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国军 《中国地名》2014,(12):78-78
上峰岭之战,是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在台州之战中,参将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上峰岭(今浙江临海西北)伏击倭寇的作战。是年五月,倭寇2000余人自健跳、圻头登陆,掳掠大田(今浙江临海东北),欲攻台州(今浙江临海)。时台州守军仅1500人。戚继光率军迅速进至大田与倭寇对峙。倭寇见无隙可乘,冒雨西窜,欲掠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赶至倭寇必经之上峰山设伏以待。初五日晨,倭寇2000余人成一字长蛇阵通过上峰山南侧狭谷。  相似文献   

2.
抗倭胜地──象山钱仓郑海涛钱仓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北沿海涂茨镇境内,因宋时曾设钱粮仓库而得名。其地北扼象山港口,南控象山县城,为明朝重要的抗倭基地之一。明初,倭寇(日本海盗)猖獗,频频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为防御倭寇侵扰,朱元璋遣信国公汤和布...  相似文献   

3.
在江苏淮安的竹巷街,有一座耸立于淮安河上、桥楼两兼的建筑物,名为状元楼。楼分上下两层,飞檐斗拱。风雅别致。古色古香,十分壮观。 埋倭山,在淮安市东北30余公里处。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大土丘。状元楼和埋倭山的定名,都是为纪念我国明代辛丑年间的状元——沈坤。 据《淮安府志》记载。沈坤,字伯  相似文献   

4.
一、日本地名学的兴起 在日本,最早记载地名的是《魂志倭人传》中有关邪马台国的地名记事(297年)。在《魏志倭人传》中,除了有关“邪马台(塞)”(也有“邪马壹(一)”说)的地名以外,还有关于“末卢”、“伊都”等地名和“卑弥呼”等人名的一字一音的记录。从国内史料中发现,六世纪前后的各种金石文上的地名都是用万叶假名书写的。  相似文献   

5.
慈溪大白蚕豆文/宣逸旦浙江省名特优农副产品中,很少有象慈溪“大白蚕豆”这样名扬四海,香飘万里。慈溪大白蚕豆的种植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它出身既已奇特,其生活自有独特之处。宁波一带的人习惯于称蚕豆为“倭豆”或“英雄豆”。对此,外地朋友有的不解其意,就连土生...  相似文献   

6.
早知道深圳的别名叫鹏城,但不知其来历,这次到深圳来,问其根理才得知在明初洪武年间为了抗御倭寇与海盗,在深圳市龙湾区大鹏镇绕鹏城村建了一座“大鹏守御千户所围城”,深圳又名鹏城即源于此,这使我才解开这个谜。这座鹏城在明清两代抗击倭寇与殖民主义入侵的斗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当年大鹏城威镇四方,今天这座鹏城又是如何呢 ?它强烈地吸引我去探访个究竟。   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冬日,踏上去大鹏镇路途。由市区驶出半个小时,就沿着美丽富饶的大鹏湾行进了,今天海上风平浪静,在浩渺无垠的大海边行驶,令人心旷神怡。   只一…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6,(11):4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防灾方面采取的对策最突出的有三项: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降,治理河患就是一项国家急务。东汉明帝曾命王景主持治河;北宋政府也曾动用巨大财力治理河患,并提倡植树护堤;元朝工部尚书贾鲁治河,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河患,黄河河道因此基本稳定了200多年;清康熙帝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政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相似文献   

8.
疏浚整治河道对珠江三角洲东平水道上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晓辉  何建华  车进胜  周作付 《热带地理》2002,22(3):266-269,274
依据详细的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疏浚整治河道对东平水道上段所造成的影响,认为这些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河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疏浚整治河道是防治该地区洪患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7,(7):45-45
解除长江洪患,是中下游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2009年,三峡工程将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黄渭洛区流区河道变迁频繁,崩蚀塌陷不断,沿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河患争田夺地。时至今日,三河河患频仍,利用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兴利除弊,进行综合开发,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山洪泥石流灾害一直都是山区人民的心头之患,严重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防,是21世纪我国山丘区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评价了目前国内外最具典型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空间预报技术、时间预报技术以及预警系统开发等预报预警技术,并指出了未来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河患的频繁,致使这一地区古代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道路的变迁即是其中一例。黄河郑州—开封河段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对于我们研究水患与古代交通道路的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由于水患的加剧,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聚落和交通道路的格局与黄河水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今天这一区域内城市、聚落和交通道路是受明清黄河水患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相似文献   

