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吉林地质》2004,23(1):201-255
为了开发地质资料,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促进地质资料全社会共享,吉林省地质资料馆在不断丰富馆藏资料的同时,还不断地完善地质资料检索体系,建立了分类目录和检索卡。为逐步实现地质资料利用及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按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2.
扎赉诺尔煤业集团铁北矿勘探区目的层埋藏浅,地表条件复杂,成孔困难,很难到达激发层位,反射波能量及高频成分衰减大,对地震资料的信嗓比和分辨率降低。为此,经多次试验,在野外数据采集中采用合理的观测系统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方法、流程得当,在勘探区钻孔资料少的情况下,保证了目的层速度场反演的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经矿井和生产实际验证,三维地震资料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的煤田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田地质资料是地质信息资源的载体,传统的资料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数字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利用SqlServer数据库,在ASP.net技术的支持下,借助MapXtreme2004平台,建立了青海省煤田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B/S结构,实现了煤田地质资料的属性和图形的联合查询,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料在Web浏览器中查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和产能的识别预测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之中最重要也是基础的工作是单井裂缝和产能的建模工作,本文以XZ气田沙溪庙组致密储层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运用岩芯资料、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进行裂缝和产能单井建模的方法,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建立裂缝和产能的灰色遗传过程识别预测模式打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井约束下的小波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辉  付雷  王慧玲 《世界地质》2001,20(2):195-201
小波变换同时有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对信号进行局部化的特点,使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小波变换增频的幅度与地震资料有效频带的宽度有直接联系,即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越宽,剖面主频增加的幅度也就越大。通过理论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在井声波曲线的约束下,利用小波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幅度可以得到合理控制,大大增加了资料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龚一鸣 《矿物岩石》1990,10(1):87-93
笔者对岩石薄片资料进行了有序和无序模糊聚类,岩石薄片资料象沉积构造一样与沉积作用、沉积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岩石薄片资料具有模糊性和灰色性,因此,这种联系一般说来不甚明显。但模糊聚类能使隐藏在这些资料中的沉积学信息清楚、白化。在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资料必须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隐藏在这些资料中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波变换井震联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合处理,实现互补,从声波测井或密度测井资料中,提取高频及低频信息,提高地震记录的主频,展宽地震资料的频带,进而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记录作多尺度分解,适当地选择小波函数的参数,可以改变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使之接近谱白化,本方法的特点是参数容易选择,运算速度快,处理之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白湘兰  李云 《湖南地质》2011,(12):52-53
地质资料分为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三类。其中,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种有关的文件的底图、底稿、原图、记录本等。  相似文献   

9.
《地质与资源》2004,13(3):i001-i001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资料部门主要负责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和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四盟地区的地方地调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成果资料的汇交验收、整理和保管工作,同时负责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成果处汇交地调成果资料.为了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服务水平,资料部门将每年在本刊上公布馆藏资料目录,方便社会各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展示和观察,以研究地震资料的宏观特征和构造细节,最终达到提高解释精度,提高地质解释的合理性的目的。通过介绍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原理,说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方法,并列举了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吉林地质》2004,23(1):1-13
地质资料是在地质矿产工作中积累的各种资料,是我们认识地球、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基础。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吉林省投资70多亿元资金开展地质工作,形成了6000多档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既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几十年艰辛努力取得的宝贵成果,也  相似文献   

