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含地形、摩擦及非绝热加热外源强迫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 ,通过构造理想的坡地地形及椭圆型岛地形 ,首先分析了孤立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及动力抬升、摩擦、非绝热加热 3者共同作用下对热带气旋 (TC)移动的影响。发现 :地形的动力抬升、摩擦作用以及地形附近海域的非绝热加热对TC移动均有影响 ;然后 ,引入了我国东南近海的实际地形 ,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TC移经或登陆在近海不同位置时TC移向、移速的可能变化 ,并给出了近海地形对TC移向、移速影响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涡旋活动对浮游植物繁殖的影响。【方法】根据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对李亚诺夫指数(FSLE)、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异常(SLA)、叶绿素(Chl-a)浓度进行归一化合成分析,并计算气旋式涡旋内混合层厚度(MLD)以及引起的埃克曼抽吸速率。【结果与结论】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气旋式涡旋引起的埃克曼抽吸作用和冬季混合是Chl-a浓度升高的主要驱动机制。周期为44周的涡旋在16~23周(春季)期间Chl-a浓度高于同期背景场,最大Chl-a浓度是周围的3倍。冬季强湍流混合和涡-风导致的埃克曼抽吸作用使得混合层深度加深至由埃克曼抽吸主导营养盐输送的跃层深度,结合涡致埃克曼抽吸,有利于携带跃层内更多的营养盐输送至混合层,配合春季充足的光照条件,则会更进一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长时间的闭合拉格朗日拟序结构,对于维持高浓度Chl-a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O不同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方法】基于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向外长波辐射和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结果与结论】南海热带气旋在PDO正(负)位相期间生成较多(少);PDO正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更强,热带气旋日生成率在MJO活跃位相和非活跃位相之比达5.60,远高于PDO负位相期间的2.59。在PDO正位相期间,MJO信号在南海北部更强,使得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各动力因子在MJO活跃和非活跃位相的差异更大,从而导致在PDO正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调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较可靠的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记录了研究区域过去7500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历史。7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整体上呈现减弱变化趋势,其中7500-35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而3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边界层动力作用下低涡的流函数解,重点讨论了地面热源强迫和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研究认为,由于边界层加热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呈暖心结构。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的散度场存在一个动力变性高度,该高度的位置与边界层顶高度有关。通过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当边界层顶有气旋性涡度时,能引起边界层低涡的水平辐合运动和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可加强低涡的切向流场;如果低涡的中心区域为"内冷外热"型加热分布,则热源强迫的低涡中心区域下层为辐散气流和随时间减弱的切向流场,上层为辐合气流和随时间增强的切向流场,并伴有下沉运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涡眼(或空心)结构,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低涡中心为少云(或无云)区,即这类高原低涡具有与台风类似的眼结构,因而可视为类热带气旋涡旋的新例证。最后通过高原低涡的简化模型对低涡所含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中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波,即低涡波动呈现涡旋Rossby-惯性重力混合波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动力学分析中的相平面方法,由z坐标系下的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利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初步建立了孤立波解与高原低涡的联系,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沉积演化在陆缘东部和西部的异同。【方法】利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通过回剥分析,重建两沉积盆地深水区的去压实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沉积盆地深水区的新生代都呈现幕式沉积演化的特征,大体可以划分为4幕。在29-23.03 Ma和19.8-11.9 Ma,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明显大于琼东南盆地;而在8.2-0 Ma,尤其是3.2 Ma之后,情况相反。在23-19.8 Ma,两个盆地的深水区都表现出极低的沉积速率。【结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东西部的沉积演化在裂陷期基本近似,但是裂后期明显不同。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裂后期沉积演化主要受到珠江流域变化、白云运动和亚洲季风强弱控制,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裂后期沉积演化主要受到红河物源、海南岛物源、红河断裂右旋走滑和亚洲季风强弱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述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机理和当前11个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概况,为进一步研究和地区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运用"源―路径―受体―影响"(SPRC)模型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等3个方面构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尝试运用多层次模糊优选、组合确定权重评价方法,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与结论】从2006至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等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从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水平整体呈现出南、中部高,北部低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内喷淋冷却高速铣孔加工中,铣削斜楔形区域的形成对流场负压区的影响。【方法】对高速湿式铣削加工区域建立三维流场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单元,利用滑移网格技术对高速铣削过程进行三维瞬态计算。【结果】得到不同刃数、不同转速的立铣刀对同一孔径工件进行切削时流场的压力分布情况。三刃立铣刀斜楔形对流场负压影响最大,当立铣刀刃数增加时,此斜楔形区缩小,负压减小,转速为10 000~20 000 r/min时增长速度逐渐降低,20 000~35 000 r/min时增长速度逐渐增高。【结论】从流场角度分析,流场中最大负压值与转速呈正相关,转速的提高增加了抑制空化的难度;增加铣刀刃数,可减小流场斜楔形区面积,减小空化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时间平均的矩方程随机动力气候模式,对大尺度大气系统的演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其中考虑了初始条件的误差和外部非绝热加热的误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同时,此结果又与以随机试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积分两个月的结论是:矩方法在本模式中可以近似代替随机试验,初始条件的误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外部加热的误差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三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三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著(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著(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著(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华南汛期旱涝异常时空特征,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及其与赤道太平洋、南海海温异常的关系。