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8北京残奥会闭幕日飞机消云作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北京2008年9月17日残奥会闭幕日北京上游地区较弱对流云团作业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飞机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催化剂可消弱雷达回波强度和范围,有效抑制对流云团的发展。飞机消云拦截作业对保障残奥会闭幕式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机载粒子探测系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进行飞机观测,了解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及时制定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消云减雨方案并组织实施消云减雨作业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华  张蔷  何晖  马新成  黄梦宇  田海军  刘力威 《气象》2012,38(11):1443-1448
人为引发的下沉气流可以抑制对流云的发展,这一现象已在试验中得到验证。用“人工下沉气流法”实施人工消云试验时,需在云顶大剂量的播撒粉剂催化剂。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制了能完成此类大剂量播撤任务的设备,并通过外场飞行试验对设备进行检验和改进。这是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领域首个采用空投播撒法的粉剂催化剂播撤设备;可减少催化剂对飞机和播撤设备的污染。分析发现,新设备能够满足人工消云作业中播撒大剂量粉剂催化剂的需要。该设备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当日的消云试验作业中投入使用,共实施消云飞行作业9架次,累计利用新设备播撒吸湿性粉剂催化剂34吨。  相似文献   

4.
利用北京SA波段天气雷达每6 min一次的体扫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2015年8月23日一次局地新生的中-γ尺度对流云人工催化效果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将与作业单元条件相似的所有对流单元作为对比回波,并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作业效果检验,对于此类生消快速的小尺度对流云作业效果的检验是适合的;表征回波发展特点的最大组合反射率、平均组合反射率、回波面积3个物理量的作业回波衰减率都明显小于对比回波的,即作业云的生命周期明显大于自然云的,表明本次作业延缓了云的衰减,对延长对流云生命周期、维持云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增雨作业时机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累积含水量等产品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分析了2003年5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同一环流背景条件下,局地作业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业效果。CINRAD可以监测到对流云的移动及生消演变过程,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期间,要密切注意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趋势,选择最佳作业时机,特别是选择发展中的对流云作业效果更好一些;并给出了雷达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北京东部的一次对流云团的生消演变过程及微物理特征,使用耦合了CAMS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由于研究的对流云团尺度较小,对时空分辨率要求较高,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同化多源观测资料后输出的高分辨率的中尺度分析场作为模式的初始场。将模拟结果与FY-2F卫星、北京SA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雨量站等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对流云团中的微物理含量分布,深入分析此次过程的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对流云团在生成、发展、成熟和消散的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规律,整个对流云系的发展持续4 h左右,对北京有直接影响的对流单体的生命时长在1 h左右;模拟的自然云云带分布和演变规律、小尺度云团的尺度、位置、形状和垂直结构都与观测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式也能模拟出降水落区和量级及强中心的位置。此次对流云过程主要为冷暖混合云系结构,云中过冷水丰沛,降水机制以冷云降水为主,暖区供水云对降水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霰融化为雨滴是主要的成雨过程。  相似文献   

7.
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2002年6月起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依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奥运期间人工防雹、消雨作业试验研究"进行了人工消(减)雨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技术方案和实施流程,针对北京8、9月份天气的特点和云系影响北京的来向,设计奥运会开闭幕式消减雨18个作业区,并分析了前期试验结果.重点分析了8月8日天气特点,及相应的飞机、地面火箭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地面火箭大规模消云减雨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明显减弱,雷达回波趋于消散,尤其是在21:48-22:00作业阶段,雷达回波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对雷达回波按强度分档,从各档强度的雷达回波面积变化可以看出,回波变化的明显的特征是强回波面积逐渐减少,而弱回波面积则在逐渐增加.卫星资料反演的云顶高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也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大规模作业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常规天气预报资料及驻马店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年7月20日信阳地区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密集区移动方向的前沿位置与30dBz雷达回波区位置重叠,闪电密集区的移动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对流云团的移动趋势。闪电密集区消失早于雷达回波区消散,地闪强度减小趋势比雷达回波减弱有30到60min的提前量。正地闪的出现,预示对流云团发展;正地闪消失,预示对流云团进入消亡阶段。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预测闪电落区和时效性比单一使用雷达回波资料更准确。闪电密集区的移动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对流云团的移动趋势,因此可以将30或60min闪电分布图引入对流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和预警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9.
