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之窗     
厄尔尼诺预报不再难提前两年可知其踪影【本刊讯】 美国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杂志上,刊登了我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陈大可的论文:《厄尔尼诺在过去148年内的可预报性》。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厄尔尼诺的预报时效提前到了两年。这一成果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气候异常。人们记忆犹新的我国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是厄尔尼诺肆虐的结果。由于科学…  相似文献   

2.
根据水资源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得出了钱塘江流域水资源的统计预报模式:(1)在春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和夏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金华站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2)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时间若超过5月1日,那么次年金华站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3)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对钱塘江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也越大。这对该流域长期及超长期的水资源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7/1998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蒲书箴  于非  赵新  胡筱敏 《海洋学报》1998,20(6):124-13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引起的异常变化.由于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往往出现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因此厄尔尼诺的诊断和预测引起了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的密切注意.为了建立和改善厄尔尼诺的预报模式,寻求可供厄尔尼诺预报使用的预报因子和诊断厄尔尼诺发生与发展的物理条件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为了选取那些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预报提前量足够大的物理量,及早地诊断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海洋和气象学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各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指数及反映全球气候异常的指标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回顾既往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虽然有其共同的一面,但具体个例之间却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王瑞英  肖天贵 《海洋科学》2018,42(12):83-93
为了探究厄尔尼诺的预测方法,提高其预报准确度与预报时效,本文基于均生函数的基本原理,在普通均生函数模型中分别加入气候序列的本征模函数和预报因子变量,构建了基于EEMD(Ensemble 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的均生函数模型和多变量均生函数模型;并应用三种方案对NINO3区海温指数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改进模型对厄尔尼诺的预报效果好于普通均生函数模型,是提高预报准确度的有效手段;同时,利用统计的预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厄尔尼诺的预报时效,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是暖海温中心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区域的一种新型厄尔尼诺,即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本文基于一个厄尔尼诺预测系统,利用三组回报试验来详细区分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对预报2002/03年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作用,并由此来探寻对预报厄尔尼诺演变过程最有利的初始条件。回报试验分为三组:(1)仅同化海表温度观测(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来优化海洋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2)仅同化海表高度观测(sea level;简称SL)来更新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L);(3)同时同化SST和SL观测来一起更新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SL)。回报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初始条件都可以使模式提前一年成功地预报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并且"Assim_SST+SL"回报试验的效果最好。三组回报试验结果间的对比表明: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均对成功地预报该事件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分别集中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确的海洋表层初始状态更容易激发模式预报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而更合理的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则能有效地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报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在多模式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北美多模式集合产品数据,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在不同模式中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可预报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的有效预报时效在不同模式中差别较大,从2个月到4个月不等。其中东极子海温异常在不同模式中预报技巧的差别较西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更明显,表明模式误差和初始误差对东极子海表面温度异常演变的影响更为显著。另外,印度洋偶极子的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潜在预报技巧高的模式,其实际预报技巧也高。最后,本文诊断、分析了厄尔尼诺对印度洋偶极子预报技巧的影响,发现在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相关性较高的气候模式中,印度洋偶极子实际预报技巧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1997~ 1 998年出现了 2 0世纪中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根据长江洪水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实测资料 ,指出 1 998年的长江巨洪与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长江洪水的物理途径 ,这对长江巨洪的长期及超长期预报具有较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可公度性表示自然界事物之间的一种秩序。利用可公度性的原理和方法,对厄尔尼诺事件的长期变化过程进行了预报分析,其结果是比较好的,这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厄尔尼诺与南海台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厄尔尼诺(EL-Nino)与台风活动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曾分析过1982—1983年厄尔尼诺出现期间南海台风活动的特点。这里试就近百年来厄尔尼诺与南海台风活动关系作一初步分析,希望能得到对南海台风长期预报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重点讨论了分解结果与ENSO循环的关系,并对Nino 3距平指数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用 EOF分解的第一主分量代表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第二主分量代表次表层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厄尔尼诺事件正是东西运移模态突变的结果.时滞相关分析估算,一次ENSO循环的平均周期约为41个月,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与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的位相差平均约为9.7个月.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超前Nino 3距平指数3、6和12个月的3个预报方程.预报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对Nino 3距平指数均具有一定的预报价值,预报时效可达1 a左右.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初,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报中心的一批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预测3~6个月之后在太平洋赤道地区将有一次新的厄尔尼诺。  相似文献   

12.
