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凯  张凤君 《世界地质》1999,18(3):96-99
运用273A电化学系统确定了偏最小二乘计极 法同时测定La、Ce、Pr、Nd、Sm、Eu分量的最佳体系为:0.08mL的XO、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6mL。6种轻稀土在1.0*10^-7-8.0*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每种稀土元素的检出限为1.4*10^-8mol/L。6种轻稀土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7%-12.8%。  相似文献   

2.
黑铜矿氧同位素分馏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涛 《地球化学》1996,25(3):221-227
黑铜矿为铜的氧化矿物,对其结构、力场、光谱前人做过较详细的工作。本文在黑铜矿内部力场计算的同位素位移基础上,通过光谱简约配分函数比的计算,得到黑铜矿-水氧同位素分馏方程:10^3lhα=2.51X^2-14.87X+6.31(X=10^3/T)同时,利用Zheng的加和增量模式法对黑铜矿的氧同位素分馏进行了计算,得到如下黑铜矿-水体系的分馏方程:10^3lnα=2.89X^2-13.10X+3.9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核部九资河花岗岩体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大别山核部九资河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侵位特征、成因和构造意义九资河花岗岩的ANK=1.15~1.45(平均1.28),ACNK=0.91~1.10(平均1.00),δEu=0.36~1.16,∑Nd(t)=59.1。九资河花岩体为-沿NE向剪切带就位的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体,与世界典型的原地-半原地深熔花岗岩体相比,九资河花岗岩体具有这些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4.
罗宗铭  彭少锋 《岩矿测试》1996,15(3):213-216
在pH5.6-6.4的缓冲介质中,Sc-埃铬菁R(ECR)-氯化十六烷基吡啶-乳化剂OP形成蓝色配合物,基组成比nsc:nECR:nCPC=1:2:2。配合物的最大吸收长在61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1×10^5L.mol^-1.cm^-1。  相似文献   

5.
浙江泰顺洋滨黄玉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浙江泰顺洋滨斑岩锡矿成矿母岩为黄玉斑岩类岩脉,长约2km,宽2-20m,岩性可分黄玉钾长花岗斑岩、黄玉二长花岗斑岩和黄英斑岩三种。黄玉含量占10%-20%,具火成斑状结构。岩石为强过铝质(A/NKC=1.574-12.94),高F/Cl值(146-303),高Rb/Sr值(5-122),高的不相容元素丰度(Sn=313×10-6-1042×10-6)而相容元素丰度较低(Sr=10×10-6-28×10-6),稀土配分呈海鸥型,成因上应是S型含锡斑岩。  相似文献   

6.
樊学忠  朱春华 《岩矿测试》1997,16(3):217-220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于pH4.8 ̄7.4的缓冲溶液中,2-〔2-(6-甲基苯并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6-Me-BTAEB)与Co(Ⅱ)发生显色反应,形成稳定的蓝紫色络合物,其组成为nCo(Ⅱ):n6-Me-BTAEB=1:2,最大吸收波长为650nm,ε为1.38×10^5L·mol^-1·cm^-1,Co(Ⅱ)质量浓度在0 ̄0.32mg/L时服从比尔定律。方法可直接用于维生素B1  相似文献   

7.
粤西云开前寒武纪基底的麻粒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和紫苏闪长岩的放射性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K/Rb比值分别为117~202,94~129,78~89,Th/U比值分别为15~30,11~20,25~78,U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10-6~0.99×10-6,1.25×10-6~1.69×10-6,1.65×10-6~5.37×10-6.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在低XH2O、高CO2流体参与下麻粒岩的熔融、紫苏花岗质岩浆形成、难熔铁镁相和副矿物相富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毒重石-钡解石-钡白云石型钡矿的勘查和评价中能有效地圈定矿体,划分富,中,贫矿石和非矿石的回归预测方程为BaO=0.5614-3.127×10^-5It,划分矿与非矿的荧光强度值界限为It=24350,贫矿与中等矿的边界限为It=29.467,中等矿与富矿的边界为It=33000,岩石中测量的X射线荧光强度值曲线变化幅度小,形态平缓稳定,可以用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制地质-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试剂2,4-二溴-6-羧基苯重氮氨基偶氮苯与Tl(Ⅲ)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于pH10.5的NH_3·H_2O-NH_4Cl缓冲介质中,Tl(Ⅲ’)与该试剂生成红色配合物,其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83×10 ̄5L·mol ̄-1·cm ̄-1。Tl(Ⅲ’)量在0~0.64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废水中痕量Tl的测定,结果与其它方法结果相符。测定工业废水及粉煤灰中痕量Tl的RSD(n=6)在1.6%~3.2%范围。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东部主要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东部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ΣREE为10.180×10-6~95.060×10-6,且随着成矿深度加深、温度升高,ΣREE呈升高趋势;轻稀土明显富集,分布曲线随成矿温度升高有趋简单之势;团结沟、平顶山金矿具铕负异常,老柞山、富强金矿具铕正异常  相似文献   

