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信息扩散技术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61—2018年影响深圳市的台风特征。结果显示,进入深圳市300 km缓冲区(以下简称缓冲区)的台风频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概率分析表明深圳市易受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的台风的影响;深圳市年台风降水量及其占年总降水的比例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极大风速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三类登陆台风分析表明,在深圳西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往往会给深圳带来较强的风雨影响,在深圳东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可产生较持续的影响,从深圳以南登陆的台风对深圳市的影响总体上偏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9年深圳市台风预警信号历史资料,运用分类统计等方法,研究了深圳台风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与影响深圳的台风个例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并对发布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2006—2019年影响深圳的台风共有54个,年均3.9个。台风较多的月份主要在6—10月,9月及以后以强台风以上为主,主要在西太平洋生成。明显影响深圳的台风约占总数的59.2%,主要集中在7—9月,严重影响深圳的台风以台风以上级别为主,但也会有"小台风大影响"的个例。2)深圳市台风预警信号发布次数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与影响深圳的台风个例的统计特征基本一致。3)台风预警分区发布一般以全市(包括全市陆地和东、西部海区)发布为主,少数情况下东、西部海区(或加上海区沿岸的几个区)在陆地预警的基础上上调一个等级。4)高级别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黄色、橙色、红色)的发布难度更大,发布时机更加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3.
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台湾岛附近海域(20~27°N,117~125°E)为计算区域,对1949~1999年发生在该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的路径分类、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周期特征、移速和强度等要素进行了气候统计学分析,得出7~9月是台风发生的关键月份,台风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且1995~1999年近5年时间台风频次一直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用Mann-Kendall方法做突变分析和t检验,没有明显的突变年。利用小波分解技术,计算得出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年发生频次具有4~6年和13~14年左右的周期。西北行路径西太平洋台风是登陆台湾岛和进一步登陆我国大陆的主要台风,西行路径台风51年来没有登陆我国大陆的记录,转向行路径台风强度最大,平均移速最快。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陆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没有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强;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有减弱趋势,极端强度的减弱趋势尤为明显,但其强度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在1968-2002年全球明显增暖时段,我国台风登陆位置偏向我国中部,西北太平洋台风在生命史中强度达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9908号台风于8月18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后,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8月22日17时30分在深圳市大鹏湾登陆,先后经过深圳、东莞、番禺等地,于23日上午在南海至三水一带减弱成热带低压。本文利用受台风影响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地区21日08时00分到24日07时59分(北京时)的地面风和气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台风的地面要素特点,从而对影响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气旋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 资 料 本文所用地面观测资料来自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5个机场和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其中广…  相似文献   

6.
登陆我国台风研究概述   总被引:22,自引:17,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玉林  周军  马奋华 《气象科学》2005,25(3):319-329
首先对登陆我国台风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指出,登陆我国的台风频数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差异;登陆台风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和时间日变化特征;并指出了登陆我国台风与厄尔尼诺的联系。对中心最大风速≥17.2m/s的登陆台风移动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移动趋势的登陆台风频数不仅与季节有关,还与登陆地段有关。其次总结了近几十年有关登陆台风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冀春晓  薛根元  赵放 《大气科学》2007,31(2):233-244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V3.6),对0414号台风Rananim在登陆期间移动路径和所产生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Rananim的移动路径和所产生的降水,但模拟的过程降雨量与实况值还有所偏差。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表明,台风Rananim登陆期间,强回波带出现在台风移动的右前方,螺旋云带中镶嵌着大量的对流云团;垂直液态水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台风中心的西北侧。作者通过在浙江、福建东部沿海一带进行有无地形的数值对比试验,着重讨论了台风登陆期间地形对台风降水、台风结构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期间, 地形的影响对台风降雨量有明显的增幅作用。由地形强迫产生的降雨量和地形走向相一致,迎风坡降雨量增加,背风坡降雨量减少,地形影响使浙江东部一带增加的平均降雨量约占该地区模拟平均总降雨量的40%左右。(2)台风登陆期间,地形的强迫作用有利于在低层台风眼的西北侧形成明显的辐合带,高层为明显的辐散区;在中尺度环流场上,地形的影响有利于台风中心西北侧低层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系统的发生发展,从而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形成中尺度雨团,造成了台风中心南北雨区和雨量的不对称分布。(3)地形的强迫作用,可以使台风流场局部发生改变。当地形强迫产生与台风环流同向的中尺度扰动时,将使台风环流局部明显增强;当地形强迫产生与台风环流反向的中尺度扰动时,将使台风环流局部明显减弱。(4)台风登陆期间,地形的影响可以使台风靠近陆地一侧眼壁内的垂直上升速度增大,位涡明显增强,从而造成台风涡旋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中央气象台业务实时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对2019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9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个;秋季台风异常活跃,生成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台风整体强度偏弱,超强台风数与常年持平;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略偏少;登陆台风平均强度较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弱,但台风“利奇马”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风灾害特征及风险防范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登陆我国台风气候特征及灾害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表明台风登陆我国时间集中于每年的7—9月,年均登陆数量广东最多,而最强登陆台风出现在台湾。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呈现缓慢增加趋势,人员死亡数明显下降。但死亡10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台风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且造成的灾情占比很大。台风灾害影响主要是其伴随的大风、暴雨及引起的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共同造成的,重大灾害往往由突发性、极端性风雨引起。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台风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可依靠基于风险区划的防灾能力建设降低风险,依据准确的风险预评估避让风险,依赖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巨灾保险的开展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1.
郑焘  李晴岚  王兴宝  肖爱国 《气象》2018,44(3):361-371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每6h一次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分别对西北太平洋1208号台风韦森特及1415号台风海鸥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台风中心移动的路径与强度变化,单点风速的时间变化表明模拟得到的近地风场与实际观测吻合。在模式结果与实际观测比较一致的基础上,开展了改变特定区域内的地形和陆面特征的敏感性试验,通过比较不同站点的观测和模拟风速的变化,探究台风影响下香港及深圳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深圳不同地区阵风变化的作用,发现对于登陆粤西或向西移动的台风,香港地形和陆地的阻挡和摩擦作用减弱了台风在深圳中西部地区引起的风速,香港对深圳中西部起到了一定的缓冲和保护作用,另外深圳地区的梧桐山地形所形成的峡口使得盐田港风力增大。  相似文献   

