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期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仲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1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2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南部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为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研究区内砂体十分发育,但砂体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本文以3条野外剖面、12口钻井岩心观察、83张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最新资料和认识,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集砂体的剖面结构解剖,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储集矿体的成因及模式.砂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滨湖砂坝砂体、浅湖砂坝砂体、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型河口坝砂体、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类型(包括“坝上河”和“河上坝”).系统研究了形成于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岩性结构特征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集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砂体进积式和砂体退积式2种砂体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位置为河道的中下部,河口坝砂体的中上部;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为砂体进积式下形成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坝上河”,也是研究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从军  赵逸  贾鹏  颜佩丽 《地质科学》2013,48(4):1234-1245
针对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的不足,在考察鄱阳湖现代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和解剖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古代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卫星照片、岩心、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浅水湖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湖盆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上部曲流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下部顺直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3种砂体类型,曲流型分流河道主要为侧积的点砂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心滩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分流砂坝沉积构型模式。同时从沉积亚相、砂体几何形态、夹层倾向及倾角、废弃河道、决口扇、粒度分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判别标志,为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构型及地质建模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泰康地区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垂向上,从姚家组一段到姚家组三段,自下而上、自北而南由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或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沉积逐渐变为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或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表现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一个加积到缓慢的水进转变过程,物源来自北部。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三叠系延长组长61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三角洲广泛发育于浅水台地之上,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的似块状连片厚砂体。厚砂体内部叠置多期单砂体,横、纵向上物性差异明显,造成剩余油分布复杂,因此对储层厚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尤为重要。首先论证了单砂体对水淹的控制作用及单砂体刻画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开发状况制定了一套小层细分方案。在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等不同沉积微相的基础上,从沉积微相组合的角度,将长61分为主力河道、分支河道和河道间3类相带;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期次、不同成因单砂体间包括河道切割河口坝、削截式、侧向拼接、侧向斜叠和堆叠等组合模式;最后总结了长61的地质沉积模式和长611的砂体沉积特征:长61时期的安塞三角洲是快速进积的建设性三角洲,长611为砂包泥的拼合板状,长621则为泥包砂的迷宫状;长611沉积以多种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体的条带状砂体,河口坝不发育或残留发育。  相似文献   

7.
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油气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通过岩心垂向序列特征明确了沙溪庙组砂体成因类型,并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垂积型主河道、侧积/填积型次河道砂体以及溢岸砂体,前缘发育侧积型近端水下分流河道、填积型远端水下分流河道、进积型河口坝砂体以及席状砂体;平原主河道砂体厚度多大于10 m,宽600~1 800 m,通过同位垂向切叠与侧向等高程切叠而形成毯状连片砂体,次河道砂体多位于主河道侧缘,厚度平均7.5 m,物性较差,并常被主河道切割而零星分布;内前缘近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4~8 m,宽500~1 200 m,多错位切叠或拼接接触,呈带状;远端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于三角洲外前缘,单砂体厚2.5~6 m,宽200~700 m,平面呈鞋带状,砂体孤立;前缘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少,垂向上常被河道切叠;平原相带两类河道砂体的物性差异造成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而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多在于不同类型砂体的迷宫状展布上。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9.
曹宏 《沉积学报》1998,16(2):92-96
鄂尔多斯盆地QW地区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常规三角洲有所不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分别沉积有不同的河口砂坝复合体,它们共同构成三角洲前缘骨架。本文在对三角洲河口作用的研究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比其它研究实例,对该区三角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概念,并对其沉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异流体的主要特征是入注流体纵向上的载荷和速度差异分布,气候和沉积物供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和同期不同空间位置存在不同的河口砂坝是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重要沉积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0.
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水进体系域以退积型扇三角洲为其沉积主体,靠近构造枢纽的陡坡带边缘,冲积扇相域越来越窄,而向盆内则由滨浅湖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断陷湖盆水体属水进型湖泊。水进体系域中油气潜在储集体包括冲积扇的辫状河道砂体及扇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体。但由于它们形成的古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其砂砾岩中所含粘土矿物类型及数量亦有显著差异,对其储集性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泾河油田三维地震前积反射、钻井取芯砂岩轻重矿物分离测试和砂体剖面结构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泾河油田长8-长7砂岩碎屑主要来自于西南部陇西古陆,部分来自于南部秦岭物源,不受北东物源影响。结合物源、岩芯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果认为,泾河油田整个长81自下而上是河流-三角洲-半深湖的水进沉积过程,发育3条北东向和1条南北向河道。长812为滨浅湖相-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811储层为浅湖-半深湖背景中水进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72为浊积砂岩储层,发育9个北东向浊积水道。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4+5曲流河三角洲露头进行深入的研究,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砂体骨架是由席状化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辫状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特征,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分布模式,构建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结构与相对湖平面响应模式图。研究表明随湖平面变化层序格架内砂体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低位体系域早期侵蚀,晚期充填呈复合状砂体;湖侵体系域砂体呈孤立状;高位体系域早期砂体发育不全,晚期呈席状砂体。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的岩心观察显示,其发育碎屑岩,局部发育安山岩、凝灰岩。营城组可划分为4 个三级层序: S7 ( 营四段) 、S8 ( 营三段) 、S9 ( 营二段) 和S10 ( 营一段) ,反映营城组时期湖平面发生过4 次较大规模的变化,层序发育较完整、连续性较好。层序7 属于深水型沉积,主要发育水下扇; 层序8 属于半深水型盆地边缘沉积,以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特征; 层序9 和层序10 都属于浅水型沉积,发育棕褐色泥岩。以层序9 为例,区内主要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浅湖和半深湖等5 种亚相,水下重力河道、滑塌重力流、河口坝、间湾、水下扇和静水泥等19 种微相,以发育水下扇和水下重力河道沉积为特色。  相似文献   

