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盆地春,夏,伏旱的总体特征及旱期降水和温度之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盆地是春、夏、伏旱期频繁发生之地区地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利用1961-1995年全盆地所有站点的气温资料对这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同时是旱期降水和温度的总体特征也帮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利用一种简便干旱指数对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干旱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定量描述。本文所涉及的干旱采用了气象台业务预报和服务所用的定义,因此其分析结果为日常预报和服务业务提供了有用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伏旱短期气候概率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EOF和REOF将甘肃省信期降水分为7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选取一个代表站,设计出既能反映伏期降水多少,又能反映伏期旱段长度的伏旱强度指数。将伏旱强度与指数与伏旱发生的概率关系起来,通过对大气环流特征指数,地面气象要素等因子的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多级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甘肃省几个代表站的伏期干旱指数和概率预测方程,提出了集成概率预测的概念,最后给出了对伏旱概念率预测进行评估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BP神经网络模型在重庆伏旱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永华  刘德  金龙  高阳华 《气象》2003,29(12):14-17
采用气象要素定义伏旱指数,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伏旱变化特征,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伏旱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重庆伏旱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伏旱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以应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4.
判定干旱严重程度一般均用某些气候性要素构成干旱指数来进行,且代表性较好的干旱指数的计算多半较为复杂,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实时资料表征干旱严重程度的方法,能利用气象台站当日所收到的气象要素分析实时干旱情况,并能够逐日滚动计算,随时提取供单站或区域内的干旱指数,对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的干旱分为春、夏、伏旱三种,出现范围分为单站和区域(四川省属四川盆地和四川盆地)。本文用已在四川盆地广泛使用多年的单站日降水量滑动总量法标准,计算单站和区域各类干旱的指数,根据其值的大小确定单站和区域干旱的强度等级,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监测诊断和评估四川盆地单站及区域各类干旱的动态服务系统,它能作到快速、准确、定量(旱情等级定量)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可靠的旱情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在过去干旱服务中快速不定量、定量速度慢的问题,这个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7.
定量评估四川盆地干旱的方法和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的干旱分为春、夏、伏旱三种,出现范围分为单站和区域(四川省属四川盆地和四川盆地)。本文用已在四川盆地广泛使用多年的单站日降水量滑动总量法标准,计算单站和区域各类干旱的指数,根据其值的大小确定单站和区域干旱的强度等级,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监测诊断和评估四川盆地单站及区域各类干旱的动态服务系统,它能作到快速、准确、定量(旱情等级定量)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可靠的旱情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在过去干旱服务中快速不定量、定量速度慢的问题,这个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热条件下干旱实时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何永坤  王勇 《气象》2006,32(8):102-106
从干旱实时监测气象服务的需要出发,研究并提出了考虑近期降水、土壤底墒(前期降水)和气温三种要素,利用实时天气资料来计算干旱指数的方案,即重庆市干旱动态监测指数。该指数考虑了造成干旱的三个主要原因:降水持续偏少、日最高气温高、前期降水少。利用该指数,建立干旱实时监测业务系统,对2004年重庆市盛夏发生的干旱进行了逐日跟踪动态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6~2010年7、8月的MODIS卫星遥感资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讨论了NDVI-Ts特征空间干、湿边的拟合方法,建立了7~8月各旬的TVDI指数计算模型.根据31个农业气象站点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获得了5种干旱等级的观测样本,并通过样本类内离散度、类间离散度,以及与土壤相对湿度和Ci指数相关性的比较,对比分析了TVDI和VSWI两种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对四川盛夏伏旱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四川盛夏伏旱的遥感监测来说,用TVDI指数监测比用VSWI指数监测更合适,效果更好,TVDI指数监测到的干旱区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0.
