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92,’96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整体平差,研究了利用全国范围的高精度GPS网进行我国地壳形变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利用具有可比性92◇和96Ⅱ平差方案建立了在ITRF93框架下的我国块体运动模型,并与NNR-NUVEL1A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我国的板内块体运动模型,这一结果与地质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92、’96国家高精度GPSA级网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整体平差,研究了利用全国范围的高精度GPS网进行我国地壳形变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利用具有可比性92Ⅲ和96Ⅱ平差方案建立了在ITRF93框架下的我国块体运动模型,并与NNR-NUVEL1A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我国的板内块体运动模型,这一结果与地质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章传银  牟秀珍 《测绘学报》2000,29(3):193-197
本文首先讨论了变形参考系及实现方法,然后讨论了不同变形参考 变形的数据统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欧亚板块东南部块体的块体变形参考系,并在该块体变形参考系中联合了ITRF97速度场和中国GPS-A级网复测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与周围板块的现今相对运动,进而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周转板块的现今相对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有的GPS观测值,将多面函数拟合法用于速度场模型的建立,得到了目前中国覆盖范围最广、分布最均匀、有实用价值的中国地壳平面运动整体速度场图像和NNR-NUVEL1A全球板块运动模型下的平面运动速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5.
利用欧拉定律和ITRF2005的速度场,给出了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5VEL,并计算了全球地壳旋转总角动量之和。采用离散的Tisserand条件对实测的全球台站运动速度进行约束,建立了一个新的基于NNR参考框架的实测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NNR-ITRF2005,并与地学模型NNR-NUVEL1A和ITRF其他序列建立的NNR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NNR-ITRF2005比较接近于NNR-NU-VEL1A,但个别板块由于测站较少、分布不均或者测站观测时间短对板块的约束不够等原因,使得这些板块的欧拉极与地学模型的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国家多期一等水准网成果是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的宝贵数据.综合利用国家三期一等水准网成果,分析中国近50年地壳垂直运动变化趋势.首先,确定水准重合点高程变化量,计算重合点变化速率;然后,基于拟合点和检核点残差分布评估常用插值方法的优劣性,确定最优建模方法;最后,构建基于水准成果的中国大陆垂直运动模型,分析各区域垂直运...  相似文献   

7.
针对福建省东南沿海GNSS观测较少,缺乏对其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在球坐标系下构建多面函数模型,并以此建立了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壳水平形变场。分析了现今我国大陆东南缘海西地区地壳运动基本趋势以及福建区域块体内部相对变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驱主要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区域块体刚性运动特征明显,相对运动差异较小。区内分布的一组NE和NW向断裂共同控制了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形地貌演变与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TRF2000速度场的基础上,建立欧亚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运动模型,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局部形变场,分析此形变场发现东北块体和华北块体东部地壳存在一致的向西或北西西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东北为2.9 mm/a,华北东部为1.4 mm/a,推测这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仅限于东北和华北块体,影响较大的是120°E以东和40°N以北地区。并分析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影响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吕志鹏 《测绘通报》2015,(12):15-19
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建立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具有更优的现势性。本文对其计算的3种几何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利用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数据对上述3种几何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几何模型得到的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具有统计一致性。但是,由它们得到的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最大差异约1 mm/a,整体旋转量最大差异约0.2 mm/a,这对于高精度的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应用影响显著。朱文耀等采用的几何模型更加合理,拟合精度更高,因而建议利用该模型进行板块运动欧拉矢量的拟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在ITRF框架下利用中国国家GPS A级间的两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部分的局部水平形变。为了更好地和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地壳运动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模型的形变分析方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Y. Fu  W. Zhu  X. Wang  W. Duan  X. Wu  W. Jiao 《Journal of Geodesy》2002,76(4):216-225
 A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TRF97 velocity fields and geological model NUVEL1. Sub-plate model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velocity fields derived from 45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ites under the ITRF97 reference frame in China. Comparisons between space geodesy and geological models are given. It is found that the Euler vector of the AFRC–EURA pair has an obv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space geodetic and geological models. The motion patterns of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 predicted by GP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geological data on the whole. Received: 9 November 2000 / Accepted: 17 September 2001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精度高、应用较多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5做了简单概述,指出了ITRF2000与ITRF2005之间在解的生成、基准的定义和实现等方面的不同。