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傲漫的夏季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在夏季的日子里,天上经常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地上热气腾腾,炎暑逼人。有时也出现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但这仅仅是暂短的一瞬。一场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接踵而来的仍然是酷热难耐的天气。人常说:“热在三伏”,热是夏季的标志。“三伏”就出现在夏季。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是伏期。在伏里经常出现烈日当空炎热酷暑的高温天气。比如一九七一年关中中部和东部,连续十七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一九五三年、一九六七年连续出现八天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的炎热天气。极端最高达到42.6℃,安康和西安是我省夏季最热的两个高温中心,  相似文献   

2.
1.前言气象学家们讨论了他们所用资料对于各种应用的代表性问题。大家认为,这类讨论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观判断上,而应当客观地推求,多半是应用观测结果时空特征的统计分析来获得。代表性问题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有些是科学界在研究与发展中的需要,另一些则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用户的要求。例如,在研究工作中,象在评价各类气象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山的夏夜,是多情而美丽的。 每当黑沉沉的巨幕,把整个村寨紧紧罩起,我总是站在窗前,眺望对面山腰间亮起的一盏盏明灯。是黄、是绿、是红,是晴、是雨、是风……望着望着,一桩桩往事,走马灯般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4.
考查了季风环流对湿过程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季风环流中潜热是主要的反馈过程。由于这种过程,在对流层低层从阿拉伯海到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气流和在对流层高层的南亚上空的东风急流在暴发期和活跃期都显著地增强。在活跃期期间表面潜热通量(大部分在海洋上)对环流的维持是重要的,但对暴发期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5.
1 序言本报告是1978年天气预报研究进展的总结。报告中所指出的进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个简介性的报告是天气预报研究工作组在(1978年12月)北京会议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想突出和概括工作组认为是实质性的进展,因此,这个总结只能是十分概要。 2 新型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目前在许多地方已进行使用非常规观测资料,如  相似文献   

6.
在中越边境的北仑河旁,屹立着我们的观测场。我们是人民的气象哨兵,日夜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前面——是越寇、暗堡、枪口,身后——是军民、厂房、稻浪。我们的眼睛时刻注视着边疆的风云,我们的工作岗位就是战斗在边疆。  相似文献   

7.
对1995年5月9日发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一次冷锋雨带云雨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一次冷锋过程是由几条中尺度雨带组成,滞后的500hPa强锋区作用是造成多条雨带形成的动力原因。高层CS云是冰晶供给源地,冰晶在冷云的上部主要是凝华生长,在冷云的下部主要是淞附生长,在液水含量大值区有攀附生长,在云的底部暖区和暖云中是碰并。一次冷锋过程各雨带的人工影响潜力不尽相同,第一条雨带人工影响潜力较大,特别是在这个雨带的生命后期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8.
钟玉 《气象》1977,3(9):30-31
六月是我国由春到夏的过渡季节。在正常年份,它的主要雨带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带,人们称之为江淮的梅雨季节。今年的六月和常年显著不同,雨量集中的地区,一个是在江南地区,一个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大部地区。而黄淮地区、江淮地区和云南、广东的南部降雨量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地区,是新疆东部天山山脉中的一个封闭型盆地。总面积7.29万平方公里,盆地北部是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山,西部是喀拉乌成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降在山上的雨雪,是盆地的水源。东部是沙山,南部是觉洛塔格山,中部是著名的火焰山,把盆地分成南北两部分。中部偏南有艾丁湖,海  相似文献   