陇东伏旱的气候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陇东伏期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要素,定义了伏旱指数来定量表达伏旱,通过对陇东15县(区)伏期降水和伏旱指数的分析,探讨了陇东伏旱的气候特征。对陇东伏期的500hPa平均形势,早年及多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早年、多雨年的主要差异。通过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与伏旱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陇东伏旱的成因。最后建立了伏旱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报,经评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61~1994年北疆地区逐月降水距平资料,对北疆地区干旱指数进行了计算。统计分析了北疆干旱的特点,并对干旱指数进行EOF分解,得出了北疆地区干旱分布的四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伏旱是在副高控制下的干旱,其干旱的典型环流呈上下一致的正压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侧伏旱环流的维持机制,利用一个带有强迫和耗散的球面无辐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谱模式和经过严格挑选的五个实际典型伏旱个例(共48d)环流场,通过求解平衡方程得到了伏旱环流强迫场,再用该强迫场分别在有强迫和无强迫情形下进行了8d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伏旱环流的平均维持时间在一周左右,影响和维持它的外界强迫主要来自青藏高原北侧,干旱环流强迫场的存在对干旱环流的维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河东地区伏旱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阐述了小波变换的基本思路和优点,并对甘肃省河东地区1951~1995年伏期干旱强度指数分别用墨西哥帽型小波和Haar型小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河东地区的伏旱由不同尺度的振荡构成,中部地区的伏旱准19年的振荡周期较明显,有2个上升和2个下降阶段;陇东和陇南地区准22年和准10年的振荡周期较明显,有1个上升和2个下降阶段。对原时间序列进行了不同尺度的重构,说明小波分析可以用于滤波。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气象干旱指数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俊琦  余锦华  高歌  王静 《气象科学》2015,35(4):454-461
利用西南地区60站1961—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求得半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值,包括帕尔默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干旱指数、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采用超前相关、相似和技巧评分两种计算方法检测与西南地区农业灾情最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数。基于最适宜的干旱指数,给出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可能发生的风险分布。结果表明:Z指数定义的冬半年气象干旱对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指示性较其他3种气象干旱指标更优。冬半年Z指数小于等于-0.84时引发的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成灾率大于8%的风险平均达0.53,农业干旱绝收率大于5%的风险平均达0.37,风险最大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气象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灾情的联系,对于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的检测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份以来,我省重庆、万县、涪陵、南充、泸州、黔江、达县、自贡等地市相继发生伏旱,受旱面积达1000多万亩,其中成灾面积达700多万亩。 7月上旬以来,川东大部分地区持续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湖南9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逐日降水量和湖南天气气候分区,研究湖南极端干旱特征和极端干旱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结果表明:①湖南极端干旱期有相当的增雨潜力,各个分区的极端干旱频次和大气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除70年代外均呈现为北少南多的特点。②极端干旱时段内各分区年均可增雨日数主要表现为月际差异,可增雨日数主要集中在8—10月,各分区区域差异较小,各分区在伏旱期的可增雨日数大约占伏旱期的16%~20%。③湖南极端干旱按照出现的季节分类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夏秋连旱,同时夏秋连旱的可增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丹东地区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地区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极涡位置主体偏北,中国丹东地区持续受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导致冷空气南下引导受阻,高层南亚高压在高温期有明显的北抬东伸。台风活动路径偏西、偏南,使副热带高压维持偏南而无明显西伸北跳,也是导致全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和日益明显的城市化效亦与伏旱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蓉  景怀玺 《干旱气象》2001,19(4):22-23,26
本文对白银市前一年秋季 ,当年春季、秋季大气干旱指数与秋粮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秋粮产量与当年伏旱关系最密切 ,其次是前一年的秋旱和当年的春旱。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 ,用这 3个旱段的干旱指数构造了服务指数 ,其与秋粮产量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干旱指数鲁中地区干旱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4年鲁中地区8个代表气象站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对5种干旱指数的阈值进行修正,分析了鲁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不同干旱指数在鲁中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980—2014年鲁中地区5种干旱指数计算的年平均干旱日数为92—106 d,干旱中心位于鲁中中部地区,干旱日数随时间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2—6 d/10 a,其中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干旱持续时间长和干旱程度较重年份的监测效果较好;鲁中地区四季干旱日数监测效果较好的干旱指数不同,春季、夏季和冬季干旱日数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四季干旱日数的空间变化规律不一致;鲁中地区干旱日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分别为5月、8月,干旱日数年变化呈近余弦的变化规律,鲁中地区不同月份干旱日数监测适用的干旱指数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涪陵区1953—2006年伏旱资料、大气环流资料、大气物理量资料等,分析了近54 a涪陵区伏旱高温气候的变化特征以及2006年出现在涪陵区的特大干旱(伏旱)。结果表明:涪陵区伏旱高温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其形成和时空分布与北半球盛夏大气环流型密切相关。500hPa冬季贝加尔湖地区为明显负距平、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并与发展东移的青藏高压结合交替影响四川盆地,盛夏100hPa西欧高度场偏高、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呈+-+分布,是造成涪陵区伏旱高温主要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