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现有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法,指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乡镇人口、城镇势力圈及其空间联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以人口指标计算乡镇势力圈,以乡镇势力圈作为乡镇辐射范围,依据吞并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并以长岭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乡镇的辐射范围,简便易行,精确度高,兼容性好,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增长与收缩是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议题,然而其判别标准与驱动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因而,论文构建人口、经济增长与收缩的判别标准和理论(驱动力—结果—响应)分析框架,利用统计数据与NPP/VIIRS系列遥感数据,借助Arc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和广义加性模型探究黄河流域5268个乡镇增长与收缩的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黄河流域乡镇人口、经济增长与收缩并存,人口收缩乡镇主要集中在“几字湾”地区,经济收缩乡镇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关中、中原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人口—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乡镇增长与收缩可分为持续增长型(6.4%)、转型增长型(5.8%)、缓慢增长型(42.4%)与持续收缩型(45.4%)4种,增长型乡镇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收缩型乡镇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其中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城市的乡镇增长态势明显,资源型城市收缩型乡镇所占比重较大。自然条件的多个阈值表明平原地区、高海拔地区的乡镇均存在增长优势,规模经济与交通区位整体对乡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涓滴效应与外部性会造成乡镇的收缩。不同增长与收缩类型的乡镇应当探索因地制宜的增长与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3.
村镇建设类型划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地区是多要素组合的地域单元,由于区位条件复杂多样,资源禀赋差异明显,村镇建设具有多元发展路径。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的村镇建设分类指标体系,采用单向优势指标和复合指标相对优势判断相结合的划定方法,综合考虑国家和省级功能区划、协调乡镇周边区域功能并衔接省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以乡镇为分析单元,建立了省级村镇建设分类综合方案,并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村镇建设类型划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仅有29.61%的乡镇为明显的单一建设类型,村镇建设的综合性发展态势明显;村镇建设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苏北地区主要以居住类乡镇和生态类乡镇为主,苏中地区种植类乡镇和养殖类乡镇居多,苏南地区则集聚了商旅类和工业类乡镇。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村镇建设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无尺度结构的苏南乡镇公路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伟忠  杨桂山  甄峰 《地理研究》2007,26(5):1005-1012
从图论视角建立区域尺度乡镇公路网络图,并基于节点度D提出等级节点度Dr及规模节点度Dp。从无尺度结构视角,运用D、Dr、Dp指数及数理统计方法描述苏南乡镇公路网的异质结构,结果表明苏南乡镇公路网D并非无尺度结构,但其Dr和Dp符合无尺度结构。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发现Dp与D相关性小,但与Dr相关性高且空间对应明显。乡镇Dp-Dr的互动机制空间显示为"核-带"式区域乡镇发展模式,这种开敞组团格局有利于区域发展与保护双赢,由此建议苏州、无锡和常武地区控制乡镇密集分布,集中合并乡镇,适当限制高级公路发展;南京、镇江及金坛、溧阳地区加强高级公路地"带"乡镇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5.
山东胶南市为加强地名规范化管理,使标准地名与城镇建设接轨,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省市地名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乡镇建设规划的实际,对全市23个乡镇驻地道路进行了规范化命名。 近几年来,胶南市乡镇建设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扩大,驻地新辟道路不断增多,但全市乡镇驻地道路名称普遍存在重名、不雅等问题,且缺乏地方特色,给当地群众和外来人员以及投资开发单位在交通、邮电、社会治安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乡镇对外经济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胶南市加大了乡镇驻地道路命名力度,把规范乡镇驻地道路名称工作列入了目…  相似文献   

6.
