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震宏观烈度资料指史料中对地震破坏程度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地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由于有仪器记录地震波形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历史地震震源参数的估算成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使用的工具和计算手段为依据,分类介绍了基于烈度资料估计震源参数的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不足和应用范围做了概述,并展望了利用烈度资料估计震源参数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区域b值通常是使用M≥1(3/4)级的历史地震资料拟合得到.但对历史地震资料缺失较多的地区,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较大问题.近十多年来有了较为完整丰富的仪器记录资料,本文提出用它们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的不足,以渤海周围地区和区内两条地震带为例,用历史记载地震资料(M≥6)、仪器记录地震资料(2~1.5级)和1900年以来的5级和5.5级地震资料一起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研究区和各地震带的b值为0.71~0.77,F检验在α=0.05显著水平上通过,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这说明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有着共同的活动规律,两种资料一起使用计算b值是可行的.本文为历史地震资料缺乏的地区确定区城b值,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办法,这在工程地震及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地震区划图方面都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及周缘地震目录完整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资料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地震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地震目录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积累的大量的仪器地震记录,历史地震也在不断更新,为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地震目录进行完整性分析.本文采用了新的统计方法对我国仪器记录地震目录和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进行了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仪器记录地震目录(M≥3.0)我国东部地区1975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80年后基本完整.对于历史地震目录(M≥5.0),东部地区1500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50年后基本完整.考虑到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M≥43/4)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我们采用突变点分析法研究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的时间特征,得到了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突变点位置,并揭示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完整起始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5.
通过SeisDig软件与Matlab软件的结合,实现了对模拟记录地震图的数字化。实现的过程主要分3个步骤:扫描地震模拟图纸、图纸扫描后的图形处理、SeisDig软件对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对象是模拟记录时期记录了重大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经过数字化后的地震波形还原程度高,效果明显。此数字化方法在成都地震台2002年编号660号地震图(DK-1)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模拟记录地震资料的保存意义重大,为今后地震研究时引用历史地震资料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IASPEI/UNESCO历史地震图和地震工作小组与历史地震图缩微计划地震图含有震源和地球内部构造的大量信息,是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地震图是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仪器类型、记录格式不尽一致,资料的保管和使用也不统一,这些都给地震学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时常是为了得到一张重要的地震图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随着地震学的发展,台站仪器标准化,地震  相似文献   

7.
邵辉成  陈党民 《中国地震》1992,8(4):108-111
地震目录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基本资料。地震目录不仅反映了地震活动的真实变化,也混杂了一些人为和历史的因素。现有的历史地震目录只记录了较大地震,而中小地震往往被遗失,仪器记录的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时间较短,大地震相对较少。仪器记录的地震与历史地震震级误差差别很大,如果简单地把这两部分目录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地震目录在其研究的整个时间段内不等精度和不同完整性的问题。同时人们越来越注意地震目录的不完整性和震级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地区江河湖潭广泛分布.在历史地震文献中,这些陆域地表水的地震反应记录屡见不鲜,是历史地震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历史地震资料中地表水地震反应的研究很不充分,各种地震烈度表中均未将陆域地表水的反应作为地震烈度影响的标志.作者信箱:朱升初,zhu shengchu@126.com  相似文献   

9.
地震海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山东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海啸的地区。收集整理了山东沿海地区记载的7次地震海啸史料,对每次地震海啸进行了信度评级,认为仅有一次可能是海啸。根据山东沿海地区历史地震海啸、地震类型、沿海地理环境、现代地震海啸记录资料等分析,表明山东沿海未来遭受破坏性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震图数据库及共享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地震图纸是记录历史地震的重要资料,在进行电子化之前,图纸的唯一性限制了其大范围共享的可能。电子化处理是抢救和保护历史地震图纸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发挥其使用及研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制历史地震图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对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现存的60万张历史地震图纸进行高精度(600 dpi)扫描和规则化命名,利用数据库和Fast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统一存储,并采用多级缩略图和网络服务方式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1.
R.M.W.Musson 《地震学报》1995,17(3):393-395
世界大部分地区有关地震危险性作的历史地震研究,系由早期未受过史学方法训练的地震学者所作,因而其中不免有欠妥之处。按历史方法论的观点(此点不能过份强调)是对资料进行恰当的组合与鉴定,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其它许多的地区而言,殖民地的记录是主要的资料来源-例如,对西印度群岛而言,主要资料不是在西印度群岛本身找到,而是在对西印度群岛的从事贸易的港口的档案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深部构造的人工地震波记录资料,进行了相对速度幅值、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分析,同时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经转换命同的地震动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反映出由人工地震记录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与由历史资料转换确定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局部地区,这一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中为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地震动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历史地震文献,对滦县历史上发生的2次6.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参数进行复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依据文献记载,提出这2次地震的序列特征。结合本地历史有感记载和唐山地震前滦县地区仪器记录地震的本地地震资料,分析滦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河北省境内几次7.0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震中的地震活动特征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历史地震的震级主要是根据历史文献所记录的地震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评定烈度,再由地震烈度推算出震级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辅以实地考察,核准资料,以便去伪存真。1856年6月10日发生在川鄂边境的黔江地震与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川藏交界的巴塘地震为四川历史地震中资料十分丰富的震例。它们具有在地域上对称,在时间上接近,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诏安1600年地震与1519年山崩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桐 《华南地震》1995,15(2):62-65
对诏安历史地震与山崩的记录史料进行了考辨,并结合二次山体滑坡的调查资料,澄清1600年3月26日诏安仅发生一次有感地震,所谓“山崩塞溪”之说是出于对历史记载的误解;1519年所谓诏安地震实为一次山崩事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使用2008~2011年MW6.0以上地震目录资料,统计滇黔地区贵阳、昭通、永胜、腾冲和丽江5个地震台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记录同震效应的情况,进行记震能力统计分析,给出了各台站钻孔应变观测的记震响应区域及记震能力图。根据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各观测台站记震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井孔位于稳定块体及历史地震活动少的台站记震能力强,记录的同震阶变现象少;反之则相反。通过记震能力分析可知,记震能力强的台站更有可能记录到更广范围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地震滑坡资料与实际强震动记录是开展地震滑坡成灾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如何科学管理这些数据资料,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价值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文章以黄土高原地区7次典型历史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和125次地震(2001—2018年)的强震动记录为基础数据,依托开源GIS平台+MySQL数据库,构建黄土高原地震滑坡与强震动记录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界面规范、友好,参数获取方便,图表展示清晰、流畅,不仅为地震滑坡和强震动记录数据资料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一个科学便捷的平台,也为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亦对黄土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约旦Hashemite Kingdom地区已经进行的大量地球物理调查,为搞清这一地区的大地构造、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灾害和地热资源提供了资料。历史地震记录和近代地震活动性的观测资料都表明死海裂谷控制着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是主要地震活动区,但地震活动性模型具有明显的分叉趋向和缺震区也是看得出来的。震源平面解的多交性,揭示了裂谷带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中心(ISC)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机构,建立的目的是搜集世界范围的地震信息,包括仪器记录数据和宏观地震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得到全球尺度上的最精确和最完全的地震位置和震级。这些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相数据和宏观地震资料,均在地震发生后两年之内以月刊和半年一次目录的形式出版。这些数据也存储在计算机磁带上,其最后结果是一部详细的世界地震史。由于我们正在书写一部特殊的历史——地球的地震历史,所以有必要回顾一下 ISC 是怎样随时间发展的、它的功能是怎样不断改进的。我还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