11.
河南桐柏围山城金银成矿系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河南桐柏围山城的金银矿床形成于印支—燕山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背景。对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 ,各矿床围岩均发生大规模的成矿元素活化迁移 ,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资料均指示矿化主要源自早期的矿源层 ;Pb同位素资料指示俯冲下插的南秦岭构造岩片部分融熔形成的花岗岩浆和深源流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H、O同位素资料指示成矿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部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混合演化而成。工业矿体的形成与后期的构造及热流体的叠加改造有关。矿化带内金银矿床具有共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沉积初始富集、构造及岩浆热液改造的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2.
高银虎  尹刚  龚泽强  郭明春 《现代地质》2021,35(6):1523-1535
甘肃两当湘潭子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金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与区内发育的中酸性岩脉空间关系密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Au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矿体中黄铁矿Co/Ni特征显示黄铁矿的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与地层围岩有明显差异。对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硫同位素测试,硫化物δ34S值介于-5.7‰~2.0‰之间,均值为0.38‰,δ34S值频数分布比较集中,具有以近零为中心的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湘潭子金矿区矿石的δ18${{\text{O}}_{{{\text{H}}_{2}}\text{O}}}$值介于3.44‰~9.65‰之间,均值为6.29‰,δD介于-120.10‰~-79.00‰之间,均值为-100.47‰,表明本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湘潭子金矿区铅的演化与岩浆作用和造山运动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可知湘潭子金矿的主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湘潭子金矿是印支晚期含成矿物质和流体的岩浆上侵,受浅部断裂系统控制的脉状矿体。湘潭子金矿的发现及成因研究对西秦岭地区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建立矿床成矿模型,论证矿床物质运移动力学过程,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矿山经过系统的勘探和开采,将暴露于地表580~620 m的矿体直至延深到地下-200 m,均得到钻探和探硐的完整揭露。采用常规、可靠的地质论证法全面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宏微观的岩矿鉴定及部分电子探针分析,对研究标的进行综合论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矿化角砾岩筒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相带:震裂相、震碎相、隐爆相、上部通道相及下部通道相。从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体侵入围岩接触关系、角砾特征、胶结物成分等一系列现象判断,矿床为矿浆隐爆成因。源于壳幔过渡带深部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的富硅、富铁熔浆,富硅熔浆先一步上侵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及潜火山岩的侵入,富铁熔浆滞留于"源地",俘获硫化物液滴,储集形成混合矿浆。物理性状及运移动力学特征表明,在外驱动力作用下,矿浆沿着石英斑岩"岩浆热场通道"上侵,在古地表之下2.0~2.5 km处,石英斑岩硅帽隔挡层下聚集、隐爆、定位成矿。石英斑岩为容矿围岩,与矿床有密切的时空关系但与成因无关。深部钻探验证表明隐爆角砾岩筒尾部在石英斑岩中收敛,矿化随之结束。"矿浆隐爆"作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大家族中新成员,目前尚未见报道。该新类型的发现,为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成矿理论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将有助于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同类型金矿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陕西铧厂沟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忠 《矿产与地质》1996,10(2):108-113
铧厂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矿床属于热液蚀变细碧岩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和热液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而矿床本身受断裂和岩性的双重控制。此外,还简述了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陈祥  肖力 《地质与资源》1999,8(3):171-178
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燕山晚期本区受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影响,额尔古纳断裂带复活,产生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综合岩石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氧、锶同位素等证据表明花岗质岩浆为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由花岗岩体向东依次排列Ⅰ、Ⅱ、Ⅲ和Ⅳ号矿带,其中Ⅱ、Ⅲ为主矿带,上述矿带在矿带规模、矿脉的矿石组成、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流体包裹体成分和均一温度等诸方面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带;同时,各矿带均显示一样的矿石类型的垂向分带,即地表是氧化矿石(次生氧化富集带),向下是石英脉-硅化带,深部是硫化物-蚀变岩型矿石带.不同类型矿石的流体包裹体成分一致,均为H2O-CO2-Ca2+-Na+-K+-SO32--Cl-型成矿流体,说明它们有相同的来源.氧同位素表明,大气水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气水的作用使矿液量大增.含氧大气水的加入还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可能发生OH-取代Cl-,从而使与岩浆平衡的富矿流体及其后形成的成矿热液Cl-大增,提高了萃取岩浆及围岩中银的能力;(2)导致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及酸碱度的变化.成矿各阶段形成的石英脉型矿石中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氧、氢、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岩、石英斑岩与矿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物源上的联系.由于石英斑岩是花岗质岩浆成岩期的最后产物,分异作用导致银在成岩期及期后成矿热液中富集.因此,石英斑岩是矿床的直接母岩.地表大气水在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田属新类型矿床。矿体特征研究表明,其赋存形式及矿石特征与一般萤石矿床不同,具独特性。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浙西北岩前岩体富含挥发分,属高氟高硅、贫钙低钛低磷、钙碱性、准铝质一弱过铝质(铝饱和指数ASI:0.96~1.17)岩石。岩浆来源较复杂,既有壳源,也有壳幔混合源,岩浆分异作用强烈。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比值较小(2.24—3.52),Eu亏损明显(8Eu=0.01—0.03),轻重稀土分馏较弱。研究还表明,岩前岩体并非过去认为的S型花岗岩,而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矿田萤石矿体与岩前岩体在空间、时间上关系密切,岩体不仅为萤石成矿提供了氟源,侵位形成的构造还为新类型萤石矿提供了赋矿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斌  马启波 《地质与资源》1999,8(3):136-146
九十三沟金矿床产于延边复向斜北东端杜荒子-汪清中生代陆相火山断陷盆地东部的石英闪长斑岩内接触带角砾岩中,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金矿体的产出.成矿物质来自白垩纪浅成侵入体石英闪长斑岩,成矿热液为富含钾质的气水溶液.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煌斑岩在玲珑金矿田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玲珑金矿田发育的金矿脉以黄铁石英脉为主.发育的含金石英脉在时空及成因方面与煌斑岩脉有密切联系.在空间上,煌斑岩脉与黄铁石英矿脉呈小角度相交,且大都错断矿脉.在时间上,同位素测年显示,煌斑岩脉的形成时间范围较大,一般为80~132Ma,而石英脉的形成主要集中在100~110Ma.通过煌斑岩中金含量测定及高温高压实验,煌斑岩并非是金元素的来源,金元素与煌斑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相溶,在成因方面,形成矿脉的大部分金元素与煌斑岩脉应同属于地幔物质;地幔岩浆含大量的地幔流体,根据金的化学性质,金易和地幔流体中的Cl-、OH-结合形成络合物,在地幔岩浆上侵过程中随地幔流体上升到地壳上部,并在适当的位置聚集形成含金石英矿脉,而煌斑岩浆从上侵的基性岩浆中分离出来,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形成煌斑岩脉.  相似文献   