秋季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强的季节,热带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是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表征指标,基于1979—2015年日本气象厅最佳路径热带气旋数据集,以及美国冰雪中心海冰数据和哈得来环流中心海温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对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进行了分析和预报。研究表明: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1年的厄尔尼诺年和1999年的拉尼娜年,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秋季ACE一般较强,而在拉尼娜衰减年的秋季热带气旋强度则较弱; ACE指数变化受来自北极海冰变化强迫中纬度异常波列的影响及其受到厄尔尼诺海温模态的调制;由于海冰在波弗特海的异常增多,强迫对流层高层夏季出现类似北半球环球遥相关型异常波列,波列正压下传,使得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北移;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变化和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影响了局地的环流,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弱的垂直风切变区域偏东和涡度显著增大有利于热带气旋在暖海洋上发展强盛。最后进行建模预报,预报效果为0.69。若单独使用海温或海冰作为唯一要素来预报,预报效果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CMAP(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观测资料,使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对CHFP2(Coupled Historical Forecast Project, phase 2 )的2个模式对东亚夏季降雨的季节预报技巧作出评价。在完美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使用基于信噪比的潜在相关系数和基于信息熵的潜在可预报性指标,对该区域主要针对夏季降雨的可预报性作出评价。通过最可预报分量分析(PrCA),得到季节降雨的最可预报型。将最可预报型投影到海温场,得到了降水最可预报型对应的海温分布。研究发现:相关系数所反映的预报和观测的线性相关程度总体上是低纬度海洋区域比高纬度陆地区域高,而均方根误差反映的则是在海洋区域降雨预报偏离实际值的程度较陆地区域大,预报水平与目前降雨的季节预报水平相符。潜在可预报性估计表明,潜在可预报率存在空间上的变化,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从海洋到内陆,呈衰减趋势。同时,信号和噪音的分析表明,信号成分占主导作用,形成了潜在可预报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暗示了海洋外强迫的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缺少像海洋区域那样明显的外强迫,因此降水季节预报技巧相比热带海洋区域非常有限。海温投影的分析表明海洋的外强迫是东亚降雨季节预报的重要来源。尽管厄尔尼诺本身的复杂性,它对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影响及其与东亚降雨预报之间的遥相关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并讨论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两个主分量方差贡献达到42.58%,其中第一主分量代表了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第二主分量代表了次表层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后者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个过程,在赤道及其附近,由冷位相变暖位相为渐变过程,暖位相变冷位相是突变过程,在赤道外南北纬10°附近则反之,厄尔尼诺正是东西运移模态突变的结果。时滞相关分析估算,一次ENSO循环的平均周期约为41个月,即3.42a,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与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的位相差平均约为9.7个月。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一个对nino3指数预报效果比较理想的预报方程,其中EOF分解的第一时间系数对nino3距平指数有重要的预报价值,第二时间系数对nino3距平指数预报意义虽然不如第一时间系数明显,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10—199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多;在弱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少并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近年来,笔者曾探讨过厄尔尼诺现象和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演变的关系,发现了在厄尔尼诺年夏季(除了次级厄尔尼诺年如1969年和厄尔尼诺年如1965,1966年8—9月外),在东山站出现表层盐度(按月平均值)较低。众所周知,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非周期性,全球性的海—气异常现象,不会仅局限于某一站水文要素异常的变化,也许还会涉及范围广些,闽浙沿岸夏季表层盐度变化规律如何?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日前人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预报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方法,还在很艰苦探索中。但是,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东中国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期间.海平面下降并出现负距平值.在厄尔尼诺过程温度距平强度指数急剧上升时,海平面下降明显,最后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97/98年厄尔尼诺特征及97年气候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彰贵  蔡怡 《海洋预报》1998,15(3):124-131
本文根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资料及其它资料,分析了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一些基本特征和1997年全球气候异常状况。文中指出,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东西传播相结合的混合型,即在厄尔尼诺发展位相,海表温度距平同时存在东传和西传的特征。这次厄尔尼诺现象 本世纪最好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已超过1982/83年厄尔尼诺的影响,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已于2012年3月1日经国务院公布,自6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事业从此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是我国海洋观测预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刻领会《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条例》的颁布施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填补了我国海洋观测预报领域的立法空白,对推动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