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Ⅲ.贝类的敌害学和肿瘤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贝类敌害学和肿瘤病学研究的概况,在先前对贝类微生物病和寄生虫病学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贝病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Ⅰ.贝类微生物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概述了贝类各种微生物病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贝类病害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源于本世纪60年代,是研究能量在贝类体内转换的一门学科。其中心是研究贝类体内能量收支各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贝类的能量收支模型可用如下模型表示[14,21]:其中,C为总摄取食物能,P为生长能,R为代谢耗能,U为排泄能,F为粪便能,单位均为焦耳(J)。目前,贝类能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生态能量学,即种群水平的能量学;(2)生理能量学,即个体水平的能量学,即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生物个体为对象,探讨生物体的摄食、生长、代谢等各能量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和…  相似文献   

4.
王祯瑞 《海洋科学》1984,8(1):54-54
为了促进我国贝类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会于1983年8月1日—28日在青岛举办了一期贝类学基础学习班。来自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34名学员多是讲师和中级科研人员。学习班讲课的主要内容共三大部分:一是总论,包括贝类学的研究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贝类与人类的关系;贝类的主要特征;研究方法和标本采集。二是按分类系统讲述了贝类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多倍体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倍体贝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多倍体贝类的性腺发育、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繁殖力以及其性成熟年龄和性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三倍体贝类的性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总体表现出高度的不育,而四倍体贝类的性腺发育正常;三倍体、四倍体贝类的生殖细胞明显大于同龄的二倍体的生殖细胞;多出的几套染色体使多倍体贝类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分离形式复杂化;多倍体贝类的性成熟年龄与二倍体基本一致,三倍体贝类雌雄比例与二倍体有所不同,雌雄同体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6.
贝类幼虫面盘纤毛脱落病的起因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盘是贝类幼虫的游泳、呼吸及援食器官,健壮的幼虫都具有发达的面盘,依靠山盘纤毛有规律的摆动,形成水流,将海水中单细胞藻类等微小颗粒摆入口沟,进入胃、肠而消化吸收。但是,在贝类苗种生产中经常出现面盘纤毛脱落,并逐渐地全部脱落,使幼虫失去浮游能力而下沉死亡。这种幼虫面盘纤毛脱落病,是造成当前贝类苗种生产失败的主要原因,给沿海渔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本又机面盘分解病的起因及防治技术作如下的报道。一、亲贝性晚发育的积温与幼虫面盘纤毛脱落病的关系亲贝性腺尚未成熟,由于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而产卵,这样的卵虽…  相似文献   

7.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太湖的贝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结合水文物理,水化学及水生生物等生态因子的观测,探讨了贝类和这些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贝类资源的变化,并估算了其渔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贝类种质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质资源保护是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贝类种质资源,是使我国贝类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成果,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生物技术在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汇集1979-1987年山东省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査中有关贝类资源的部分写成。此次调査采到淡水贝类39种,分隶于9科25属;淡水贝类资源总量约为238423.5t。本文对贝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洋贝类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黄宝玉 《海洋通报》2015,34(3):247-251
综述了海洋贝类细胞培养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在贝类细胞培养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并总结了目前贝类细胞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探索贝类细胞培养条件、方法,并最终成功建立细胞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贝类免疫系统和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世良  麦康森 《海洋学报》2003,25(2):95-105
介绍贝类免疫学的历史,从贝类血细胞和免疫因子方面综述了贝类免疫研究的进展,阐述了贝类血细胞和体液因子的分类及功能.在贝类中没有免疫球蛋白,而血细胞的防御功能得到公认。贝类体内防御主要通过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实现,其中包括水解酶类的消化作用和伴随吞噬的活性自由基杀伤作用及细胞毒作用。并分析了贝类免疫与高等动物和甲壳类的不同点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现状 ,综述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贝类杂种优势预测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可靠的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海洋贝类品种培育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3.
