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地下水长观资料求解含水层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军  李娟 《地下水》2007,29(6):78-81
以银川平原灌区内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和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灌区内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定量地确定了含水层参数:给水度度μ、潜水临界埋深△0、潜水蒸发系数C,采用此方法还可以推求降雨入渗补给系数a和灌溉回归系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张华  胡文龙  陈善雄 《岩土力学》2014,35(Z2):129-134
探索了一种由土壤基本物性指标、气象数据预测非饱和土表层蒸发过程的方法。通过土壤基本物理性质(颗粒分布、土粒相对密度、干密度)预测出土-水特征曲线(SWCC),进而得到土壤气相对湿度与含水率的关系,采用Penman-Wilson模型预测出了非饱和土表面的蒸发曲线。通过该方法,只需实地采取土样,获取其基本物理性质,由任意时刻土壤的含水率及气象数据就能预测出该时刻土表的蒸发速率。采用自制的自动蒸发测量系统进行浅层土蒸发试验,得到了蒸发曲线,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预测蒸发过程与实测结果一样皆由临界含水率和风干含水率将其分为3个阶段:稳定阶段、减速阶段和残余阶段,且蒸发量吻合,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工程界估计土表蒸发量,确定水流量边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体水分蒸发是土体-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过程之一,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许多工程和环境问题的直接诱因,但长期被本学科所忽视。基于国内外近些年来其他学科领域围绕土体水分蒸发问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土体蒸发量确定方法、试验方法、蒸发过程、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等几个重要方面总结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准确确定土体的实际蒸发量是土体水分蒸发研究的核心课题,目前主要有理论计算法和直接测量法两种途径;(2)开展蒸发试验是掌握土体水分蒸发过程和研究土体水分蒸发机制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有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两种。相比而言,基于环境箱的室内蒸发试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土体水分的蒸发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常速率、减速率和残余阶段;(4)影响土体水分蒸发的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内部土性和外部环境因素两类,前者主要影响土体水分的传输能力,后者主要影响蒸发能量的供应强度;(5)当前关于土体水分蒸发量的计算和预测模型较多,但往往存在误差大、适应范围窄或参数难于获取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本学科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今后该课题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包括减速率阶段的蒸发机制、土性参数与蒸发速率之间的量化关系、黏性土尤其是膨胀土中水分的蒸发和迁移机制、高精度原位土体水分蒸发试验设备的研发和构建通用型的土体水分蒸发理论模型等。  相似文献   

4.
巴彦高勒蒸发实验站水面蒸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云平  王玲 《水文》1998,(4):35-37,34
根据巴彦高勒蒸发实验站1984 ̄1993年观测的蒸发资料,对其蒸发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型号蒸发器的蒸发变化规律和各型蒸发器的折算系数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水面蒸发模型。此项研究为正确计算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的水面蒸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表蒸发条件下的膨胀土初始开裂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少河  金剑亮  姚海林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06,27(12):2229-2233
针对地表蒸发条件下的膨胀土开裂问题,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膨胀土初始开裂的基质吸力临界判据,经比较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采用线弹性力学方法,研究了地表蒸发条件下的膨胀土初始开裂深度,对其与土体抗拉强度、泊松比及密度等特性参数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态成  彭期伟 《水文》1995,(4):28-34
阳朔站20m ̄2蒸发池蒸发试验成果分析及广西地区蒸发折算系数研究张态成,彭期伟,范慧娟(广西阳朔水文站)(广西水文总站)蒸发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和水资源估算、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资料。为了研究广西地区水面蒸发的特性以及蒸...  相似文献   

7.
新疆内陆干旱区蒸发的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新疆内陆干旱区蒸发的测定和实验研究以及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潜水蒸发的计算方法,并对新疆自然地理条件下的蒸发特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潜水蒸发系数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柱 《地下水》2008,30(6):27-30
利用河北省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安徽省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实测的潜水蒸发资料,对潜水蒸发及潜水蒸发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同岩性、不同潜水埋深在有无作物生长条件下的潜水蒸发系数。为华北地区水资源平衡计算潜水蒸发系数的选定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葛洲坝蓄水以后库区蒸发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祎  牛兰花  樊云 《水文》2000,20(3):33-35
用宜昌蒸发站采用的20m^2蒸发池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量,用实测的不同流量级库区水面面积建立关系曲线,推算出库区历年月、年平均水面面积泽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历年平均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对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各年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计处。分析了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其成果可供葛洲坝库区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降雨和蒸发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魏宁  茜平一  傅旭东 《岩土力学》2006,27(5):778-781
降雨入渗降低边坡的稳定性,蒸发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降雨和蒸发对边坡稳定性的定量研究是很有意义的。采用蒸发和降雨模型对边坡进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分析,用总凝聚力表示的Bishop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采用数值方法对算例土质边坡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边坡安全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土体中孔隙水压力与天气条件、边坡安全系数与天气条件之间存在滞后关系;降雨和蒸发对边坡的表层滑动稳定性影响非常大,对深层滑动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降雨过程中边坡的临界滑动面由较深位置向较浅位置转变,蒸发过程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东台吉乃尔湖晶间卤水综合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东台吉乃尔湖晶间卤水蒸发试验,研究了卤水蒸发过程盐析路线及各种盐类析出规律,确定了钠、钾、硼、锂、镁、硫酸根的富集行为,提出了该晶间卤水钾、硼、锂、硫酸根综合利用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盐碱化土壤地表蒸发速率研究的不足,以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蒸发试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溶质势对地表蒸发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盐分没有沉淀结晶时,溶质势是盐分引起地表蒸发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质势越低,蒸发速率下降比例越大,该下降比例与溶质势有近似线性关系,但同时还受到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基质势等因素的影响;当表层土壤存在水盐补给时,地表蒸发速率总是变化趋向于水分补给速率,但含盐土壤蒸发速率变化较慢,而且若补给水分中含盐,那么其稳定蒸发速率会低于水分补给速率。  相似文献   