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市2005年乡镇人均农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为指标变量,乡镇为基本单元,采用ES-DA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Moran’s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通过构造空间权重矩阵,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2005年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的指标总体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特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图像分析,揭示出局部乡镇存在空间异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尹旭  王婧  李裕瑞  封志明  戚伟 《地理研究》2022,41(5):1245-1261
精细尺度的人口变化研究对于理解、模拟和调控人地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乡镇级的人口数据可以精细化揭示中国人口时空分布的演变特征。本文建立了2010年和2015年中国乡镇人口空间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乡镇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5年乡镇人口数量均值为2.95万、密度均值为374人/km2,乡镇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大;乡镇人口与土地面积分布相较县域呈现更加不均衡特征,人口密度大于150人/km2的19403个乡镇(60.81%),人口总量占比为81.76%、国土面积占比为20.27%,近似符合“二八定律”;2010—2015年,超过70.94%的乡镇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平均增幅19.33%),9273个乡镇人口减少(平均减幅13.33%),其中1684个乡镇(5.28%)的减幅超过20%,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云南的边境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受地形起伏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夜间灯光、路网密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其作用机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认为,乡镇人口的大幅增减变化及其显著差异格局对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特别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国防安全等带来一定挑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对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乡镇数据分析表明, 地理因素对农区经济发展具重要影响。 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 地形和农业资源条件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 水平的乡镇, 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模型分析表明, 地 形显著影响乡镇的人均收入,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 其影响程度递减。人均土地面积显著影 响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的人均收入。对非农产业比重低于20%的乡镇, 人均土地每 增加1 hm2, 人均收入就增加约96 元。地理位置影响着相关农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收入 较高的农区的影响十分明显。全省高收入乡镇的70%集中在河南中部地区, 正好与中原城市 群的空间范围相吻合。就单个乡镇而论, 离县城的距离显著影响高收入乡镇的人均收入。地 理因素对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影响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传统地理因素(如 地形、农业资源因素等) 的影响逐渐被对经济积聚有明显影响的地理临近性等要素的影响所 取代。因此, 不能简单的认为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与nich指数为测度指标,采用ESDA等空间分析技术,依托增长极等理论,分析1999—2007年盐城市乡镇经济空间格局与经济差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盐城市乡镇经济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东南—西北"递减态势。临海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市区、大丰港"增长极"与国道"发展轴"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市域内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呈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落后地区重点乡镇"增长极"的培育有助于改善周边乡镇贫困局面,重大项目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对市域乡镇经济格局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10.
吕敏娟  曹小曙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884-1897
论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乡镇1980、1990、2000、2010、2016年5期截面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标度律,分析了乡镇尺度人口和可达性规模结构、等级体系及异速标度演化关系。结果表明:① 人口规模以中小等级乡镇为主,60%的乡镇人口规模正增长,总体呈“南北高、中间低”分布格局;可达性水平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河谷平原区人口规模和可达性均最大。② 人口和可达性均呈位次型分布,人口位序—规模具有明显双分形结构,由均衡向极化转变;可达性位序—规模以2000年为转折点由双分形演变为单分形,由低水平均衡转向更高水平均衡。③ 3006个乡镇整体以正异速生长为主,负异速生长为辅,黄土高塬沟壑区、河谷平原区内乡镇异速生长类型以人口增长正异速生长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沙地和沙漠区内乡镇以人口下降正异速生长为主,农灌区内乡镇异速生长以人口增长正异速一级和人口下降负异速一级为主。最后根据人口和可达性异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各分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镇工业迅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镇工业韧带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Jiao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动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区洪灾风险与农户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定国  刘影  陈洁  郑林  张文江 《地理学报》2007,62(3):321-332
运用1:5 万DEM 地形数据对鄱阳湖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区域范围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 选取乡村人口比重、耕地面积比重为洪灾风险暴露分析指标, 选取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等为农户洪灾应对能力分析指标, 并引入了不同洪水水位特征值的影响系数, 对鄱阳湖区农户洪灾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鄱阳湖洪灾风险区面积广、影响深, 农户对洪涝灾害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脆弱性; 在所涉及的180 个乡镇中, 农户脆弱度高于平均值的有100 个, 占到乡镇数55.56%。脆弱度最高的乡镇主要集中在滨湖地带及五河干流沿岸地区, 而脆弱度较低的乡镇则主要分布在湖区各县城关镇所在区域。  相似文献   

14.
