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少密度或孔隙度测定数据的块体堆积速率的计算T.J.S.Sykes等块体堆积速率(MAR)计算已被应用于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岩心,以研究大洋盆地的沉积物演化,或把MAR数据分离成岩石学成分以决定方解石补偿深度(CCD)的历...  相似文献   

2.
Goldb.  D Saito  S 《海洋地质》2000,(4):51-54
用井底测井技术来确定海洋沉积中气体水合物和地震信号与气体水合物下面游离气的联系已衩证明为非常有效。最近在布来克脊的钻探中,大洋钻探计划(ODP)记录到的现场测得速度和电阻率测井提示在温压稳定带内水合物含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对应的剪切刚度(Vp/Vs比率减小)变小,含水合物层声波幅度减小是由于沉积物中的颗粒被水合物胶结,这解释了布来克脊地区采集的地震剖面普遍存在的振幅空白带现象。 将来的钻探活动中,采用安置在钻头正上方的随钻测井(LWD)传感器将改进孔隙度、气体水合物的横向变化和储层潜力现象精度估计。  相似文献   

3.
西南极海沉积硒的地球化学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4年11月—1985年4月首次南大洋考察所取得的样品和资料,通过萃取液萃取并利用荧光素法测定不同形态硒,对硒在南大洋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大洋表层沉积物的总硒含量为278-1168×(10-9),其与粘土粒级有较密切的关系。硒含量的地理分布表现为海湾>半深海>外陆架;沉积物中硒含量不同,但其地球化学形态分配比基本相同,分别为可交换态占15%,有机结合态占36%,无机盐态占4%,晶质氧化物态占9%,矿物晶格态占37%;沉积物剖面中间隙水硒的含量变化与铁一致,在铁氧化物还原带达到峰值;可交换态硒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晶质氧化物态的含量则随深度而降低;有机质的早期成岩分解是沉积硒参与再循环的主要来源;计算得出沉积柱表面逸入上覆海水的硒通量为3.5ng/(cm2·a),沉积通量为13.4ng/(cm2·a)。  相似文献   

4.
前言     
我国的海洋地质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缺少深海钻探的岩芯和测井资料,对许多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推测的水平上。与国际水平相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1968年~1983年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通过“格罗玛·挑战者”号的钻探调查,证实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学理论,创立了古海洋学,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固体地质学的发展。1985年新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付诸实施,ODP的钻探船“决心”号已完成了60多个航次的钻探作业,航迹遍及世界各大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  相似文献   

5.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有深海粘土、硅质粘土、钙质粘土、硅钙质粘土、钙质软泥、粘土质钙质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混合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混合软泥、钙质硅质-粘土混合软泥。这10种沉积物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分布的实际情况,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东部CC48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样品于1988年采自太平洋东部CC48孔。通过对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各种类型深海沉积物的稀土含量有所差别,以稀土元素总量而论,深海粘土>硅质软泥>硅钙质软泥>钙质软泥;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硅质生物成因的非晶质SiO2及碎屑矿物对稀土元素起富集作用,而生物CaCO3则起分散作用。(2)稀土元素含量随深度发生变化。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应用元素地层学方法将岩芯分成5个层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深海钻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洋钻探(ODP)及其前身深海钻探(DSDP).是地球科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深海钻探15年(1968年—1983年),共完成96个航次,钻井取心累计98km,其研究成果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洋钻探10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石鱼牙齿的Sr同位素对深海粘土高精度测年B.L.Ingram为开展Sr同位素高精度地层学在深海粘土中的应用.本项研究中所用的远洋粘土样品于1992年取自ODP145航次(北太平洋断面)在ODP885和886钻孔中,远洋粘土沉积物每1.5m取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海盆40多个表层沉积物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沉积物中各组分含量、物质来源和成因等特征,把本区表层沉积物分为六种类型。它们分布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水深范围内。钙质沉积物分布在碳酸钙补偿深度(CCD)界面以浅区。硅质粘土、深海粘土等沉积物出现在CCD以下水深区,这些沉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和横向分区性。沉积物类型的变化主要受水深与物质来源的控制,南极底层流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沉积物中锰结核的丰度、品位、类型等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日本海富山深海水道堤坝大型泥波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深海调查和研究,特别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项目(ODP)的实施,在现代深海海底发现了大型波状沉积体,多数为泥质、含粉砂质泥,少数为砂质,这些波状沉积体被统称为沉积物波.沉积物波可以发育在陆坡到深海平原的任何位置,面积从几平方千米至数十万平方千米,波长为1~15km,波高为5~100m.地震剖面中沉积物波横向上具有波状叠覆特征,纵向上常常呈现波状上攀现象.  相似文献   