13.
闫自仁 《地下水》2012,34(5):40-41
利用地下水均衡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建立了月平均饱和差与水面蒸发的关系,潜水蒸发的年内分配规律及垂向分布规律;用相同时段内的潜水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做相关分析,提出不用时间的相关性;用φ20cm实测年蒸发量值和彭曼公式计算结果对比,确定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新疆喀什地区两个主要水文站1954-2018年蒸发皿蒸发数据,对喀什地区蒸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年蒸发变化较为平稳,夏季蒸发下降明显,递减变化率为24. 5 mm/10a,秋季蒸发增加趋势较强,递增率为13. 5 mm/10a,其他季节蒸发变化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5.
胡斌  江祖成 《岩矿测试》1993,12(3):183-188
提出了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氟化剂,氟化辅助ETV-ICP-AES测定难熔元素Nb、Ta、Zr和U的新方法。对待测元素的氟化蒸发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应的氟化蒸发机理。该法测定Nb、Ta、Zr和U的线性范围达4个数量级,检出限分别为50、90、16和120pg。  相似文献   

16.
区域蒸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兴国 《水科学进展》1996,7(2):180-185
概述了区域蒸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目前估计区域蒸发的4个方面,即①单点蒸发测定的精确化;②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参数;③CBL模型模拟地-气水汽交换通量;④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型与区域大气模型结合,模拟区域水分和热量平衡.这些方法从影响区域蒸发的不同方面探讨估算方法,但由于区域尺度下垫面特征的空间变异性,蒸发过程的不确定性,区域蒸发过程仍有待深入认识.本文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蒸发是地表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联结的纽带, 研究长江流域蒸发的变化趋势对于区域水文循环变化、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利用PenPan模型分析了1960—2019年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并基于最新发展的广义蒸发互补关系探究了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①长江流域的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散发在1990年前后均存在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风速和辐射下降是1990年以前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主导因子, 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下降是1990年后蒸发皿蒸发上升的主导因子。②长江流域两大主要气候区(高原气候和亚热带气候区)蒸发皿蒸发在1990年前后也存在趋势反转现象, 但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差异明显。1960—1989年, 高原气候区气温和辐射是蒸发皿蒸发变化的主导因子; 亚热带气候区风速和辐射是蒸发皿蒸发下降趋势的主导因子。③ 1990—2019年, 高原气候区气温升高、风速增加和相对湿度减少是蒸发皿蒸发上升趋势的主导因素; 亚热带气候区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是蒸发皿蒸发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循环变化和水资源配置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地层,已有不少学者对其成因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本文通过对该区蒸发岩微相分布规律、剖面结构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分析,提出该区蒸发岩形成于成盐盆地与外海周期性隔绝的“干化蒸发”条件下的新认识。首次提出用“回灌重溶”机制来解释厚层石盐岩中的泥质薄夹层的成因、各种石盐岩颜色的成因及蒸发岩剖面中缺乏干化蒸发晚期阶段的钾镁盐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 “溶积层”的概念。微相分析表明,在形成蒸发岩的盐坳盆地东部的水下古地形隆起上,发育有堤坝状的礁或生物丘等生物建隆,其在地形上的隆起构成了盐坳盆地与外海的障壁,在海平面下降期间可使盐坳与外海完全隔绝而进入干化蒸发阶段,从而形成了石盐沉积;由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突发性海水回灌事件又使先成的石盐层部分溶解(回灌重溶),并由于不溶残余物的富集成层(溶积层)而阻止了下伏石盐层的进一步溶解。这是该区蒸发岩地层中缺少典型干化证据的主要原因。本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间互分布的地层层序结构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旋回,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侵期和高水位期,蒸发岩则主要形成于低水位期。  相似文献   

19.
冷却池附加蒸发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世民 《水科学进展》1999,10(4):435-438
应用基于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建立的水面蒸发系数-散热系数全国通用公式B,推导了冷却池受纳热负荷的附加蒸发计算公式.建议的附加蒸发系数值略小于原规范采用值.  相似文献   

20.
大气影响下平顶山膨胀土地表蒸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膨胀土的蒸发特征,对平顶山市区膨胀土进行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土体的室内和室外蒸发试验研究,测试了蒸发过程中土体含水量在不同深度的变化。对室内、外试验结果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室内和室外土样的蒸发强度差别较大,但是蒸发系数相差不大,蒸发系数与土体含水量、含水量梯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地表土体接近饱和时,蒸发系数在1上下波动。随着蒸发的持续,蒸发系数随地表含水量降低而下降,含水量梯度随地表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当地表含水量达到残余含水量时,含水量梯度达到极大值,持续蒸发含水量梯度将继续减小。土体蒸发系数与蒸发历时进行拟合,呈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