12.
《地质通报》2007,26(4):I0006-I0007
推动地质调查成果及其信息化产品的社会化服务是地质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产品开发利用的价值取向和满足需求的程度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内涵与成效。为了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部门,在上级领导和单位的悉心指导下,于近期组织专家学者就“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及地质调查信息产品社会需求分析”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本刊编辑部有幸参加讨论,并与资料部门就上述议题背景下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传播和旨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全国地质资料馆宣传工作”等话题初步达成了共识,经反复磋商,拟定利用本刊的信息交流平台开辟“地质资料服务之窗”栏目,初期将不定期地按主题板块刊登馆藏资料目录等信息,待条件成熟后,将设固定栏目,适时刊登相关工作信息及调研成果。这是学术媒体与地质资料部门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性的合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并望建言献策,以促进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丰凹陷A洼工区面积小,油气储量大,原有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多次重处理之后目的层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复杂断裂带及陡倾角基底成像模糊,难以满足勘探需要。因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集方位正交。针对同一区块不同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不同方位地震资料的差异性,针对性的提出使用断层约束的双方位资料联合层析反演技术来求取精度更高的速度场,通过TTI各向异性中的倾角和方位角属性解决不同方位资料陡倾角地层的同相轴错动,提高偏移归位精度,更好地实现双方位资料的融合成像,古近系陡倾角地层成像品质提升明显,地层连续性、信噪比更高,为后续目标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张景钦 《江西地质》2001,15(2):144-146
本文简要论述了地质资料开放与流通的意义,对目前地质资料利用的现状及其相关的现行法规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地质资料由封锁走向开放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依法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只有作好矿业权的管理,才能迎来地质资料开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日趋发展和信息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许多勘查设计单位原有的工程资料管理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各方面工程实践的要求,使用先进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系统是一卜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及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鹧鸪山隧道这一重大工程,利用visual Basic和Access开发了一个适用于广大工程建设资料管理的软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即利用WinRAR软件实现文,牛的压缩及解压缩,利用SQL语言实现文件多种查询方法。通过调用文件存放地址实现文件的打开功能。工程资料卡当案管理系统的使用将解决工程实际中存放、保管资料的各种问题,消除了传统资料保存方式的弊端。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系统具有使用方便、查询快捷等优点,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反射资料用于监视火烧油层的进程和提高石油回采的过程。在一年的期间内,为了适时图示运移范围和方向,采集了三组三维地震资料,若各次勘探的采集和处理参数是相同的,就可以进行道间一对一的比较,对于每一个共深度点资料集计算地震特性,作为地震反射资料的特殊应用,从燃烧中和燃烧后的特性减去燃烧前的特性,所得三维地震资料的“差值数据体”显示出在这种研究中作为解释基础的多种异常,从这些数据集中获得的剖面和水平切片清楚地显示了储层顶部反射的亮点和在储层以下的灰岩的暗点反射的开始和发展,燃烧后的取心资料的信息支持了对这些异常的解释,亮点是由沿着储层顶部界面天然气饱和度的增加所引起的,根据燃烧后的取心资料绘制了燃烧体分布图,相比之下,亮点分布面积更大,并且可以推断出燃烧和注入气体传播在实际燃烧带的前部,暗点异常显示了与燃烧体的分布和方向上的好的相关性,从燃烧后的测井曲线可以证明燃烧显著地降低了储层中的地震波速度,增加了地震波的衰减,由取心资料测量的纯燃烧带的厚度可以用于标定暗点振幅,根据这一标定,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暗点振幅转换为纯燃烧带的厚度以及由地震资料制作了燃烧带的估计厚度图。  相似文献   

17.
根据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要求,提出了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基本工作流程,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实例,介绍精细构造解释中的主要技术,通过二维与三维解释结果的对比,说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二维可变线元观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二维可变线元观测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面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它的优点是在不改变观测系统的前提下,调整线元的大小,优化选择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为资料处理、解释拓展空间。实践证明,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可缩小CMP间距,有效地提高分辨率;在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可用增加覆盖次数来提高信噪比,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勘探成本和勘探风险,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洋重磁资料内业整理是海洋重磁勘探的内容之一。重力资料内业整理包括零点位移校正、正常场改正、厄特渥斯校正、布格改正及极莱尼异常改正等,磁力资料内业整理由日变校正、方位改正和正常场改正组成。根据重磁资料整理的内容和特点,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发出一套实用、界面友好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处理“863”东海试验剖面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该系统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20.
时频分析及其在松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涛  徐志伟 《世界地质》2002,21(1):71-75
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利用测井、地震联合反演方法进行地震资料高分辨处理,结合其频率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来反映地质体的结构关系。由于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及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对应于地震资料的频率特征,因此地震波的频率变化可以反映沉积体的厚度及沉积颗粒的粗细。通过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构造层系解释,指导储层预测,为沉积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