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研究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49.28%)和裸子植物花粉(47.82%)为主,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2.9%)。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据此可确认,本区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地,含煤岩系赋存在侏罗系延安组中,延安组岩石组合以灰白色砂岩、灰色粉砂岩、灰色泥岩为主,夹多层煤层;延安组上覆直罗组以灰色、灰绿色砂岩、灰色粉砂岩、紫红色泥岩为主。通过对乌兰木伦地区武家塔露天煤矿剖面延安组和直罗组孢粉化石分析,在延安组中识别出Cyathidites-Lycopodiumsporites-Neoraistrickia-Cycadopites孢粉组合带,以桫椤科、石松科孢子繁盛,紫萁科孢子和单沟/原始沟类、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发育,卷柏科孢子及柏科花粉较常见为主要特征,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阿林期—巴柔期)。根据延安组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分析,本区在这一沉积时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气候。直罗组孢粉化石较少,主要见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parvus,Concentrisporites fragilis,Cycadopites spp.等。综合地层岩性、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分析,延安组到直罗组沉积时期总体上呈现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向半干旱—干旱炎热型的气候...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对煤和油气的形成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钻孔中三叠纪泥岩孢粉的研究,以优势属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下部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组合产于柯吐尔组,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成分,以具纹饰的三缝孢子及腔状三缝孢子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具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中部Punct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组合产于阿克库勒组,蕨类植物孢子以光面圆形三缝孢子和单缝孢类为优势成分,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上部Dictyophyllidites-Cyclogran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产于哈拉哈塘组,蕨类植物孢子常见光面三角形三缝孢子和具纹饰的三缝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报道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孢粉化石,共鉴定49属70种。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主要地位,主要为气囊分化不完善的“古老型”花粉,南洋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和苏铁类花粉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孢子占次要地位,主要为桫椤科孢子,石松科、海金沙科、卷柏科孢子有一定含量;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依据组合面貌,将其命名为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根据特征分子推断,该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孢粉母体植物生态习性反映鸽子山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并可能伴有季节性干旱。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1口探井123块石炭系孢粉样品的鉴定结果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区Rugosporaminuta-Verrucosisporitessimilis、Lycosporapusilla-Verrucosisporitesmicrotubercosus和Calamosporaliquida-Schopfipollenitesellipsoids孢粉组合3个,从而为该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区早石炭世早期孢粉组合中石松植物的孢子占优势(约占总含量的80%),古蕨类植物和芦木植物的孢子含量次之,在个别样品中出现少量疑源类和虫颚化石。早石炭世晚期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优势,并以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含量很高为特征。晚石炭世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有绝对的优势,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的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33.4%)。  相似文献   

7.
金小赤  张建平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23-833
库车盆地的新生界发育比较完整,笔者在库车县城北东方向约50km的库尔哈村西的河谷中测制了剖面。于66层的44号样和90层的50号样品中获得了两个孢粉组合。66层和90层皆属于康村组,两个样品之间相差约200m(真厚度)。在此之前,尚未见到有关康村组孢粉化石的报道。44号样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4.5%,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均少量出现。孢粉面貌反映以草原和灌丛为主的植被类型。50号样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6.5%),裸子植物花粉有较高含量(32.0%),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出现。孢粉面貌反映盆地周缘广泛分布有以松科为主的高山针叶林带。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9.
首次在阳江盆地鹿母湾组上部层位采获孢粉化石,建立Pteris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组合,这以高含量的裸子植物花粉、稀少的蕨类植物孢子和未见被子植物共粉为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组合中主要孢粉的地史分 ,主为本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0.
池建强  靳军  肖继南  罗正江  师天明  阿丽亚  周小虎  许帅帅  冯婷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01-67120002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1.
浙江鲻山遗址孢粉组合与先人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浙江鲻山遗址T8剖面进行孢粉组合分析,再结合孢粉-气候对应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该遗址的古气候、古环境。对比河姆渡文化遗直,推断出鲻山文化遗址是其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凝灰质岩层段的地层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相勇  李伟  席萍  唐伦和 《地质科学》2001,36(2):229-233
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沉积凝灰质岩层段的地层归属存在2种观点,下侏罗统和石炭系。本文通过岩石薄片、微量元素、孢粉组合以及海相化石碎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沉积凝灰质岩层段与其上的下侏罗统之间岩性、电性出现突变的主要原因是沉积时火山事件以及晚期方解石脉充填造成的,并不能代表下伏的老地层;沉积凝灰质岩层段的海相化石碎片为搬运再沉积的结果,没有地层指示意义;孢粉组合能反映沉积凝灰质岩层段沉积的地质年代,据此确认沉积凝灰质岩层段为下侏罗统湖西山组二段。  相似文献   

