制备成弧菌制剂。实验表明长毛对虾幼虾口服液弧菌制剂或经弧菌制剂浸泡处理,地于预防弧菌感染有一定作用。1995年连江大官坂垦区长毛对虾现场养殖实验证明,所采用的一套以弧菌制剂预防虾病的应用方案是可行的,可抑制弧菌引起的并发症,延慢病毒性疾病发生,减少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对虾养殖发展迅速,已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虾大国,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的推广,加上管理不善、投饵不当、养殖生态环境不良,病害种类相应增多,而且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影响对虾养殖的稳产和高产,威胁着养虾业发展。因此开展虾病调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措施,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报导我省1988~1991年中国对虾养成期的病害情况和预防措施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虾的“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e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ll(1974)和Lightri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使虾鳃变黑的病例,他们也用“黑鳃病”这个名称。我国近几年来有些养虾地区也说有黑鳃病发生。作者根据三年来对我国的东方对虾(P.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等疾病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报道对这问题进行综述,并对“黑鳃病”名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摘除眼柄诱导中国对虾性腺成熟和提前产卵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开始了不同对虾种类的试验性和商业性养殖,但其种苗来源大多依赖天然虾苗或捕捞怀卵亲虾进行人工育苗。因此,养殖事业的发展常受到天然资源或捕捞怀卵亲虾数量的限制。为克服这种困难,保证育苗有足够数量的亲虾,因而蓄养亲虾性腺迅速成熟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国内  相似文献   

17.
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对虾海水养殖业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虾海水养殖业在未来数年中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1]。随着人们对对虾产品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以及出口国,对虾海水养殖规模在近年来也稳步扩大,这就使得对虾海水养殖与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对虾白斑病开始,多种病原和病因引起的虾病一直困扰着广大水产从业者,因此寻找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8.
对虾广泛发病和大量死亡是全球虾类养殖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由于疾病的困扰,使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受到严重制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通过营养免疫学的手段控制虾病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正因为如此,世界范围内对虾类的营养免疫学研究空前高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免疫指标和抗病力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虾类营养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虾类营养免疫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所与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签订的关于对虾养成期间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试验的技术合同要求,1990年我们在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开展了该海洋联合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亦是我省虾病防治研究的试点之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已达到了合同的预期要求,对虾的单产及经济效益都创该场历年的首位。现将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种弧菌对池养中国对虾的急性致死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知的对虾病害中,细菌性疾病绝大多数是由弧菌引起的,Lightner和Lewis(1975)认为,鳗弧菌是白对虾Penaeussetifierus和褐对虾P.aztecus的病原菌。孟庆显(1992)也指出,对虾红眼病、烂眼病等都是由弧菌引起的。对虾养殖期间,虾体本身往往携带各种弧菌,但并不一定致病,只有在适当环境下弧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破坏虾体内免疫系统时,才使对虾致病。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弧菌,不同注射剂量对中国对虾感染致死的梯度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虾取于上海奉贤县东海水产研究所养殖基地,对虾体长在7~9cm之间。获得的实验用虾暂养于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