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是建立于中医整体观念的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独特医学,往往通过对人体某一局部的诊查以判断全身整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变化。张颖清教授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系统理论表明,生物体每一局部均包含整体完整的信息,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相通之处,是从新的生物学角度对中医诊法进行解读,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应用生物全息理论分析中医学诊法中望、切二诊的机制,能更好地指导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蕴含有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为四个方面。本文围绕中医学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分别从心、性、情、志四个方面探析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并结合《古今医案按》中的典型病案,探索中医心身医学与治未病的关系。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发挥了中医学“治未病”的优势,对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预防与养生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蕴含有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与实践,秦汉之际中医心身医学理论雏形已成。《古今医案按》系清代医家俞震所纂的医案类书。《古今医案按》凡十卷,辑历代名医医案而成编。该书在清代医案类书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泰医学中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泰式按摩、“元素”养生、泰式瑜伽、养生草药等,中医学可以深入学习并借鉴,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学中,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日语人才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传播主体意识不强、日语水平不够、实践能力不足3个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医院校日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在教学中加入“四个介绍”: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介绍、中日医学交流史介绍、日本汉方医药发展现状介绍;采用“一个主体,两个结合,三个贴近”:以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贴近教学对象、贴近教学目标、贴近实际运用;做到“三个融合”: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与中医药词汇的融合、与医疗场景对话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对日传播能力,以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时代的主导地位,其中包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中两汉经学为中医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魏晋玄学带来了中医学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给中医外科学带来了发展空间,并使中医养生学初成体系;隋唐佛学促使中医学从唯物走向唯心;宋明理学则使中医学在封闭环境下出现了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郝俊  连琏  葛彤 《海洋工程》2006,24(4):105-111
基于智能信息处理故障诊断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用于潜水器一类的复杂动态系统。通过引入概率信息的方法对其推理机制进行量化,实现了诊断结果的精确度量以及诊断过程的精确控制;针对系统不同层次间的检测和诊断进程建立了信息交换和综合设计方法,提高了各模块的检诊能力和检诊效率,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处理复杂故障情况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介绍王建玲主任医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月经后期经验。王教授立足于中医学理论,以补肾调经之法为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证,辅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温经散寒等治疗方法,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文教育融入中医针灸点穴实验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在预试验基础上,设计并完善“自评互评表”和“点穴考核表”2类人文教育评价表。以湖南师范大学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7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课程为平台,以点穴实验为切入点,教学改革分“三阶段五步骤”实施。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对学生各类考核成绩进行统计描述,171位学生《中医学》总评成绩在及格以上,通过率99.42%;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点穴专业成绩成正相关(r=0.22,P<0.01),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中医学》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20,P<0.01),《中医学》总评成绩与《中医文化与健康》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30,P<0.01);《中医学》的评教结果为99.63分,《中医文化与健康》的评教结果为99.10分,均为优秀。结论:人文教育及评价融入点穴实践课程可行且有效,有利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分析韦尼克脑病(WE)的主要病因和该病的临床特点,从中医学脾土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防治特色。中医学认为,患者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或外邪阻滞,损伤脾胃,坤土失运,导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是WE的发病原因。中医治疗应顾护脾胃,祛除致病因素,以补虚为主,保证化生有源。西医治疗应已病早识,及时诊治,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补充维生素B1。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因素多与遗传、吸烟、饮食习惯等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饮酒人群患UC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笔者基于中医学理论、西医视角阐述酒与UC的关系。中医学认为,酒属辛甘湿热之物,入胃肠,损脾胃,脾胃虚损,脏腑功能损伤而发为UC。治疗UC实证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法,重视通利药的运用;虚证以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为法。西医学认为,乙醇损伤肠道黏膜,可诱发UC,日常减少乙醇的摄入量能阻断UC发展和预防其复发。  相似文献   

11.
三焦辨证是中医学常见的辨证方法,也是温病学的辨证纲领之一,具有丰富的津液保护辨证特色,但在干眼的治疗中却应用较少。中医学认为干眼的发生、发展与津液代谢有关,具体表现为津液生成障碍和津液传输障碍。本文总结干眼发病的病机特点,以三焦辨证理论为纲领,以津液代谢为核心,从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角度将干眼进行分型,以此辨证。本文辨治干眼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三焦理论应用于干眼治疗,有利于临床的辨证施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膳作为中医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医学理论呈现的一种形式,属于中医学特色的应用产品。在国家现行法规中并没有对中医药膳作具体的定义,其主要存在于学术界及地方风俗习惯中,虽有不当之处,但总体上具有积极可取意义,并具有重调理、轻治疗的特点。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教学研究及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中医药膳的四项常见应用价值,即增强中药耐受性,延长用药周期;增添传统中药风味,提高药物吸收率;调理、改善人体各个生理阶段的阴阳;预防疾病,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学对“脑”缺乏独立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辩证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研究二者发挥其功能特点的物质基础,以“此心非彼心”立论,提出“脑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营卫气血随机体昼夜规律变化,从而影响机体血压病波动节律,该规律给临床上依据昼夜变化规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中医学理论的昼夜变化节律对疾病的精准预测及治疗思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而营卫生会理论是中医学昼夜变化节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病的控制及治疗中,能够针对机体本身顺应自然血压变化的规律进行规范地治疗与调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结合营卫生会理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随昼夜变化的节律,以及由此延伸的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医学“排邪反应”的理论渊源及概念拓展,认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定义为疾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可通过病机解释的非常规积极现象;狭义上指正确的中医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引起患者疑虑的机体不适类积极反应。认为“排邪反应”可作为疾病好转的临床征象,在正确把握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应能被预测,或及时得以解释。同时,笔者从正确认识“排邪”的重要作用、与正邪交争的区别、重视机体自愈机制、警惕药邪和医过等方面对“排邪反应”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以期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介绍尤昭玲教授应用象思维诊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尤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属中医学“血瘕”范畴,运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从瘀、虚、毒3个方面辨治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其用药立足血瘕,运用嗜血通络之物以消癥。通过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取类比象,灵活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象思维。同时,用药时又注重与月经周期节律相结合,如月之盈亏,根据其阴阳消长转化治疗。当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合并不孕症时,尤教授将内膜接纳胚胎取类比象为土壤濡养种子、将排卵取类比象为花之绽放等,对疾病的理解及用药独具匠心,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理论发展、临床用药等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前面临传承困难、临床服务能力低两大难题。本文从哲学角度分别探析其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解决传承困难问题,需要我们在继承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抓好重点知识,把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用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增强中医诊断学的自身魅力;解决临床服务能力低的问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新中医诊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尊重中医发展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对中医诊断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技术成长。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中医诊断学发展中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医学发展,有利于中医诊断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断治疗杂病的医学专著,书中所提“百合病”仅有9条,内容却涵盖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治则等诸多方面,为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情志内伤疾病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本文对《金匮要略》所提百合病及该病治法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领悟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定义、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其认识与临床表现的阐述,分析脾胃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在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时,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调补脾胃,具体方法有补气健脾、补气升陷、温阳运脾、健脾养血、运脾除湿、消食和胃等。  相似文献   

20.
介绍王娟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西医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方面各有利弊,西药虽见效快,但毒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中药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起效慢,所以如何在临床上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临床诊断时不仅应用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指导药量的加减,治疗时更是中西药联合运用,快速达到控制病情、减缓症状、降低复发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