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成像机理,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浅海水下地形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分析结果表明,水下地形高度越高,SAR可测量的水深越深;水下地形坡度越大,越易被SAR所观测.水下地形的星载SAR测量还与水下地形的方向有关,与卫星飞行方向平行的水下地形最易被SAR观测,与卫星飞行方向垂直的水下地形最不易被SAR观测.  相似文献   

2.
蓬莱附近 海区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山东蓬莱附近海区1992年4月19日的ERS-1SAR图像,分析了该海区的水下地形并探讨了水下地形雷达成像机理。分析结果显示,SAR图像较好地揭示了该海区四人洲、潮待洲、新井洲等水下地形。研究指出,流经水下地形的潮流对海洋表面波的水动力调制是水下地形SAR成像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3.
浅海水下地形的SAR遥感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连续性方程和布拉格后向散射模型,在准一维简化浅海水下地形情况下,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将浅海水下地形区域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变化与大尺度背景流场、海面风场和雷达系统参数等联系起来.海上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浅海水下地形的SAR成像主要由通过受水下地形影响的海表层流场对海表面风引起的微尺度波的水动力调制而获取浅海水下地形信息,其中潮流与水下地形的相互作用过程改变海表层流场,变化的海表层流与海表面微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海表面波的空间分布,雷达波与海表面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雷达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因此SAR图像中浅海水下地形或水深信息量的多少不仅与海表层流场和海面风速有关,而且与雷达工作波段、雷达波束入射角和极化方式也密切相关.认为由水下地形变化引起的缓慢变化的表层流场中海表面定常微尺度波谱能量密度的变化满足波作用量谱平衡方程;而在波数空间中,海表面微尺度波谱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用波数谱平衡方程描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海表面波高频谱(毛细-重力波)形式的解析表达式.众所周知,浅海水下地形信息是由于水下地形影响下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与背景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差异而在SAR图像上的呈现,从而在建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的基础上,仿真计算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相对于海表层流场、海面风场等海况参数和SAR工作波段、SAR波束入射角、极化方式等雷达系统参数的数值仿真结果,分析得到了有关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的特征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最佳海况参数与最佳雷达系统参数,为研究和开展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山东蓬莱附近海区1992年4月19日的欧洲遥感卫星一号(ERS-1)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分析了该海区的水下地形并探讨了水下地形雷达成像机理。分析结果显示,SCR图像较好地揭示了该海区四人洲、潮待洲、新井洲等水下地形。研究指出,流经水下地形的潮流对海洋表面波的水动力调制是水下地形SAR成像的主要机理。本研究表明星载SAR作为浅海水下地形测量的新型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流与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海表面的粗糙起伏,从而引起对海面观测的雷达散射截面的变化。在浅海海流速度垂直分布廓线为均匀的假定下,由流体连续性方程和驰豫时间近似下流体力学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已证明雷达散射截面的空间变化正比于海流方向上海流速度变化的梯度。研究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对海面的观测图像在无槽道信息和海流方向预知条件下,提出用散射系数的二维相关函数确定海流方向。在海流速度和方向已知条件下,推导了由雷达散射截面的空间变化迭推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公式,并研究了航天飞机SIR-CSAR在我香港特区海域的二维图像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徐双全 《海洋测绘》2007,27(3):71-74
针对上海市滩涂水下地形测量工作的历史与现状,详细介绍了滩涂水下地形的测量方法、技术标准以及测绘成果的应用,说明了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在水利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更好地提高测绘精度提出了建议,展望了滩涂水下地形测绘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潮流是水下地形SAR成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使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有密切的关系,同一水下地形不同时刻SAR影像不同。以台湾浅滩为例,基于5景不同时相的ERS-2 SAR影像和台湾浅滩实测水深数据,开展了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排除SAR影像自身成像质量对研究的影响,首先对5景SAR影像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确定SAR成像时刻的潮流场以及基于QuikScat散射计数据确定SAR成像时刻的海面风向。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SAR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水深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出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潮流场与水下地形SAR成像密切相关,当潮流流向与水下地形梯度方向一致或接近时,水下地形SAR成像效果最佳;对于同一水下地形,流向相反的两种潮流对应的SAR影像后向散射系数恰好相反,即SAR影像中的明暗条纹不同。相对于潮流流向的顺流与逆流风向的不同对水下地形SAR成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潮流是水下地形SAR成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使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有密切的关系,同一水下地形不同时刻SAR影像不同。以台湾浅滩为例,基于5景不同时相的ERS-2 SAR影像和台湾浅滩实测水深数据,开展了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排除SAR影像自身成像质量对研究的影响,首先对5景SAR影像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确定SAR成像时刻的潮流场以及基于QuikScat散射计数据确定SAR成像时刻的海面风向。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SAR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水深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出水下地形SAR成像与潮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潮流场与水下地形SAR成像密切相关,当潮流流向与水下地形梯度方向一致或接近时,水下地形SAR成像效果最佳;对于同一水下地形,流向相反的两种潮流对应的SAR影像后向散射系数恰好相反,即SAR影像中的明暗条纹不同。相对于潮流流向的顺流与逆流风向的不同对水下地形SAR成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水下沉井地形监测难题,给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扫描声纳的地形监测方法以及地形点云的高精度快速处理方法。首先,结合沉井特点,给出了一种悬挂式三维扫描声纳扫描沉井水下地形方法;然后,结合沉井形状及点云特点,给出由降采样点云抽稀法、基于欧式距离的区域自生长算法的点云去噪方法和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沉井水下地形分割方法等组成的水下地形点云处理方法,实现了基于声纳点云的地形点云快速获取及水下地形恢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用于沉井水下地形探测。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水下地形的获取和可视化对于江苏近海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设计以下方案:首先利用可见光水深遥感反演技术,建立削弱悬沙影响的水下地形遥感反演模型,获取沙脊群水域的水下地形;然后以ActiveX Control和COM对象组合方式基于OpenGL技术开发三维地形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 ( Visual Terrain Platform,VTP ),构建辐射沙脊群水下地形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系统,实现沙脊群水域水下地形的可视化及地形信息管理.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案可为管理、开发和利用近海海洋空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ICCP匹配算法的海底地形匹配辅助导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底地形辅助导航是水下载体导航技术致力研究的新方向,采用ICCP算法作为对准匹配算法,利用实测地形数据和已知地形数据库,进行仿真计算,修正惯性导航系统累计误差,得到水下载体的最佳匹配位置,以提高水下载体的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12.
王楠  徐永臣  陶常飞 《海岸工程》2019,38(3):203-209
基于多波束探测获得的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通过对水下地形进行设色纹理渲染生成地形和纹理数据集,以三维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和Terra Vista为主要工具,采用细节层次LOD(Levels of Detail)技术和虚拟纹理映射技术,建立起视景仿真领域通用的OpenFlight数据格式的三维地形数据库模型。利用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Vega Prime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海底地形环境,实现了海底地形的三维可视化与漫游,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和解译水下地形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为海洋测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在水下目标分析、航行保障和水下AUV、ROV安全保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GPS-RTK技术进行2016年金山三岛滩涂水下地形测量,绘制金山三岛滩涂水下地形云图,并与2014年和2015年滩涂水下地形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金山三岛连线左右1km之内的地形起伏变化大,小金山岛南北侧各有一条深坑,大小金山岛之间有一条贯穿东西向的深槽,它的形成与涨落潮流不一致以及人为活动有关,大金山岛与浮山岛之间有一类似山脊样的地形,浮山岛南侧也有一深坑存在。近3年金山三岛滩涂水下地形变化不大,局部小范围内有淤积和冲刷。定期对三岛滩涂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可以掌握其变化规律,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对组成水下三角洲-10--15m以深的平坦海床、-5--10m间的水下斜坡、-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其中在-10--15m以深的平坦海床,除了3m以上的大浪外,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在-5--10m间的水下斜坡,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冲刷强度大,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5m以浅的近岸浅滩,潮流作用相对较弱,以波浪为滩面的剧低为主,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相似文献   