12.
深海矿物沉积物,如铁锰结核和结壳,热液沉积物等,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尤其是出现于C—C区的铁锰结核)人们对其进行了最广泛的研究。C—C区中的成岩铁锰结核与水成结核相比富集10A°-水锰矿、Cu和Ni。然而,C—C区沉积物的孔隙水中富含溶解氧(有数十个μM),其氧化还原条件不适合于过渡金属的再活化作用。KlinRhammer等(1982)断定中赤道太平洋的成岩铁锰结核中的Mn不是通过孔隙水向上扩散来供给的。Graybeal和Heath(1984)根据沉积物的淋滤顺序,也报道了在目前的充氧深海…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颜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色是沉积物最直观的特征,有些海洋沉积物即以颜色来命名,如红粘土、兰泥、绿砂、黄褐细砂等.沉积物(或沉积岩)的颜色是它的成分、结构和形成环境的反映,因而早已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注意.颜色也作为深海沉积物分层和对比的标志,因此研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用孟塞尔色标(Munsell Scale)来描述海洋沉积物的颜色,国外自二次大战后已普及于海洋地质工作中,深海钻探的岩芯编录必须用此色标来描述.新野和埃默里曾用该色标对东海沉积物进行了观色,并编制出颜色分布图.本文在孟塞尔色标观色的基础上,试图对颜色的分布规律和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洋钻探与深部生物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海洋沉积物中细菌活动性的证据到90年代大洋钻探计划(ODP)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深部生物的存在证据,并成为即将启动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一个优先研究领域,深部生物圈成为科学大洋钻探近年来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同时它也将有效地促进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16.
尽管大陆架提供了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直接地质记录 ,但它们在陆—海对比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在深海沉积物对比研究中 ,陆架沉积物调查和它们提供的第四纪海平面变化证据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第396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396)是由UNESCO/IUGS投资、始于1996年的5年计划 ,其特殊目的是填补我们知识中的这块空白。IGCP396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解释大陆架第四纪层序 ,以确保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全球对比 ,同时寻求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钻探方法 ;(2)陆架过程 ;(3)海平面和气候变…  相似文献   

17.
李粹中 《海洋学报》1990,12(3):340-346
根据4个箱式样的14C年龄-深度剖面,南海深海沉积物的14C地层分布具有两种模式,一种自沉积物顶面开始往下年龄逐渐递增,另一种在沉积物上部年龄几乎不变,由此向下年龄随深度递增.作者认为,前者由于含放射性物质的连续形成作用所致,后者由于含放射性物质的连续沉积作用和海底混合作用所致.所得14C年龄值未经混合作用等因素校正,故由此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值仅代表真实沉积速率的上限,在本文中称为视沉积速率. 为了能较客观地讨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近代沉积速率,在使用14C地层学资料时主要结合了氧同位素和碳酸盐旋回的定年资料.初步认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全新世沉积速率至少在千年厘米数量级内变动是无疑的.因受沉和环境的控制,沉积速率具有边缘海盆堆积速度高、横向变化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深海沉积物岩心中保存的风成尘埃提供了以往大气循环和大陆古气候的有价值指标.早期深海表层沉积物研究利用粘土和石英成分及岩石学特征的变化来推断物质来源和搬运机制.Biscaye(1965)和Zimmerman(1975)研究了大西洋粘土矿物.结果表明流水动力是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最重要的搬运机制。相反,  相似文献   

19.
北太平洋中部沉积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深海的沉积作用,将大量调查和分析资料作了详细研究,认为该区的沉积物可分为钙质软泥、硅钙软泥和红粘土。沉积物类型的分布受水深等因素的控制,调查区东部以钙质软泥为主,西部以红粘土为主;钙质软泥多在5200m以浅,硅钙软泥一般在5200~5300m,5300m以深以红粘土为主。5300m左右是该区的碳酸钙补偿深度。本文还较深入地分析了该区的正常沉积和再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4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及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30余年来一直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前沿,导致了学科的一场革命。我国经国务院领导批准于1998年春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年付50万美金,成为第一个“参与成员”(Associated Member)。4年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1)成功地在南海实施了ODP184航次。这次在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下的航次在南海二、三千米深水区的6个站位取岩心5000多米,实现了中国海大洋钻探零的突破,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在航次结束后的研究中,我国取得的成果也遥遥领先,不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取得了西太平洋区迄今为止最佳的深海沉积记录,而且在气候演变周期性、亚洲季风变迁和南海盆地演化等方面也获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学术上的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逐步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2)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加入ODP4年来,我国深海基础研究迅速发展,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后,又于2000年底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并实现了“深海“973”项目和“大洋专项”的相互结合,已有教育部、中科院、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等10多个实验室或研究所在不同程度上加入深海基础研究,其中包括至少6所重点大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深海研究为重要目标的重点实验室,初步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3)啊我国在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尽管我国支付的成员费只占ODP整个预算的百分之一强,但是,4年来所起的作用已远不以此为限,特别在筹备新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中,我国代表在有关专业组中的席位已应邀由2个增至4个,仅2001年春以来一年内就有3次大洋钻探的国附我国举行。4年来,在ODP和筹备中的IODP方面,至少有6批共数十人次访华,是20世纪90年代新加入ODP成员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大洋钻探是一项长周期、高层次的国际科研计划,4年来我国以南海航次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刚开始产出,预计近两年内将达到高潮,而随此建立起来的队伍和基地也可望在未来几年在更大领域范围内进入国际前沿,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