19.
黑河市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河市三道湾子岩金矿体赋存于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中,是石英脉型矿体。通过对其围岩及金矿体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围岩安山岩与石英脉金矿体稀土配分曲线缓右倾,形态基本一致,∑REE逐渐降低;δ34S均一化程度较高,分布范围集中,接近陨石硫,具明显的幔源硫同位素组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特点,围岩与石英脉金矿体比值十分接近,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样品投影点均落于地幔与造山带间;上述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或矿区火山岩,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深源岩浆作用为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和流体循环提供了热能。  相似文献   

20.
对尕尔勤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及其锆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成矿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稀土元素总含量变化范围不大(ΣREE=48.64×10-6~78.12×10-6),LREE/HREE=8.67~11.68,所有样品都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分配模式;δEu由弱负异常→弱正异常演化,这是因为地幔底辟作用引发地壳部分重熔形成长英质岩浆的过程中,逐步消弱了结晶分异导致的负Eu异常进而出现弱的正Eu异常。锆石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稀土总量较高(ΣREE=735.78×10-6~6792.10×10-6),相对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正Ce异常明显,并呈现弱的负Eu异常,这是因为在地幔流体作用下,重稀土元素及Ce较其它轻稀土元素更容易进入锆石晶格所致,Eu呈弱的负异常则是成岩后期岩体受氧化淋滤所致。综合分析,揭示出地幔流体作用导致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壳幔混染甚至成矿特征,同时还能透过岩浆与围岩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导致变质砂岩成矿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