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当天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强对流云团,尤其是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云体发展旺盛,并且向北京城区形成“合围”之势,给国家体育场内开幕式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威胁。根据天气实况,北京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监测、雷达云和降水探测以及卫星资料反演的云特征参量,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活动期间云、降水主要特征及人工消减雨作业的物理响应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8月8日傍晚至夜间北京西南和东北部郊区(县)对流发展较强,19时(北京时间,下同)至23时降水集中分布于北京房山区与怀柔区、密云县一带。北部—东北部对流云团和雨带在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出过程中曾出现西伸、南压现象,西南部对流云团在进入房山区后其主体移动缓慢,雨区向东偏北移动并威胁到城区和国家体育场,最后云团沿东南方向逐渐移出北京市。结合地面火箭作业的时间、空间分布,通过对目标区内自动气象站雨量、雷达回波探测和卫星资料反演的云、降水宏微观特征参量变化分析均表明,大规模和高强度的火箭引晶作业对抑制云、降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711 雷达在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中,为准确界定云系的性质,及时选择作业时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聊城地区1997 ~1999 年5 ~10 月出现的1028 块强对流云(回波强度35dBz 以上,高6000m 以上) 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冰雹云和雷雨云在雷达PPI和RHI上的形态结构,并找出了适宜该区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识别指标,以便获得更好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闪电定位仪、T213及雷达回波资料对空中雷电的生成、演变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对判断对流云团的位置、准确及时地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作业的准确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利平  王春红  胡建军 《气象》2003,29(6):46-49
从天气形势、天气特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2001年5月11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冷锋尾部前方产生的对流云团触发的强沙尘暴天气,该对流云团具有超级雷暴单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人工增雨作业中闪电定位仪与雷达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传新 《广西气象》2003,24(1):50-51
综合利用闪电定位仪、T213及雷达回波资料对空中雷电的生成、演变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对判断对流云团的位置、准确及时地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作业的准确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江淮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烁  姚展予 《气象》2016,42(2):238-245
江淮对流云是安徽省夏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不同于经过严格试验设计的随机试验,大多采用非随机的地面火箭、高炮或者烟炉的作业方式。由于对流云存在生命期较短局地性强、自然变差较大等特点,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定量的效果评估存在一定困难。利用安徽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降水量日值数据和覆盖目标区的SA多普勒雷达资料,将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方法和播云多普勒雷达识别追踪及物理检验方法相结合对2012年6月28—30日江淮对流云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后目标区绝对增雨37.2 mm,相对增雨65.18%,统计显著度α0.1;基于雷达探测基数据识别追踪作业单元,选取合适对比单元,对比分析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的变化差异给出了对应统计检验结果的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5.
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技术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婉  石玉恒  李宏宇  郭晓军 《气象科技》2014,42(6):1131-1136
对流云降水时空变差较大,利用WoodleyRosenfeld提出的建立在雷达资料基础上的移动目标单元法对对流云增雨作业进行效果评估。利用塘沽、北京及秦皇岛3部雷达资料,对其进行插值处理,确定移动目标单元识别和跟踪方法,然后在移动目标单元中确定催化单元和对比单元,记录每个单元的物理参量,利用Z-R关系反演降水量,对物理参量和反演降水量做统计分析,定量计算增雨效果的同时提供人工增雨的物理证据。应用该方法对2011年7月24日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催化剂进入云中后使得最大回波强度增强,回波顶高增加,从物理角度证明了催化对增加降水起到了一定作用。利用降雨率对增雨作业进行定量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次作业相对增雨7.69%,显著度检验值0.043,增雨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都安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卫星和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彩色增强显示的卫星云图、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22时至6月1日11时都安县出现的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由2个强降雨阶段组成,造成都安县特大暴雨的原因是1个形成于滇黔桂交界处的低涡在南移过程中,低涡东边缘对流强烈发展,对流云团主体移过都安而产生了强降雨,对应着这2个强降雨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析出是由2个对流云团前后移过所造成的,在雷达回波图上可分析出对流云团中又先后有多个对流单体移过都安县上空,所以造成了这次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赵文化  单海滨 《气象》2018,44(6):814-824
卫星观测与辐射传输分析证明,对流云团红外水汽与窗区亮温差(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BTD)具有显著特征,利用对流云团BTD红外亮温特征可以识别对流云团。基于对流云团BTD特征建立的全球对流识别系统(global convection diagnostic,GCD)算法通过设立一个BTD单阈值检测对流云团的有无,但是它不能进一步量化对流云团强度。本文利用FY-2GVISSR红外观测数据与CINRAD CAR(CAPPI of reflectivity)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TD/CAR具有较好线性正相关关系;BTD不仅可以用于识别对流云团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量化对流云团强度;BTD作为对流云团识别因子优于IRW(infrared window)亮温法。基于BTD/CAR相关关系可以实现基于静止卫星红外水汽和窗区观测的对流云团识别与定强。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AN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产品,研制了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和对流云(混合云)飞机绕云飞行航线设计方法,并分别应用于湖北省2009年2月5次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设计和2010年4月12日对流云飞机人工增雨绕云航线设计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飞行航线设计作业区与实际作业区基本一...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晓芸  姚展予 《气象》2017,43(2):221-231
利用基于日雨量和小时雨量资料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和基于雷达探测的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两次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结果均为正效果,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使用日雨量资料和小时雨量资料分析得到的增雨效果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两种雨量资料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火箭作业期间两种雨量资料包含的时间长度不一致;利用雷达探测资料,基于相似理论找出与作业云体单元最相似的对比云体单元,对比分析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在作业前后雷达探测的5个物理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发现,两次增雨作业中,作业云体单元的5个雷达探测物理量相对于对比云体单元出现了明显的正偏离现象,其中作业云体单元回波体积增加趋势最为突出,增雨效果的物理证据明显。两次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的雨量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正效果与雷达探测的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作业前后时间序列变化的正偏离现象互为印证,较好地展示了对流云火箭作业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郑丽娜  靳军 《山东气象》1999,19(4):20-21,24
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雨团等方面分析了“98.7”暴雨过程。发现;近于垂直的中低层切变线是对流云团产生的主要动力条件。云图上中尺度云团东移过程中的加强,合并和减弱过程与对流云团的新生,发展和消亡阶段相对应。强降水与雷达回波上强单体的稳定维持相关,雨团与中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