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乡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是国家行政区划的重要基础。乡镇、街道直接面向基层,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组织是否合理,关系到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关系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经省政府批准,各地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合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如下:笔者认为,我省今后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墙体材料,必将长久地依靠乡镇砖厂提供为主,国营砖厂为次。那么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就应加强对乡镇砖厂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从数量飞跃发展为质量的飞跃。帮助那些有条件的乡镇砖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就地取材多用废渣废灰,节煤节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1.乡镇砖厂与国营砖厂联营,是乡镇砖厂引进人才、改进设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国营砖瓦企业经几十年的发展,在企业管理、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和经济核算等方面,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16.
乡镇建材业是整个乡镇企业的三大支柱工业之一,水泥又是建材业中的拳头产品,它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生存、进取。五年来,我省乡镇企业水泥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量增加了3.77倍,合格率提高63.7%,废品率下降60.88%,在全国乡镇水泥企业质量评比中,名次提升20个台阶。到今年底,已有两个部优产品,7个省优产品,35个省乡镇系统名优产品,有8个企业获全国乡镇系统优胜企业证书。在产量质量、技术装备上都已成为我省水泥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乡镇水泥行业遇到了前所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乡镇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怒江流域云南段2005、2010、2015年各乡镇人为干扰指数(HDI-Human Disturbance Index),分析了怒江流域云南段乡镇单元、已建自然保护区和相关保护优先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研究区乡镇HDI整体呈增长趋势,低和较低HDI乡镇数量减少但整体HDI增长,中度和较高HDI乡镇数量和整体HDI都增加,高HDI乡镇数量增加不大但整体HDI增幅最大;各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国家自然保护区增幅最大达到较低人为干扰强度,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为较低人为干扰强度,县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度人为干扰强度,需加强永德大雪山、龙陵小黑山、临沧澜沧江、南捧河4个自然保护区所涉中度及以上HDI乡镇的人为干扰管理,避免人为干扰压力的大幅增加;研究区分布的3类保护优先区人为干扰强度缓慢增长,至2015年基本为低或较低人为干扰状态,有优化的空间和潜力;建议在怒江流域云南段上游增设碧罗雪山自然保护区,在下游考虑已建自然保护区外部空间扩展和自然保护区斑块间的生态廊道构建,在其他中度或较高HDI乡镇可根据保护需求开展迁地保护或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引入生态学中的异质性概念,选择川西高原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采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乡镇作为研究单元,分析农民收入异质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岷江上游农民收入在2005—2010年呈现收敛趋势,县域内部乡镇间的农民收入差异是构成岷江上游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高值和低值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侧,低值区集中在中部地区,收入水平相似的乡镇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分布格局。分析表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赋存差异、交通通达条件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对岷江上游各乡镇的农民收入具有显著影响,是造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禁止开发区所在的乡镇多为高收入乡镇,说明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由此可以认为,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是欠开发山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达性发育及其演化的根本动力是城乡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SERE)要素非线性关联作用的结果。针对传统最短路径通达性模型的缺陷及研究视角的狭隘,本文基于2000年~2014年荆州市道路网空间数据库,重构最短通行时间通达性模型,定量刻画荆州市乡镇综合通达性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区域交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要素耦合的视角,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乡镇综合通达性演化的非线性机理,研究表明:(1)荆州市乡镇综合通达性发育良好,基本呈正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2)中心区位偏好、荆江"天堑"作用、快速干道建设,共同引致荆州市乡镇综合通达性围绕市域中心呈不规则的圈层分布;(3)乡镇综合通达性与其SERE系统耦合协调度全局呈弱空间正相关,但局域空间相关作用复杂,四种基本类型呈"抱团"分布;(4)乡镇综合通达性与其SERE系统耦合协调度虽持续优化,但存在明显的交通滞后性发展,同时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的异配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乡镇债务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重的乡镇债务问题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乡镇债务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经济、管理诸方面分析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改革财政体制、多策并举防止新生债务;采取有效配套措施消化现存债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