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河流是气候的产物,长江是暴雨洪水河流,洪水特性是流域的暴雨特性与水象地形特性等的综合反映,由于后者在一个流域基本上为不变的常数,因此,洪水的变化,主要由于暴雨变化的结果。所以研究长江的洪水问题,很自然地首先要研究暴雨的变化规律作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穿行于深山峡谷间,出宜昌就进入广阔的平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江面宽展,两岸全靠堤防约束江水,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远小于巨大的洪水来量,且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几米,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为集中、最为频繁的地区。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第三次截流后,上游地区的水文环境也将产生许多变化,与建库前相比洪峰时间提前、洪峰量增加、洪峰预见期缩短。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减轻长江上游特大洪水或以长江上游洪水为主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对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也有一定的调控影响,但防洪形势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江源地区的测图情况,指出沱沱河正源纳钦曲是兰州军区测绘部队1974年发现并测图。论述了认定河源诸项标准的由来,指出确定河源不可随意择取认定标准和确定主次。对"三源说"提出了质疑:沱沱河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东南侧两初始冰川,而非姜古迪如南侧冰川;认为把楚玛尔河定为长江的北源,既不符合实际,又搞乱了水系的干支名系关系,并出现多个源头,有违发源地的地域慨念。依江源数十条源流形成的密集扇形分布水系,提出长江发源地应表述为:源于唐古拉山脉北麓。按照认定河源的诸项标准,对长江诸源进行了分析与比量,当曲各项均为最优,认为当曲才是长江正源,源于霞舍日啊巴山峰东侧的多朝能谷地。指出量算长江的精确长度,应顾及诸多因素并建议重新量算。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事件识别及与气候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洪水灾害研究的延伸学科——古洪水研究,其所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基于河流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然而随着河流古洪水水文学科的发展,研究材料和方法的缺陷越来越凸显,而作为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重要收集器的湖泊沉积物在古洪水水文学上的研究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本文重点综述了湖泊沉积物识别古洪水的方法以及古洪水与环境的耦合机制。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总结了湖泊洪水识别的4种方法,即湖泊沉积物岩性和粒径、地球化学指标、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洪水与块体运动的甄别;其二,从成因上探讨了古洪水与大陆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区域气候波动的遥相关性。最后,探讨了洪水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具体物理机制,并对湖泊洪水与同区域河流洪水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国内湖泊尤其高山地区湖泊洪水领域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叶尔河是南疆最大河流,洪水问题十分突出,以冰雪融水洪水和冰川突发性洪水危害最大。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洪水特点,揭示了洪水发生规律,通过资料、航片解译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测量,对叶尔羌河1987年洪水进行了予报,并对叶尔羌河未来洪水发展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予测。  相似文献   

6.
泾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洪水序列频率分析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泾河中游彬县至礼泉段的JH-CJC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信息,结合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资料,比较了泾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洪水序列频率。研究结果表明,将古洪水研究成果加入到历史洪水和实测洪水资料序列中,可大大延长洪水序列的时间长度,提高洪水频率分析的精度,说明河流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信息,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江上游北宋时期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和文献记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汉江上游洪水事件的地质沉积记录和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分析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并对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汉江上游安康东段立石村(LSC)剖面、郧县西段五峰段李家咀(LJZ)剖面、郧县西段尚家河(SJH)剖面的洪水沉积剖面分析,判定在950—1050 A.D.的北宋时期汉江上游地区确有特大古洪水事件的地质沉积记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说明北宋时期确实为洪水灾害频发时期。对洪水灾害的气候背景分析表明:在950—1050 A.D.间气候发生恶化转折,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增大,导致了汉江上游的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河谷土地利用格局与洪水干扰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王成  徐化成  郑均宝 《地理研究》1999,18(3):327-335
土地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河谷地区人水争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此文基于生态学、地貌学、水文学等学科在河谷土地利用与洪水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概括和总结了河道整治、河岸带开发、河谷内人工构筑体与河流属性及洪水的关系,介绍了有关河流生态恢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出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开展土地利用格局与洪水减灾和利用的研究,向自然界学习,对处理好土地利用与洪水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疆水文水资源变化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基于全疆8条代表性河流近50年的地表径流、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测法,对各条河流地表径流、年均气温和年降水进行了长期趋势检验和突变滗分析,同时对径流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水文极端事件洪水的发生频次和洪峰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伞疆各地气候一致表现为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其中北疆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南疆其次,东疆最小.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河流径流发生年际和年内分布变化.大部分河流自20世纪90年代初水量显著增多,有春汛提前、夏汛推后和洪峰流量增大的现象,其变化特征与河流补给类型密切相关.全疆洪水发生频次增多、洪峰流最增大.