此外,ITRF2005除了包含作为参考框架体现的站点坐标和速率之外,还包含一起参与联合处理的地球定向参数:极移、极移速率、日长、UT1的时间序列[1]。重点阐明ITRF2005的实现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对于ITRF2000所作改进的理由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CGCS2000板块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001—2010年跨度长达10年的观测数据,采用基准优选、变异点数据分段处理等策略,计算获得ITRF2005框架下高精度速度场。同时针对国际上现有的NNR NUVEL1A、APKIM2005、PB2002等板块模型在中国区域适应性差,基于中国地质构造特性及实际速度场解算结果,构建了中国20个二级板块模型CPM-CGCS2000。采用本文提出的用板块模型参数将站点归算至CGCS2000的方法对板块模型进行外部检核,并用此方法验证所建的二级块体模型,精度可达2~3 cm。与国际上现有比较成熟的速度场模型———ITRF2005、APKIM2005、PB2002、NUVEL1A及国内文献[1—2]的板块模型进行的比较表明,CPM-CGCS2000板块模型实际精度优于目前现有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分析大西洋扩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代空间测量技术SLR、VLBI和GPS实测资料,解算出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速率,其中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35mm/a,赤道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度分别为20-25mm/a,南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率为22-28mm/a,证实全球板块运动的存在及大西洋扩张学说,并基于全球几百万年地质模型NNR-NUVEL1A,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24.3mm/a,基于最新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20.8mm/a,总体上大西洋实测东西扩张速度与根据地学资料推出的地球板块运动模型和最新ITRF2000VEL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假定冰期后地壳回弹模型沿垂直方向的运动定义为相对于地球质心的运动,则利用空间测量技术建立的ITRF2005速度场与冰后地壳回弹的地球物理模型ICE-4G速度场之间存在系统差.则本文对它们之间的系统差进行了求解,从而得出如果以地球物理模型ICE-4G为地壳垂直运动基准,则ITRF2005框架就相对于地心存在沿北纬13°,东经241°方向,每年约0.12mm的平移运动。  相似文献   

16.
ITRF2000和新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符养  韩英 《测绘学院学报》2002,19(2):85-87,91
地学工作者一直关注的ITRF2000地球参考框架初步结果已于2001年3月19日公布,ITRF2000综合了VLBI、SLR,LLR,GPS和DORIS技术,产生736个点位坐标和54个核心站,文中介绍了ITRF2000,并利用ITRF2000综合解的结果计算全球板块的欧拉矢量,建立了基于空间实测数据基础 的最新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oppler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Radiopositioning Integrated by Satellite (DORIS) technique to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2005) by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he submitted solutions as well as that of the frame parameters, especially the origin and the scale. Unlike the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ITRF, ITRF2005 is constructed with input data in the form of time-series of station positions (weekly for satellite techniques and daily for VLBI) and daily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s), including full variance–covariance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DORIS station positions’ time-series indicates an internal precision reaching 15 mm or better, at a weekly sampling. A cumulative solution using 12 years of weekly time-series was obtained and compared to a similar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GPS solution (at 37 co-located sites) yielding a weighted root mean scatter (WRMS) of the order of 8 mm in position (at the epoch of minimum variance) and about 2.5 mm/year in velocity. The quality of this cumulative solution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wo individual DORIS solutions is better than any individual solution. A quality assessment of polar motion embedded in the contributed DORIS solutions is perform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space-geodetic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GPS. The inferred WRMS of polar mo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one DORIS solution to another and is between 0.5 and 2 mas, depending on the strategy used and in particular estimating or not polar motion rate by the analysis centers. This particular aspect certainly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 by the DORIS Analysis Centers.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地震、地质灾害等现象的频繁发生,表明对于地壳运动尤其是垂直方向的研究是迫切而必需的,而研究垂直地壳运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参考基准的确立。针对目前国内外对于全球垂直地壳运动参考基准不统一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全球统一的垂直地壳运动参考基准的必要性,提出将ITRF2008框架下获取的SLR的垂向速度场作为全球垂直地壳运动参考基准的方案,论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并利用GPS和VLBI的观测数据,求取了其速度场与SLR垂直基准之间的系统差,分析了产生不同大小且方向各异系统差的原因,实现了各速度场与全球垂直地壳运动参考基准的统一。由于该基准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具有可发展、可提高以及直接相对于地球质心等特性,因此,我们推荐将ITRF2008框架下SLR技术获取的垂向速度场定义为全球垂直地壳运动的参考基准。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复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旋转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GAMIT和GPSADJ软件对华北地区 GPS监测网和首都图 GPS监测网在 1992、1995、1996年观测的3期GPS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估算了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此反演块体旋转运动参数,讨论了华北地块旋转运动情况,并与地质、古地磁结果作了比较,最后初步分析华北地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