14.
古代刘家港崛起与衰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承坤 《地理研究》1996,15(2):61-66
明代早期建都南京,当时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一度阻断了丝绸之路,北方大运河严重淤积,明王朝只能采用海运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海内外贸易。长江河口成为南京的通海捷径,刘家港位于娄江(刘洒)与长江河口交汇处,太湖平原的东北部。娄江在宋代以前严重淤积,经元代至明初的治理,特别是明初"掣淞入刘"的整治工程后,娄江河道水深河阔,全江畅通,成为长江河口地区兴建大型海港的最佳的港址。娄江又能同富饶的太湖平原相沟通,使其成为刘家港的经济腹地。以上原因使刘家港在明初崛起,成为"海运千艘所聚"的大海港与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始发港。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开展大运河的治理,减少对海运的依赖,郑和下西洋终止与倭寇骚扰,均促使海运衰退。长江河口南岸严重崩塌,使刘家港崩塌入海。娄江严重淤积。以上原因导致刘家港衰落。  相似文献   

15.
以达曲为例,利用朱倭站1961~1996年的水文资料及东谷站的降水量资料,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径流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变率为0.24℃/10 a,36年共上升了0.864℃,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78 mm/10 a;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冬及非汛期降水逐年增加,其中年平均降水气候倾向率达+5.2 mm/10 a;调水区达曲的年平均径流及春、秋、汛期、非汛期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和非汛期尤为明显。虽然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但这不是影响径流的直接因素,其增量还不足以抵消降水对径流的增加,降水是影响调水区径流量多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简介:哈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三种方言(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无文字。其地名系按译音记为汉字。哈尼族全居云南,1982年统计人口为105.8万多人,主要聚居于哀牢山、无量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的新平县。思茅地区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县。镇沅县,西双版纳州的格朗和南糯山等等。哈尼族历史文献记为“和夷”、“和蛮”、“和泥”、“和尼”、“倭尼”、“窝尼”、“豪尼”、“果葱”、“孔答”。“罗缅”、“碧约”等,彝语“山谓之和”,“山坡陀(半山区)为和”,哈尼…  相似文献   

17.
寿星村探秘     
成都市所辖的彭州市,有一个楠阳镇红庙子村,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但现在却有名了。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这个仅有2000多人口、面积不过1.9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竟有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名。126岁动手术在红庙子村,年龄最高老者是赵伯川,去年126岁。说起他的长寿,村里人都会津津乐道地讲起一件事。去年9月,赵伯川患了小肠疝气,疼痛难忍,便来到成都市第二医院,要求做手术。给126岁的老人手术?这给医院出了难题,因为医院还从来没为这么大岁数的人开过刀。大夫为难了,怕他顶不住,“交待”在病床上。…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东北边患迭起。日本吞并朝鲜之后,又蓄谋以此为跳板侵占我国东北。“自临(江)至长(白),江道五百余里,究仍鞭长莫及。往往韩民越垦,滋生边衅。近复密迩,强邻越衅堪虞”。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三省改设行省,并拟增设府厅州县,以固边陲”。②这就需要弄清拟设政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新设奉天、吉林两省的边界情况。因为,奉吉两省此前系盛京、吉林两将军辖区,边界线不甚清晰。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十月初一(1907年11月6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派李廷玉调查临江一带情况。十二月二十五日(1908年1…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10,(2):63-63
捏起拳头模仿着心脏的跳动、扮演着地球患了“心脏病”的痛苦模样,美国冰雪研究专家玛丽·阿尔伯特说,通过对南极冰芯的采集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气温和二氧化碳含量都在升高。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大水患成因与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患灾害连年不断,所以,治理好黄河水患,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文章对黄河洪水、断流、水污染三大水患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