15.
东山岛以东近岸海域水下沙丘及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我所对东山岛海域进行海底地形、底质调查、水文泥沙测验时发现:1)沿东山岛一古雷半岛的NNE、NE向断裂在海域呈现为落差可达20m左右“V”字型深糟;2)在东山岛东部10m等深线以东海域发育众多的水沙丘群,水深15m左右有一地形坡折线,水深20~25m海底为水下一级阶地。据底质粒度、石英电镜扫描、重矿物、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表明,水下沙丘群分布区的沉积为准残留沉积,水下一级阶地及水下沙丘为早期滨岸的准残留地貌作,又受到后期现代水动力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冯守珍  雷宁 《海洋测绘》2005,25(5):28-30
1999年完成的中山锚地高精度水深地形勘测,测量了锚地,调查了部分周边水深地形,取得较完整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了勘测锚地水深地形图。利用测区外的部分测绘资料使我们有机会可以审视和概略研究中山站附近的海底地形特征。继之对中山站附近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分析研究表明:中山站海湾地形复杂,地形类型多样:台地、水下山丘、峡谷,从陆向海倾斜。受冰体运动的影响,发育了SN向沟谷,自大陆向海中发散;海底地形陡峭,峡谷上穿切冰盖外沿,下达深海,其峡谷内在平坦的背景上仍然发育有水下低丘。  相似文献   

17.
水下声学主动定位技术通过声应答的方式实现水下目标定位,主要分为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等三种定位系统。它是海洋开发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水下目标探测、定位跟踪、海底地形勘探和水下遥控作业等各种高精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探讨以上三种水下声学主动定位技术的同时,并以"蛟龙号"为例,分析其在载人潜水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舟山岛野鸭山港湾的平衡水下地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建立 《海洋通报》1995,14(3):41-50
依据地形,水文和泥沙资料,分析野鸭山港湾水下地形的长期冲淤动态,推导出海岸剖面形态并模拟剖面的稳定性。在得出岸滩地形处于动态平衡的结论后,将平衡剖面与岸线轮廓的计算统一到单一坐标系内,进而描绘出水地形地理论等深线,结果与实测水深分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线性滤波的水下地形辅助导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水下航行器惯性导航误差随时间积累问题,利用地形辅助导航技术进行导航位置修正。由于水下地形的非线性,对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和粒子滤波(PF)3种非线性滤波方法的水下地形辅助导航算法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基于单波束声纳量测模型在小起伏地形区域导航精度低、易发散问题,从提高量测地形信息量角度,建立了基于多波束测深声纳的量测模型。使用多波束实测地形数据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粗糙地形区域还是较平坦地形区域,多波束量测模型有效缓解了3种方法易发散问题,提高了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20.
SAR影像仿真与水下地形反演的阻尼牛顿—行作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浅海SAR影像仿真与水下地形反演的数值方法。将仿真与反演问题模型处理为相互独立的依赖于时间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使反演问题模型仅依赖于SAR影像灰度值,计算可一次性完成,计算过程中无须与正问题进行数据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仿真与反演的一种新的一致性优化算法:阻尼牛顿-行作用法.数值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SAR影像仿真问题具有高效、可靠、计算稳定的特征;对水下地形反演问题也有较强的数值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本文3个算例反演出的地形与实际地形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优于0.720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