14.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断从盆地规模的层序地层格架和体系域分析向高精度的、微相规模的层序地层分析的方向深化。精细的野外和钻井资料分析表明,贺兰山—桌子山地区的太原组—山西组可划为3个三级层序、6~8个四级层序及20多个准层序。四级层序界面一般是下切的分流河道、潮—河混合水道、近端河口坝或滨面沉积的底部冲刷面,海进初期发育的煤层底界以及盆地方向低水位三角洲前缘底超面等,可以在大范围内追踪,其识别和划分是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应用层序地层模拟系统(SSMS)可揭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等对层序形成过程的控制。模拟分析表明,对称和不对称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生的层序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海平面变化过程可解释区内四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和聚煤规律。四级层序高水位晚期至海进的转换期有利于形成广泛分布的煤层。  相似文献   

15.
西江30-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的次级构造带上,油田主要分布在新近系中新统的珠江组及韩江组下部。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其沉积微相类型丰富,既包括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又包括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沉积等,其中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主要砂体的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好。目的层段可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5个中期旋回。根据区内的4种测井旋回划分模式,其短期旋回(五级层序)对应油藏级别;而超短期旋回(六级层序)与砂体级别一致,且基本与砂体微相的划分一致。本文中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法进行油田开发过程中的砂体对比,充分考虑了区块大小、构造位置、沉积微相变化及井距大小,其结果表明油藏顶部以上升半旋回(正旋回)为主的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易产生水淹;而以下降半旋回(反旋回)为主的河口坝砂体和间湾不易水淹,这有利于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准确刻画扇三角洲单期扇体几何形态是破解海塔油田开发的关键地质技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识别出3个长期(LSC)、4个中期(MSC)、6个短期(SSC)、53个超短期(相当于单砂体)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海塔盆地已加密开发区块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优势砂体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主要发育于可容纳空间较小的SSC3、SSC4及SSC5与SSC6的转换面附近。单期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为50∶1~200∶1,平均为85∶1;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增大、厚度增厚、宽厚比增大,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变窄、厚度减小、宽厚比减小。河口坝展布面积与其厚度有一定正相关性,一般半径与厚度的比值为60∶1~120∶1,平均为90∶1。本次研究首次实现海塔盆地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工业化制图,精细刻画了主要砂体几何学特征,为综合挖潜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09,27(1):32-40
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刻画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导的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特征,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成因组合和河口坝成因组合三种类型,并对这些储集砂体成因组合进行了详细解剖,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废弃型和多期叠加型水下分流河道组合三种亚类型;河口坝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和叠加型河口坝成因组合两种亚类型;将复合成因砂体描述为坝上河成因组合。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组合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各种成因组合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龙门山前带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近源冲积体系。基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阐明发育在山前带的近 源冲积体系的砂体成因类型,总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结果表明,河道 和席化滩坝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其中河道较为发育;物源和湖平面升降是影响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物源控 制河道砂体的展布,湖平面升降控制滩坝砂体的展布和河道砂体的质量;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是超低可容空 间叠置河道砂砾岩体、低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高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和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席化滩坝砂体。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龙门山前带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近源冲积体系。基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阐明发育在山前带的近 源冲积体系的砂体成因类型,总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结果表明,河道 和席化滩坝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其中河道较为发育;物源和湖平面升降是影响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物源控 制河道砂体的展布,湖平面升降控制滩坝砂体的展布和河道砂体的质量;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是超低可容空 间叠置河道砂砾岩体、低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高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和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席化滩坝砂体。  相似文献   

20.
镇江、扬州间之长江河谷是拟建长江公路大桥桥址比选的优异地段。勘察资料证实 :河谷第四系由上更新统中段、全新统中上段组成、海侵、海退及新构造运动的升降制约了第四系沉积与演变 ,致使第四系呈现侵蚀不整合、半旋回序列。河道经历了山前河流、河口沙坝、三角洲平原的发育阶段 ,河道在自北而南迁移总趋势下 ,曾有多次往复摆动 ,现今仍在向南侧蚀。沿江岸带城镇座落、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素有“金三角”之称 ,不言而喻 ,加强其沉积演变势态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