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自身潜力和环境条件,提出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等,预测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自然旅游资源优化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的今天,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在减弱,而作为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在加强。如何使昆明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提高其旅游吸引力,是昆明亟德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优化开发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然、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为旅游资源的赋存和开发提供条件,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也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力量。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资源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研究发现:① 尽管云南87.50%的州市旅游资源与生态安全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两系统具有明显的耦合互动关系,但整体耦合协调发展趋于稳定,且呈现以昆明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需增强,空间分布格局有待完善。② 从局部演化特征来看,除滇中和滇东南旅游区,其余四大旅游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③ 50%的州市旅游资源障碍度具有“组合度>品位度>类型>丰度”的特征,而生态安全障碍度层面,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高,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生态安全响应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营口市外向型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着重阐述其发展外向型旅游业的障碍,进而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策略,旨在为营口市外向型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时序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市为研究区,采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昆明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并运用灰色数列预测法对昆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昆明市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2001年至2007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由于昆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等原因,2008年后生态安全逐渐好转,处于较安全等级,并具有向更安全等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戴光全  吴必虎 《地理科学》2002,22(1):123-128
从旅游产品再开发的角度出发,应用市场营销学的TPC理论和旅游地理学的DLC理论,对昆明市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昆明市旅游产品再开发战略的方向、原则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该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背景条件,对该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产业定位,初步探讨了该市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河南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预测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帮助。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知影响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民用汽车数量。建立河南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期昆明市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小曙  朱竑 《热带地理》2000,20(3):189-194
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市是云南地区的重要都市。考察历史时期昆明市区的时空演化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的城市内部结构变化,对昆明市历史时期城市发展作地域上的客观复原,无疑是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地理研究》2014,33(8):1427-1441
在厘清中国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识别出不同发展阶段下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以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为建模工具,构建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下旅游者行为的模拟模型。对旅游资源因子驱动下、市场因子驱动下和文化因子驱动下的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是影响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基础因子;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由于旅游业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持续影响,文化因子对其引导作用则可能叠加在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惯性”作用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业和交通业的互动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是决定旅游业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而旅游业对交通的贡献率高,二者的互动作用非常明显,其互动作用表现在:旅游业拉动了交通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通过理论阐述旅游业和交通业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旅游业和交通业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从技术创新、旅游业经营和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运用偏离-份额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河南省旅游业结构存在着各部门发展不协调、内部关联度不高、整体结构效益欠佳等问题。河南旅游业已呈现出集群发展趋势,从旅游业集群视角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立足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变化,构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新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既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新发展理念等新因素的影响,二者共同组成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2)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上中游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下游地区较小,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供需不匹配现象。(3)在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上,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均有显著的影响,但新因素强于传统因素,各因子的影响力排序具有一致性,旅游业发展受因子间协同作用影响更大。(4)传统因素中消费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新因素中创新能力和绿色生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但其异质性空间效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南省旅游业产出函数的产出弹性分析,海南省旅游业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旅游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源泉是技术的外部性和货币的外部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海南省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人民币贬值对旅游业发展具有"J曲线效应",世界经济对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海南省要努力打造旅游品牌,酿造旅游文化,精心设计并不断提升海南旅游业的国际旅游形象,打造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山西省的经济现状,提出山西省应当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发展,以实现山西省经济的二次起飞。文章对山西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布局构想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相比,旅游业规模已是超前发展,在旅游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各地区、各行业大办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促使旅游业大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盲目性,给旅游区的环境和经济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此新形势下,加强旅游业的宏规调整和控制,使我国的旅游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得以更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分析了新疆历年旅游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点,新疆旅游业发展态势及新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疆旅游业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8.
闽东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本文通过对闽东旅游资源的分析及评价,阐述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快闽东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际旅游业的特点及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国际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中独具特色,20世纪60年代为界,日本旅游业经历了以入境游为主到以出境游为主的变化,出境游大大超过入境游。本文在介绍和分析日本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前后日本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作了简要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孔翔  卓方勇  苗长松 《热带地理》2016,36(2):216-224
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居民作为文化传承者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础,而对居民经济利益和文化自信的扰动则是旅游业影响居民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为了验证旅游业发展状况、居民文化认同与古村落文化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同的宏村、呈坎和许村3个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如果能显著增加居民的收入,并为居民创造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建立文化自信的机会,则能增进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如果旅游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分配很不合理,甚至明显存在适应“他者”需求的造假行为,则可能降低居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因此,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将对古村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造成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