【方法】基于华南地区129个站点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成因。【结果与结论】涝转旱事件旱期相比于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水汽辐散,来源于洋面的水汽贡献率减少,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旱转涝期涝期相较于旱期,副热带高压强度无太大变化,但副热带高压位置南落至华南地区南侧,水汽辐合,来自洋面的水汽通道向西偏移至印度洋,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贡献增多,西南到偏南风向华南输送充足水汽,有利于降水产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引起华南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华南地区,使得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ENSO正位相减弱渐变为负位相的过程中,华南地区降水相应减少,会发生涝转旱事件。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易造成旱转涝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在质量分数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方法】基于MATLAB软件,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黄转换的方法设计电化学噪声信号分析模块,得到噪声信号的时域谱图、功率谱密度图和幅值-频率-时间三维分布图。【结果】时域谱图中有明显的4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点蚀发展过程;在频域分析时,白噪声水平与低频区PSD线性部分斜率的分析结果与时域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HHT时频谱图瞬时频率的分布与点蚀发展过程相对应。【结论】分析系统实现方法简单、数据处理速度快、处理方法灵活,可以实现噪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域蛋白(TRADD)基因,并分析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PmTRADD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PmTRADD基因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与结论】PmTRADD包含5′非编码区101 bp,3′非编码区144 bp和开放阅读框(ORF)591 bp,编码19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TRADD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C端含有一个死亡结构域(DEATH)。将PmTRADD死亡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TRADD死亡结构域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不同物种的TRADD死亡结构域序列同源性较低。PmTRADD在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鳃组织中表达最高,肝胰腺次之,闭壳肌中基本无表达。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强暴雨过程诊断及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四川盆地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机制,利用云图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8月18—19日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不断有低压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至盆地东部,暖湿气流通过低层绕流等方式进入盆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热力不稳定的条件下,随着干冷空气入侵,对流运动异常强烈,促使强降水发生,湿位涡等值线密集带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中尺度对流系统各阶段特征明显,与中尺度气旋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安顺区域夜间暴雨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顺区域夜间暴雨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寻找影响安顺区域降水范围和强度的预报指标,提高对强降水落区预报的准确性,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1980~2009年6~7月安顺地区夜间暴雨频次进行气候统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提取出安顺地区夜间暴雨日数和累计夜间降水量EOF的主模态。结果表明:安顺地区夜间暴雨的特征十分显著,且夜间暴雨对夜间降水量具有主要贡献;进入21世纪后,暴雨日数和降水量均明显减少,处于偏少期。选取安顺夜间暴雨多发区(普定站、安顺站、镇宁站和关岭站)同时发生夜雨大暴雨(70~140mm)的2个样本进行环流合成分析,发现当夜间暴雨发生前12小时内的14时至20时,安顺地区中部(105°E、26°N)地面偏南风维持(冷暖平流势力相当)、水汽辐合强、不稳定能量增强及高空次级正热力环流增强有利于出现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降水;当夜间暴雨发生前12小时内14时至20时,安顺地区中部(105°E、26°N)地面偏南风转北(冷平流南下)、水汽辐散、不稳定能量减弱及高空次级正热力环流减弱有利于出现范围较小、强度较小的降水。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土地利用转变最快的地区,以过渡性、复杂性、动态性为突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演变对认识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海淀区空间发展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采用了RS/GIS技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淀城市边缘区的范围、空间扩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系统论方法,探索影响海淀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海淀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渊源,且在政策、经济、人口、交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呈现出沿环线不规则分布、边界由清晰变模糊、整体向西北推移的空间特征;总面积逐渐增加、年扩张速率先升后降;1995-2007年以向外扩张为主,其他阶段以内部填充型发展为主;空间分布及扩张强度在不同乡镇街道具有区域差异性等。本文将RS/GIS技术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来研究城市边缘区相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法对2010年7月陕西出现两次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近海台风活动对陕西区域性暴雨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近海台风活动是影响造成两次大暴雨的一个关键因子。两次暴雨的水汽输送均由登陆后的台风低压环流东侧的偏南急流来实现,且以700hPa表现最为显著。前一次暴雨过程中热力条件和高层抽吸对增强上升运动和对流作用明显。后一次暴雨过程是因持续、深厚和稳定少动的河套低压自身不断发展加深的作用,加剧了上升运动发展,其上升运动区与暴雨区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近日,记者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获悉,《辽宁省促进"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并发布,辽宁省"一区一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一区一带",即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前者系国务院于2010年3月批准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者系国务院于2009年7月1日批准发展规划的经济带,均为国家战略。随着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