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日本3·11大地震是人类的一次大灾难。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海底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太平洋大海啸,伤亡惨重。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数次爆炸并引发核泄漏,损失巨大。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禁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2.
群芳 《山东地质》2010,(8):12-12
利用声爆,英国科究人员分析了苏门答腊两次地震震源区的海底岩层特性。研究发现,地震引发的海啸与沉积层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两次地震得出上述研究成果:第一次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引发了一场移动迅猛的海啸,整个印度洋盆地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3.
《贵州地质》2011,(1):69-69
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 km。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108t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力,约为我国汶川地震释放能量的32倍。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专家对此次地震做出了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8月13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2014年伊基克地震后,智利仍存在发生大型逆冲断层地震的可能》(Continuing Megathrust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Chile after the 2014 Iquique Earthquake)文章认为,2014年4月1日发生在智利伊基克(Iquique)的8.2级强震并非此前科学家所预期的由地震空区效应所引发的"超级大地震",但未来发生大型逆冲断层地震的可能依然存在。智利北部的大规模板块俯冲带被认为是典型的地震空区,该地带自1877年发生8.8级大地震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5.
马宗晋  叶洪 《地学前缘》2005,12(1):281-287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地震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或9级以上。它是由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微板块底下俯冲过程中的逆断层作用造成的。印度洋板块以每年6~7 cm的速率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与南亚板块发生斜向聚敛俯冲,此运动在该地区解耦为印度洋板块沿巽他海沟的正向俯冲及缅甸微板块东侧的右旋走向平移运动。主震破裂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破裂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地震破裂带长达1 200余km,宽度约100 km,最大位移约为20 m,地震断层向上穿透海沟底面,估计约有10 m左右的错距。这次大地震的同震效应导致地球自转轴摆动、地球自转加速,日长缩短。据目前统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305 276人死亡,被此次海啸夺走生命的人数超过了有史以来历次大海啸灾难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质》2011,(3):64-64,F0003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问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9.0级特大地震。据路透社报道,这次地震超过了1923年东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芮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178倍,从而成为日本1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地震同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灾难,使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袭击,仙台港口观测到的巨浪有10米之高。截至27日,日本地震已经造成了10804人死亡和16244人失踪。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都是毁灭性大地震。虽然两者在产生的原因上还是有很多细微的不同点,但究根本,都是板块惹的祸,他们都在全球两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能量的95%。不过,在人员和经济损失上,震级小的海地地震却远远超过汶川地震,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视角     
《湖南地质》2011,(4):8-9
①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地震引发剧烈的海啸.图I是日本发生海啸前、后的卫星遥感图,它们清晰显示了海啸对日本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 ②“3.11”日本地震引起全球关注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由此引发“日本地震,中国抢盐”这样啼笑皆非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海啸作为五大海洋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震海啸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针对海啸的生成、传播、爬高和淹没的数值模拟,以及古海啸沉积物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海啸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缺乏对震级小于6.5的海啸地震的研究。针对我国的地震海啸研究现状,强调震级小于6.5地震引发海啸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归纳整理了全球766次地震海啸,利用三角图分类基本法则对海啸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并对其中341个发生在1976年后的海啸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对其中633次海啸浪高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和奇异型机制地震均能引发海啸,逆冲型地震引发的海啸占比最大,震级小于6.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浪高也有高达10 m的情况,也能产生巨大破坏性。逆冲型、正断型、奇异型地震可直接引起海底地形垂向变化,进而引发海啸,而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啸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并非纯走滑型而是带有正断或逆冲分量从而引发海啸,另外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底滑坡导致海底地形变化进而产生海啸。从海啸地震震源深度分析,能产生海啸的地震震源深度97%以上都是浅源地震,主要集中在30 km深度以内,但是也有中深源地震海啸。本文综合海啸地震的震源特点、我国地理位置以及以往海啸发生的情况,认为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威胁性的地震海啸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和台湾海峡区域,在今后海啸预警方面需要格外重视这些区域,通过建立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0.
前言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巨大构造板块接合处:它们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侧的中脊地带以及大陆裂谷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震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世界这两大主要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关地震的事件史不绝书.地震如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预测、预报和预防的.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一天要发生1万多次;不过能为人们感觉到的只占1%,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更是极少.世界上约有99%的地震要靠灵敏仪器才能察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日本MW 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13.
日本建筑的安全度很高。这次9级大地震,还有多次6级以上的余震,但被震倒的建筑很少,倒塌的建筑绝大多数是被海啸冲垮的,死亡人员也绝大多数是被海啸吞噬的。有日本客户在谈到地震情况时说,连结构都震得吱吱直响,但房子没有事。  相似文献   

14.
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所做出的中期预测进行小结,并对所提出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做了简要论述。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为8~8.3级;预测时间是今后几年;预测依据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地震三要素与日本9级大地震三要素的对比结果表明,这一中期预测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陆地地震将在海底触发相应的地震,不过海底地震将发生在几十年之后,并且其震中离陆地地震震中有几百公里之遥。 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保罗·赖德利克和塞尔温·萨克斯研究了多震的日本东北部所发生的全部大地震和自从1600年有可靠的地震纪录以来,发生于相邻的太平洋洋底的地震。 他们发现,陆地地震的地震波缓慢地通过柔软、粘滞的地慢。(构成地壳的板块漂浮于其上)。陆地上大震所产生的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在日本东海岸产生高达10m的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起核电站核泄漏与火灾等严重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内地震,其动力来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成都平原处于稳定地块中,尽管离震中较近,然受地震的影响有限,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为汶川县映秀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向北偏东30度方向展布,主震范围长约330公里、宽约30公里-40公里,并引发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出现地表破裂。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方式为右旋-逆断层作用,断层北西盘相对上升,地震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和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惨重,同时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  相似文献   

20.
《地学前缘》2017,(4):341-351
全球汇聚板块边缘是产生8级以上大地震和破坏性海啸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区域。马尼拉俯冲带位于南海东部,也是许多地震、海啸和活火山活跃的区域。本文依据以往穿过马尼拉俯冲带的多条多道反射地震测线和海底地震仪剖面数据,分析了马尼拉俯冲带海沟沉积物充填厚度变化、增生楔宽度变化、海底变形特征以及地壳速度结构变化,提出马尼拉俯冲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分为北吕宋区段、海山链区段和南部西吕宋区段。不同区段的俯冲过程明显不同,提出俯冲增生和俯冲剥蚀(构造剥蚀)两种机制分别控制了该俯冲带的南、北区段。北段主要受到俯冲增生机制的控制,在海沟和弧前盆地之间形成巨大的增生楔构造,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10~15km厚的减薄陆壳不断俯冲作用下,引起许多与俯冲有关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南段海山链区段海底地形复杂和粗糙,在俯冲增生、剥蚀或构造剥蚀的联合控制下,5~6km厚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形成较小的增生楔结构,部分沉积物可能随着板块的俯冲被拖曳到板块边界的深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