12.
“莫兰蒂”台风致灾大风的结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分析1614号"莫兰蒂"台风致灾大风的风场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莫兰蒂"登陆前台风环流内的局地强风呈阶段性波动特征,局地强风相对台风方位角的变化随着台风靠近先顺转后逆转;基于台风风压关系的分析表明"莫兰蒂"强度估计与实测吻合;台风登陆后受地形摩擦影响,台风左侧的风速大于右侧;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影响局地强风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中,风矢量的水平平流和气压梯度项的影响最重要;"莫兰蒂"台风的强风区呈现明显的中尺度特征,较高动量的空气垂直输送和动量下传作用导致眼壁周围风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对镇江地区1984—2019年家燕物候资料(始见、绝见期)及同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镇江地区家燕始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提前的趋势,以4 d/10 a的速率提前.绝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推后的趋势,以5 d/10 a的速率推后.间隔期在波动变化中呈延长的趋势,以9 d/10 a的速率延长;近...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观测数据,以2017年以来进入深圳150 km范围的7个台风个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幂指数律拟合讨论台风边界层风切变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幂指数能较好地拟合台风影响下350 m高度以下风廓线,随着拟合高度范围增加,风切变指数增大,拟合精度基本维持;用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等差层数据拟合台风风速效果好于全层次数据和等比层数据拟合;7个台风影响期间拟合风切变指数平均值为0.268,明显高于以往研究(0.1~0.177),主要原因是拟合的高度范围较以往研究明显增大,此外还与强风样本较少以及下垫面更粗糙有关。利用幂函数拟合台风不同风速段最大风切变指数,可在台风过程中预估不同高度极端大风风险。研究还表明:台风眼经过铁塔前后风切变指数明显升高,在抗风设计以及台风防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re-examine some trends related to tropical cyclones(TC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ince 1949,the unreliable maximum sustained wind(Vmax) recorded in the 1949-1978 TC best-track data from the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was modified based on the wind-pressure relationships(WPRs) in this study. Compared to the WPR scheme based on the cyclostrophic balance,the WPR scheme based on the gradient balance could give a better fit to TCs under higher wind speeds and could introduce smaller estimated errors for TCs locating at higher latitudes as well as TCs landing on the continent.After the Vmax modification based on minimum sea-level pressure and TC center latitude,the revised annual number of category 4-5 typhoons shows no long-term trend,while the potential destructiveness measured by power-dissipation index decreases slightly,and this trend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period 1949-2008.  相似文献   

17.
NCEP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analytical data(available 4 times per day),satellite cloud image data and real-time observations of path and intensity of Typhoon Morakot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synoptic dynamics in its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landing.This study intends to offer some hints for the forecast of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typhoons.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angential direction,the averaged asymmetry amplitude of wind on the radius of a large-value center of the low-level wind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diagnosing the intensity of typhoons.Besides,the maximum of the upper dry potential vorticity in Morakot’s center tends to extend downward along the intensive gradient of tangential wind situated on the inner side of a large-value center of the low-level tangential wind.Additionally,the radial advection of the tangential wind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tangential wi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tangential wind,the inertial centrifugal force and the Coriolis force.These four items are dominant in the motion equation of tangential wind based on a cylindrical coordinate without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and turbulence.Moreover,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center of the typhoon has a tendency of shifting and developing along the intensive gradient of the tangential wind in the tangential dir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