10.
典型辐射逆温生消过程中的爆发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赵德山  洪钟祥 《大气科学》1981,5(4):407-415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郊一类典型辐射逆温。发现逆温强度不仅随时间的变化是起伏性的,而且随高度是分层的。所以,在时-空剖面图上通常呈现为多个分离的逆温强度中心。逆温层厚度的发展常常具有爆发性特征。逆温层顶多为周期性波动状态。逆温层内部湍流强度的时-空变化是不连续的,动量和热量的输送在时间上是阵性的,在高度上是分层的。 作者认为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逆温层内部风场和温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辽宁降水分区变化特征及夏季降水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0年辽宁地区降水资料,将辽宁地区降水划分为4个区,分析各分区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季节变化以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而中部地区降水增加;东南部地区的夏冬季和南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减少,西部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周期特征为春季和冬季周期为2 a或4 a,夏季和秋季为10 a。各分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子不同,辽南地区多雨年东亚槽明显加深,东南区多雨年东亚槽略有加深并且偏东;南部和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压系统相关显著;各区夏季降水与太阳黑子负相关较好,其中8月相关显著,南部和中部相关性均好于东南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四川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各种强对流天气频发的特点,本文利用气象整编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灾情直报信息等资料,统计分析了21世纪以来四川的大风、冰雹和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逐月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四川强降水年平均分布特征是盆地多于高原,夜间多于白天,夜间主要存在以雅安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南部、以平昌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以北川为中心的盆地西部、以会理为中心的川西高原南部和以雅江为中心的川西高原中部5个高频中心,白天强降水只存在以万源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北部1个高频区。强降水天气主要发生5~9月;(2)四川大风的区域分布呈现出川西高原多四川盆地少的特征,川西高原地区存在着以甘孜为中心的川西高原北部大风高频区和以德昌为中心的川西高原南部大风高频区,四川盆地内存在着以盐亭和广元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北部和以井研为中心的盆地南部大风高频区。盆地大风主要出现在4~8月,川西高原大风主要出现在1~6月;(3)四川冰雹的区域分布同样呈现出川西高原多于四川盆地的特征,在川西高原地区存在着以石渠为中心的川西高原北部和以昭觉为中心的川西高原南部冰雹高频区。在四川盆地内存在着以南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北部和以古蔺为中心的盆地东南部冰雹高频区。盆地冰雹主要发生在4~8月,川西高原冰雹主要出现在4~9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中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6年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结合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在揭示云南5月降水主要模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是影响云南5月降水的三个主要关键海区,由此定义了对应不同关键区的类PDO指数、类ENSO指数、Dsst指数和Esst指数,进一步探究云南5月降水主要模态与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5月降水的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差异型,其中东西差异型模态表现出明显不对称特征,东多西少时的东西差异特征比较明显,而东少西多时西部地区降水偏多的范围很小,主要以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少为主。(2)北太平洋地区的类PDO和类ENSO海温异常模态是影响云南降水全区一致型变化的主要因子,类PDO主要影响水汽输送变化,而类ENSO主要影响冷空气活动,即当北美沿岸海温偏低、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高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时,有利于云南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反之则有利于降水偏少。(3)Dsst指数表征的赤道印度洋海温变化是影响云南降水出现东西差异的主要因子,当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有利于云南降水西多东少,反之则有利于云南降水西少东多,而Esst指数表征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却会减弱Dsst指数对降水东西差异型的影响,使云南降水更趋向于全区一致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The trend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idual variability of integral atm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tmospheric action centers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in summer in 1950-1979 and 1980-2012 are computed. Basic differences are revealed between trends in circulation and res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atmo spheric action centers in the surface pressure field and in the field of geopotential H 500 for these time periods. Increase in significant trends for the whole period and decrease in residual variability were found in the area of the Asian low in 1980-2012. A significant trend was observed in June and September in the area of the Hawaiian high. The summer Far Eastern low has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The Okhotsk high strengthened in May and weakened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in the 2000s.  相似文献   

16.
1964—2005年辽宁第一对流层顶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对1964—2005年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流层顶温度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近42 a,对于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温度,年、夏秋季平均值均呈升高趋势,春冬季平均值呈弱下降趋势;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北部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南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南部年、季的年际变化幅度均大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在南部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在北部夏季最大、冬季次之、春秋季差异不大;发生突变时段春夏季南部滞后于北部。在春季存在着3 a,6 a和18 a周期,其他季节周期变化南部较北部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博州近4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博州4个气象站1960~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博州3个气候区域近45a来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a来博州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剐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增温尤为明显,中部博河河谷区及东部平原增温幅度明显大于博州山区.博州山区的夏季气温略有下降.上世纪60年代异常冷冬、凉夏事件最多,80年代异常冷暖事件最少.  相似文献   

18.
东亚冬季风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这说明东亚冬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The work has made a statistic study of the variations of extremely severe cold winter month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in preceding peri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from the current month to the preceding March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 Pacific is persistently weak or located more to the east and south. When the summer monsoon is weak in East Asia in the year before, the winter monsoon will be strong in the current year in which the extremely severe cold month occurs. The Asian polar vortex expands in the preceding July,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the current winter.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fewer days of snow cover in the November and December before the cold month occurs. There is less snow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 spring of each extremely severe cold month. There are more polar ice in the polar Region for the 11 months before the current February, especially the previous March through August, and in Region in January ~ November before the current cold month of December but less ice in Region in March ~ August.  相似文献   

20.
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把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利用基于全国2000多个站点的格点化逐月资料,对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1980~201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脆弱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几乎都呈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增幅北方大于南方;北方生态脆弱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南方生态脆弱区日最低气温的季节增幅多为春季最大,秋季或冬季最小。(2)全区平均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生态脆弱区降水距平百分率春季多为增长趋势,夏季多为减少趋势,秋、冬季和年北方多为增长趋势,南方多为减少趋势。(3)相对湿度以减少趋势为主,只有黄土高原南部脆弱区秋、冬季和干旱半干旱区脆弱区冬季相对湿度距平百分率的趋势为正,这几个正值区同时也是降水增长大值区。(4)风速基本为减少趋势,春季减少趋势最大。(5)全区平均蒸发皿蒸发量春、夏季和年为减少趋势,冬季为增长趋势;北方生态脆弱区蒸发皿蒸发量四季和年多呈减少趋势;南方生态脆弱区蒸发皿蒸发量春、夏季以减少趋势为主,秋、冬季和年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