气候变暖已对区域水文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主要河流水文极值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文极值是工程水文计算的基础资料,实测样本资料的变化直接影响水文设计值。基于1956-2006年的实测洪峰、洪量、年最小流量、最枯月径流量等资料,分析了各水文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超标准洪峰、洪量的频次增加,大多数河流洪水峰、量都呈增大变化趋势,说明新疆洪水又进入活跃期,在工程水文设计洪水计算中要应尽可能搜集和利用近期暴雨和洪水资料,在洪水系列中增加更多大洪水信息,提高设计洪水计算成果的稳定性。年最小流量和最枯月径流量是维持河流生命和河道两岸自然生态的基础流量,基流量增大有利于对生态补给、水利发电,水库蓄水,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有利于水量年内调节。但在枯水径流分析计算中应充分重视不同年份最枯水量出现时间有明显推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腹地洪水特征变异因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关联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腹地代表站近期洪水位变异的各种成因的主次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导致腹地洪水位异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河口水流不畅和潮流顶托、西江向三角洲腹地河网分流以及三角洲网河上部水情.三角洲河口水流顶托与上游分流增加、流速加快(均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河床变异有关)在腹地形成"水流挤压"共同导致腹地的异高洪水位;同时,三角洲腹地河滩占用严重,桥梁、码头建设密度大,更加剧了腹地河道水位壅高.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国际河流,目前成为国际上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关注和投资的热点地区[1,3]。按亚洲开发银行(ADB)组织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4]直接影响地域232×104km2,人口超过2.2亿,大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4月5日下湄公河四国签署的《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5],为该流域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机。据初步分析,如果以水资源多目标综合利用为目的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将能源开发集中在澜沧江干流和下湄公河支流,在洞里萨湖修建拦河闸堰,在湄公河三角洲修建泄洪道,在大城市与人口和耕地集中而易遭受洪水危害的干流两侧兴建防洪堤,并加强水文、气象预测和预报,则下湄公河流域的电力需求及灌溉、洪水、咸水入侵以及土壤酸性水危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均可得到解决,无需兴建庞大的下湄公河干流梯级电站(水库),这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淹没,而且可以阻止大坝对湄公河水生生物的危害,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璞 《地理研究》1989,8(2):74-81
本文论述由于黄河上游清水区水资源的优先开发,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长,而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的减沙作用不甚明显,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汛期进入河口镇的水量大幅度减少,使汛期进入黄河下游的基流减小含沙量增加,高含沙洪水出现的机会增多.面临水少沙多的不利情况,应加强宽浅河道的改造及利用窄深河道输送高含沙水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特征及其对调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袁雯  杨凯  唐敏  徐启新 《地理研究》2005,24(5):717-724
平原河网地区是河流高度发育并受到城市化深刻影响的区域。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上海及周边城市普遍采用的河流分类和水利片管理系统,分析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河流结构的共同特征及其差异性,探讨河流结构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可能影响,提出估算河网调蓄能力的方法。研究表明,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河流数量、长度以及低等级河流高度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会干扰河流结构的自身发育规律,并表现为河流发育能力的下降;河流结构在城市化影响下表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由多元到单一的变化趋势;河网调蓄能力受低等级河流数量及结构的影响更大,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就整体而言,城市化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河流结构的影响;以水面数量和河流结构两项指标作为参数能够更准确地估算河网调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现代河道冲淤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冯起  陈广庭 《中国沙漠》1997,17(1):38-43
通过对现代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大断面的泥沙堆积情况、河道的基本特征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研究,认为塔里木河河道冲淤较大,主槽摆动频繁;涨水时低滩地淤积,落水时冲刷;每经一个汛期,滩面有所抬高;长时期内滩槽相对高差变化不大;河道淤积量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沙、来水量,尤其是汛期水沙量对河道变迁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黄河的现状,作者认为黄河决口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推断北岸决口的可能性为大。根据溃坝原理,采用水力学方法对北岸决口的最大淹没范围作了模拟。指出若从沁河口—原阳段决堤,淹没面积约2.21万平方公里,从原阳—高村段决堤,则约为2.12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7.
陈志清 《地理学报》1997,52(4):308-315
本文分析了河漫滩组成物质的粒度组成特征,并与河床南粒径级配与悬移质粒和戏级配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河漫滩度及物质组成的河槽几何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南港的水文泥沙环境及污染物输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潘定安 《地理研究》1996,15(1):39-46
南港河道水域宽广,水体量大,动力条件强,悬沙含量较高且都是细颗粒物质,纳污容量大,具有较强的输运、稀释和自净能力。污水进入南港以后,污染物在河道中迁移转化,主要吸附在泥沙上。在外泄过程中污染物质在南港中往返逗留,循环输移,向底层、滩地、涨潮沟等地迁移,并在河海相接地带富集。  相似文献   

19.
渭河下游河道调整过程中的复杂响应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89,8(2):82-90
应用系统复杂响应的原理研究三门峡水库上游渭河河道调整过程,表明上游河道河床形态对基面上升所作出的响应是复杂的,弯曲系数的变化为先减小而后增大,宽深比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比降由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后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伊吾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新疆哈密地区的伊吾河流域39年气象资料和22年水文资料,对降水,径流的处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了综合特性分析,给出了千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洪峰流量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