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要求首都新闻界人士向群众传达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那只能导致无谓的紧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谈及地震谣言和误传带来的恶果时,他提供了如下例证.1984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相当多楼房的居民慌忙搬入平房,各种食品被抢购一空,最后则是虚惊一场.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由于地震部门及时平息,才未引起混乱.这些事件固然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但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也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地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最佳途径,是对多种手段观测资  相似文献   

2.
1980年我国各地曾发生多起地震谣言,引起社会一些反响,各地地震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一般都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并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作为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一项内容,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即第十研究室)在局、所领导的支持安排下对其中某些地震谣言进行了一般情况了解和社会调查,在工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当地地震系统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协助。本刊第6期发表了他们与之配合的福建省地震局同志写的对闽南地区地震谣传的社会调查报告;这里发表的是他们与山东省地震局有关同志协作进行并合写的关于山东省烟台地区地震谣言的社会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3.
针对香港《明报》等报谣传所谓1980年8月将在闽南地区发生8级大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反响,福建省地震局等有关方面在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有效的措施,果断有力地进行了辟谣,及时制止了地震谣传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了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为有利于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即第十研究室)与福建省地震局有关部门的同志相互配合,对厦门、晋江等地进行了与此事件有关的社会调查。现将他们的调研报告转载如下  相似文献   

4.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以致造成无谓的紧张.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由于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的前兆表现很复杂,所以许多手段、方法在地震预报中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试图依靠某单一手段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我国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部门在以监测预报为首要任务的新形势下,将会给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在阐述发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方面,力争较系统地综台归纳出地震谣传(包括地震谣言、误传)的诸多相关因素,并以相关图解的形式,试图系统地展示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相关因果关系;对谣传的生息演变过程与表现特征,做了分阶段的描述,并依一系列地震谣传事件的生息始末,勾划出其演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了“以政辟谣,以法治谣,防范与平息相结合”的平息对策。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地壳的活动,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活动。人类就是在火与水的洗礼中,伴随着频仍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诞生成长的。 古代有没有地震谣言呢?有。远古的人们如何看待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已不尽可考。但进入文明史以后的文字记载告诉我们,人们对地震已经有了各种解释:“上天的惩罚”,“背负着大地的鳌鱼的翻身(在日本是鲶鱼)”等。这固然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但这些消息的流传,无疑会引起恐慌和造成某些社会后果,可见它已经包含了地震谣言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刚才陈(禺页)局长阐述了《中国地震报》的性质、宗旨和方向,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为什么要办《中国地震报》,如何办好《中国地震报》问题谈点想法和作些说明.1.为什么要办《中国地震报》?办《中国地震报》是实际的需要.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谣传所谓1980年8月将在中国闽南发生8级大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影响概况综述,作为本刊1981年第6期发表的一份关于该地震谣传社会调查报告的补篇。本文着重叙述了该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心理异常反应及个人和集体经济损失,分析了该地震谣传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对其后果的评价,最后归纳了从这次地震谣传及我辟谣对策中所得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由于尚处在探索阶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没有预报出来,地震发生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唐山地震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震谣言最为盛行.几乎举国上下,谈震色变,约有几亿人口采取不同方式避震.如在河北省滦县出现一起地震谣言,盛传“1980年要发生特大地震,唐山将由陆地变成大海”.又如1980年中美两国地震学家曾到云南省下关、河北省文安和霸县进行联合科学考察.不久,在群众中谣传美国人作了地震预报,要发生大地震,搞得这两个地区人心惶惶.1981年8月陕西省汉中地区暴雨成灾,又发现蛇过道、鼠搬家等一些动物反常现象,便出现要发生7至8级大地震的谣传.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1月至1982年2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漳州“10.9”地震谣传概况,介绍了这次地震谣传的过程及波及范围、发生原因,总结了这次地震谣传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地震谣言的起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实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有关地震谣言的新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给出了地震谣言的新定义;对1995年12月-1999年1月期间在我国发生的31起地震谣言事件的起因和平息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对地震谣言进行了分类;将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可以采用的地震谣言辟谣工作手段和在辟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震报》通讯员座谈会于7月1日至6日在昔阳召开,旨在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和通讯报导能力,推动本省地震科普宣传工作。 座谈会邀请原《地震》杂志编辑部主编程仁泉同志讲了科普创作的社会意义、科普作品的体裁、结构、表现形式,以及编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还邀请了《山西地震》编辑部副  相似文献   

18.
一、“地震云”的由来“地震云”的提法始于日本原奈良市长键因忠三郎.自1948年至今,键田对云彩进行了观察,并且将用于预报地震的云称之为“地震云”.这种提法,真正见诸于报端的时间是1977年5月26日,日本《读卖新闻》在这天刊登了九洲工学院助教真锅大觉《可从云彩形状预测地震》的文章.1977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真锅大觉文章的摘要,首次将“地震云”说法传入中国.次年的1至4月,首都一些报纸接连不断地报道了键田用“地震云”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地震谣传与地震误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地震谣传的传播机理、放大畸变作用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对地震谣传产生的背景,诱发地震谣传的主要因素及四川地震谣传的地区性特点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识别、平息和预防地震谣传、减轻人为灾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