13.
吉利明 《沉积学报》1994,12(2):133-142
甘肃兰州西固附近下白垩统河口组上亚组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Pi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cslpopollenites为代表,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次之,被子植物花粉很少,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该地层是迄今为止民和盆地所发现的下白垩统最高层位?当时民和盆地正处于植物非常繁盛的热带?亚热带区,前期气候较湿润,后期相对干旱?为我国传统植物地理分区的南方区混生过渡带,在数字分类的孢粉植物分区中处于北方区的西北-东北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典型灌丛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的54个表土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除蒿及沙棘灌丛外,其它灌丛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在表土花粉组合中的百分比多数低于20%。阔叶林区灌丛与荒漠区和草原区灌丛表土花粉组合差别较大。阔叶林区灌丛中常有一定量的中华卷柏,蒿属和藜科百分比之和低于4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高于2.0;而草原区及荒漠区中华卷柏很少出现,蒿藜百分比高于5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低于2.0。落叶阔叶林区灌丛花粉组合中,松蒿比(P/A)大于0.1,而草原及荒漠区灌丛则小于0.1,但草原区灌丛蒿藜比(A/C)大于1,荒漠区则小于1。将松蒿比(P/A)与蒿藜比(A/C)、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联合起来可较好地将荒漠、草原及落叶阔叶林区灌丛分开。  相似文献   

15.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表土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粉分析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研究花粉与现代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中的前沿课题。要预测未来气候的中长期变化,必须从花粉记录中定量提取古气候信息,建立的多种孢粉-气候数学模型必须经过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古气候数据检验校正才能应用到实际当中。花粉-气候响应面方法是考虑了花粉与气候间的非线形关系上,提出的将现代花粉丰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转换为气候空间的分布,并以提供定量的古气候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COHMAP等各种重要古气候研究项目。本文就是利用该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54个表土样品中的花粉丰度及采样点的气候参数为基础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了特征值高且指示意义明显的4种花粉类型,对其丰度与7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降水量两个气候参数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为定量重建该区古气候变化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曹现勇  许清海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07-1011
孢粉是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代用指标。然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地层,不同地点、不同岩性提取出的花粉量差异很大,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花粉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保存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是在实验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碱性环境对油松花粉(Pinus tabulaeform is)的破坏情况:煮水5小时,泡10%NaOH溶液10天,煮10%NaOH溶液5小时对油松花粉破坏都很小;煮20%和30%NaOH溶液1小时对油松花粉影响也不明显;煮40%NaOH溶液1小时,油松花粉壁出现蚀变,加热时间增至5小时,蚀变现象进一步加深。表明油松花粉具有很强的耐碱,耐高温能力。更强碱或更长时间情况下花粉蚀变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已绝灭的古老松柏类植物似纵属Elatides在中生代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组成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甘肃酒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Elatides的营养枝和雌球果,并保存有较好的碳膜,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宏观形态和微细特征研究。根据营养枝、叶角质层、花粉、球果、苞鳞和种子的特征,鉴定这些化石为2个种:Elatides harrisii Chow和Elatides curvifolia (Dunker) Nathorst。其中:Elatides harrisii的突出特征是,花粉球形且具乳状小突起、表面光滑无纹饰,侧面观具褶皱;Elatides Curvifolia的显著特点为,着生于苞鳞腹面基部的种鳞先端三裂,具三枚胚珠。这些特征与现生杉木Cunninghamia非常相似,推论Elatides与现生Cunninghamia可能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Elatides地质历史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发现该属的演化方向与中生代大陆漂移的方向具可比性,因而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又一古生物学佐证。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侏罗纪地质事件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俊辉 《沉积学报》1998,16(3):147-152
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中记录的地质事件。从煤层特征、颜色特征、岩性特征、孢粉组合特征、植物群特征和双壳动物化石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并认为这些生物事件和旋回沉积层的形成都与大范围内侏罗纪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末存在一次最为明显的升温事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原油孢粉集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记述了塔里木盆地 44个原油样品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 83属 1 6 3种 基于原油孢粉集合组成的研究,探讨了塔北、库车、喀什和叶城四个含油区油源岩的时代和层位 并根据孢粉化石的颜色鉴定了油源岩的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油源岩都是成熟的油源岩。此外,还详细介绍了从原油中萃取孢子花粉和藻类化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 :哈氏三角孢 -微细云杉粉 ( Deltoidospora hallii-Piceaepollenites exilioides)组合和澳洲无突肋纹孢 -卵形光面单缝孢 (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L aevigato-sporites ovatus)组合 ,分别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和二段 ,组合特征明显 ,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两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的孢子花粉 ,结合在数以千计的岩心样品中没有发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 ,推测产这两个孢粉组合的大磨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 (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 ( Barrem 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