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断层形变短临前兆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并作了初步分类,丛集性高频波动是其一种重要现形式,探索了这种前兆信息的提取思路和方法,认为信息丛集度C是描述这种前兆短临信息,熵值积分平滑值G是描述中短信息较理想的特征量,震例学表明第二类前兆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对异常判据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采用形变速率,静压订正及固体潮渭和分析等方法从多种形主资料提取粤闽交界地区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信息,并据此研究了形变异常的特征。最后,从形变机理,异常信息合成及信息可信度评估等方面讨论了该区地震形变前兆的可信度,认为该区震前形变速率及地壳特性等反常变化可视作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震兆异常具有准同步群体性,发展阶段性和空间分布密集性等异常时空分布特征,震兆可信度达0.5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南荥阳地震台形变观测曲线中的“高频抖动信号”与干扰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这种高频抖动信号有别于干扰信号,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是地壳形变过程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前兆性异常现象。这种高频信号要在排除风扰等因素后才能够找出其真正的映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4.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什么是形变观测中可靠的地震前兆 ?虽然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但都还是认为应从地球力学和形变应变的变化信息中获取地震前兆 ,形变观测的地震前兆应是由于地震孕育到破裂过程中地壳介质产生形变应变等力学变化的信息 .当然 ,地震前兆存在场兆和源兆之分 ,如构造块体活动产生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场兆与地震的发生是一种间接关系 ,是大范围内的异常现象 ,而源兆则主要是震源区及近源区出现的效应 .显然 ,源兆的捕捉对地震的预报是极为有利的 .微形变观测主要包括倾斜、应变和重力观测 .与 GPS、大地形变测量和流动形变测量相比 ,微形变(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西12年(1973~1984)内的弱震活动作了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盆地内,弱震活动的边界和各盆地的边界基本一致。现在的弱震丛集活动区亦是历史中强地震活动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丛集活动特点是频度高、能量小。震中范围不大,但重复活动性较高。丛集活动的时序分布具有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地形变强震前兆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薄万举  华彩虹 《地震》2001,21(1):25-32
在多年形变前兆研究基础上,对形变应变前兆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典型的形变应变短临前兆实例进行了总结,找出其共性。以描述其共性特征为目标,给出了异常指标K的计算模型,似可用该指标结合资料背景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些6级以上强震作出中短或短临阶段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台网分布及前兆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流体、形变、电磁三大学科90个定点前兆观测台项和69个跨断层流动测量场地的基础资料,提出前兆反映能力的概念和计算其空间分布的方法,对该区前兆观测台网的分布、前兆反映能力和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引言 地球构造运动、地壳介质力学状态的变化以及地壳内部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及其失稳程度的力学特征可以通过相应的前兆观测来反映,地壳应变连续观测也是捕捉这种前兆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水平摆倾斜仪作为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的一种方法,因为它采用光放大原理,似乎对于地震应变前兆信息的反映较为直观。 1 台站概况 台站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沙城北约7 km(东良村),海拔高度628 m。地处燕山折断带,李信屯断褶处,延庆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大海坨构造带的复合部位,黑山寺 狼山断裂北端。 使用原国家地震局地震仪器厂生产…  相似文献   

10.
内蒙两次5.9级地震与前兆异常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辽宁省长期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内蒙两次5.9级地震与内蒙、东北地区前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主要有:(1)前兆异常在时间上伴随内蒙巴林左旗5.9级地震事件的发生和结束呈阶段性起伏,空间上存在特征迁移;(2)中短期前兆异常阶段中以地形变为主体,在短临阶段地下流体和地磁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我国地震预报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只有加强以形变为主地的前兆观测,才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目前前光观测的主要总理2在于可信度差,应把重点放在仪器探头上,只有探头提供的信息“源”可靠了,后续的采集、舆预报的“流”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建立以形变为主的前兆台网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建立全国高精度的高、中、低频衔接的前兆物理信息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12.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3」中给出了标志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和各标志的内容,本文讨论标志体系的进一步应用问题。首先讨论了异常信息合成的几种形式,然后根据标志体系的特点,给出了前兆追踪分析的方案;最后将专家系统的有关理论瑟形变应变前兆标志体系相结合,给出了一个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的象限性特征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华北北部地区唐山、大同地震前地电阻率和形变前兆的象限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张北地震前的形变和地电阻率前兆也具有一定的象限性特征.说明前兆象限性的存在并非偶然,是与孕震体的存在有关.通过岩石实验与理论分析认为,在孕震过程中,前兆异常确实存在象限性特征.象限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具有逐渐变大——最大——变小的过程.并且象限性的上升区与下降区(或压缩区与膨胀区)在近源区与远源区不同.如果基于对前兆象限性的认识,指导分析前兆异常不同形态异常的空间分布,对地震的可能发震地区预测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各手段的前兆异常标志,从而组合各类前兆标志体系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形变,应变手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并总结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标志,为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进一步研究形变应前兆系统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谢智  龚倩 《地震学刊》1995,(1):9-11,62
多次震例表明,地震前兆随区域而异,而且某一区域内的每次地震所表现出的前兆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地震孕育可能是个非线性过程,地震活动的起伏增长和地震丛集等可能是非线性系统即将发生失稳时出现的独特的前兆图像,本文着重研究了河南及邻区三次中等地震前非线性系统失稳的主要前兆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经分析研究表明:新乡、菏泽、禹县-登封交界处发生的Ms4.5、5.9、4.2级地震前1-12个月,加卸载响应比均  相似文献   

16.
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壳形变前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觉民 《中国地震》1990,6(4):74-84
本文分析和综述了1989年10月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各类地壳形变前兆特征。地震前5年内的2次水准复测表明,这次地震发生在一个幅值约为30毫米的狭长的沉降区内,震中区附近存在多处较强的形变差异运动背景。震中区300公里范围内出现了一批可能显示应力场阶段性变化的定点形变中短期异常。有前兆的形变项目约占形变总观测项数的1/3。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合理的形变监测方法对6级左右地震是有预报能力的。本文还对现有识别形变异常的方法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谢觉民  王若柏 《地震地质》1996,18(3):212-214
板缘地震地壳形变前兆一例谢觉民,王若柏,李延兴(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天津300180)板缘地震又称为板块边界地震。全球尺度的大板块的周边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带,这已被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监测和日本列岛的形变监测所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了 1 990年 4月 2 6日共和 7.0级强震前 ,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小震活动和前兆异常总台频次的变化 ,以及地下流体 ,电磁 ,形变等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 ,得出在大震前 1~ 7个月前兆异常台项总频次的升高和 2 .0~ 3.9级地震形成的条带和空区 ,以及 3.5级以上地震频次增加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且 ,2 .0~ 3.9级地震形成的条带和空区对未来大震的震中位置具有指示意义。这种前兆异常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可能是大震前的异常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标志 ,震前 2个月出现的前兆台项总频次异常峰值以及形变前兆异常场兆变化则是异常进入短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南荥阳地震台水管观测记录中的60例“高频抖动信号”,与周围250 km范围内地震事件在时间域的前兆响应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种信号与地震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前兆响应关系.认为该高频抖动信号与周围地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是地壳形变过程的一种前兆反应,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下流体前兆资料,研究了水化学、水物理前兆所表现的异常特征。认为在8.1级地震前,流体前兆的响应范围大,异常持续时间长,异常的同步性好;8.1级地震后,流体前兆出现大幅度调整,伴随着这一地区的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的连发,表明了青藏块体整体活动水平在逐步增强。通过对比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重力和地磁等观测结果,对这种类型异常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