贝类养殖的投资及风险小、效益高。在大规模的浅海及滩涂开发中,贝类增养殖是最高效的方式,特别是养殖海产贝类珍品,如在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栉江Yao科及珍珠贝科经济品种,可以获得极高收益,名贵贝类增养殖,在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贝类增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养殖水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贝类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贝类在进入流通环节前进行净化将成为不可缺少的处理环节。本文从贝类净化工艺类型、净化用水处理技术,以及贝类净化对风味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提出下一步贝类净化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深入开展贝类净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三门湾贝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三门湾贝类分布特征,于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4个季节在三门湾采集样品和分析,鉴定出贝类31种,年均生物量和年均密度为2.35g/m^2,41个/m^2,高生物量和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三门湾的湾顶区域(4.28g/m^2,70个/m^2),其它区域相对较低。贝类春季生物量和密度(3.55g/m^2,97个/m^2)〉夏季(2.88g/m^2,40个/m^2)〉秋季(2.18g/m^2,16个/m^2)〉冬季(0.85g/m^2,13个/m^2),贝类多样性指数(H’)为0.92~1.93、均匀度指数(J)为0.64~1。通过海流、底质等因子的分析,以及调查海区与浙江其它海湾及邻近列岛水域的比较认为:随春季水温回升,三门湾贝类进入繁衍旺季,故春季密度分布很高,但受捕食、海流搬运和自然死亡等因素影响,至秋冬季三门湾贝类密度则趋于明显回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水产品出口大国,其中每年贝类出口约22万t,货值在6亿美元左右,主要出口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主要品种有扇贝、牡蛎、贻贝、杂色蛤、赤贝等.近年来,美国FDA、欧盟FVO、日本厚生劳动省纷纷以他们国家贝类养殖加工监控体系标准对我国贝类食品安全进行检查,由于我国养殖方式、饮食习惯与西方存在极大差异,对贝类食品安全认识上也有所不同,因此贝类食品安全监控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为了应对西方国家贝类食品安全要求,使我国贝类食品出口更加顺畅,同时也保障我国的消费者享用安全卫生的高品质贝类,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控力度,确保贝类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叙述磁化水、泡沫处理水、臭氧处理水、高分子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在贝类育苗上的应用,介绍其使用方法、优点和不足,从而为贝类人工育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使贝类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8.
天津潮间带春季贝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永仁  张超  梁健  郭永军 《海洋科学》2017,41(11):113-118
为研究天津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分布特征,2017年5月,作者对天津滩涂开展贝类资源调查。共采集贝类30种,分属2纲、4亚纲、10目、19科,在汉沽鲤鱼门、大港减河口、大港滨海湿地分别采集贝类20种、19种、19种;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分别采集贝类11种、22种、10种;H'值大小顺序为鲤鱼门滨海湿地减河口,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中潮区,鲤鱼门与减河口滩涂的优势经济种均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量分别为562.8、828.5 g/m~2,滨海湿地的优势经济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生物量为1 403.8 g/m~2。对比2013年,大港减河口滩涂的贝类种数及生物量均升高,鲤鱼门滩涂的贝类种数增加,滨海湿地滩涂的贝类资源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5年贝类的养殖产量接近1000万t,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发利用贝类20多种,建立了良种培育、人工育苗、养成和贝类引种等关键技术。但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缺乏系统研究和海岸带整体战略意识;养殖环境恶化,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过度密集养殖区病害肆虐;种质衰退,抗逆能力不足等。特别是病害方面目前仍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从有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入手,研究有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联系整个系统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1-34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及贝类产量的持续下降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些经济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生理能量学以及对养殖区水体养殖容量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贝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摄食生理状况 ,还在育苗、预算个体的生长潜力和产量、估算海区养殖容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滤食性贝类摄食机制、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摄食节律、环境因子对摄食生理的影响及最近用于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等几方面内容 ,并就描述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几个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