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门新地理学分科—城市地貌学,总结近些年中国城市地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城市地貌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地貌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推动城市地貌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穆桂春 《地理研究》2000,19(3):332-333
喜读刁承泰所著《城市地貌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一书,甚感欣慰。它为地貌学增添了一本新的学术专著,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改造利用地貌条件与治理地貌灾害提供了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多年来我国开展城市地貌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为纪念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建立60周年暨王乃樑先生诞辰100周年,2016年8月20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纪念活动暨地貌过程和第四纪环境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傅伯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师长兴研究员等致辞,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部分退休教师讲话并接受献花。李有利教授回顾了地貌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莫  相似文献   

5.
中国季风气候地貌研究--以中国东部湿热季风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晔 《热带地理》1998,18(1):80-84
通过分析气候地貌学的国际国内现状,给出了气候地貌学的定义,并主伙中国特色的气候地貌学是季风气候地貌学,最后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的湿热季风地貌。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地貌学:介绍地貌学的一个新分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又是城市学、生态学、地貌学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作为生态因子之一的地貌和其他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城市生态地貌营力中,特别重视人为迭加地貌营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 《地理学报》2016,71(11):2037-2048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貌学研讨班在渝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承泰 《地理学报》1989,44(1):125-125
1988年9月5日至18日,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在重庆北碚举办了首届城市地貌学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有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城市建设部门的20名学者。研讨班共收到21篇论文和译文,并交流了城市地貌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9.
陈中原  张永战 《地理研究》2013,32(9):1768-1769
2013年8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顾问、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王颖教授获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简称IAG)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奖,这是中国地貌学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这是IAG  相似文献   

10.
1988年9月5日至18日,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在重庆北碚举办了首届城市地貌学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有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城市建设部门等7个单位的20名学者。研讨班共收到21篇论文或译文,并交流了很多城市地貌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城市地貌学是近二十年来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城市的地貌环境和人类活动这两个系统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城市化与城市地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地貌与城市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众多老一代地貌学家的努力下,共同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中《地貌》卷的编写工作,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数十年来地貌学研究的成果,并在学术上作了进一步的梳理、提高,是我国地貌学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40年来地貌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其研究成就与发展一直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中国近60年来的研究状况,尤其近40年来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从总结经验与发展态势出发,对地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分析认为,中国地貌学科在地貌基本类型、区划以及分支学科:包括动力地貌学(包括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古地貌、岩石地貌学(包括丹霞地貌、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其他地貌类型(包括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地貌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拥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科学。通过回顾认为,应坚持地貌成因、形态相统一的原则发展传统地貌与综合地貌。加强地貌基础理论与综合地貌研究、开展地貌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构建全方位资源环境地貌信息系统、加强海岸地貌与海洋地貌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将是中国实现地貌强国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地貌学的新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貌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在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等传统领域有很多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极大地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在新时代,除了继续加强传统地貌单元的深入研究外,地貌学的发展应与全球环境变化和未来地球等重大科学问题(计划)紧密结合;地貌学家要关心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及适应,并利用新技术开展地貌过程的定量重建和数值模拟。同时加强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学习、发展定量地貌学和行星地貌学、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和适应研究,是提升中国地貌学水平的途径,也可为推动国际地貌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姚鲁烽  王英杰 《地理学报》2016,71(5):883-892
罗来兴先生是中国著名地貌学家。他在中国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等地貌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罗先生先后在中国东南丘陵、黄河流域、横断山脉、黄土高原、天山山地等地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野外考察资料,对研究区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空间规律、演化过程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罗先生发表了多项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地貌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钟伟青 《热带地理》1995,15(2):162-167
目前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种:①野外实地考察和记录方法;②定位观测和实地实验方法;③室内实验与模拟方法。地貌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地貌实验与模拟是地貌学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城市地貌研究会筹委会和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地貌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4日至28日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城建、环境监测、国土、勘探设计等25个单位的4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专著、文集6部,论文及论文摘要40余篇,宣读论文20篇。本次研讨会交流了我国近几年城市地貌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西部山地丘陵盆地的城市地貌问题,探索并建立了我国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89,8(1):110-110
城市地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合作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地貌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城市与地貌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索不同地貌环境中城市化的最佳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地貌学研究现状与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维明  刘樯漪  申元村 《地理学报》2016,71(7):1255-1261
通过对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地貌学研究项目的总体状况、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研究区域、人才队伍、研究热点、成果产出、获奖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概括地貌学的研究现状与态势等。结果表明:近5年来,地貌学获得的资助项目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研究团队显著壮大;研究系统已由高等院校为主逐渐发展成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并行的格局;不同地域地貌学研究的发展程度、研究对象及热点问题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构造、河流水文、黄土、冰川、风沙等是目前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从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产生效应来看,地貌学研究得到恢复和较快速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资助项目成果获奖层次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黄云麟 《地理研究》1988,7(1):95-97
河流地貌学是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迄今已经出版的专著如:《长江上游河谷地貌》、《中国自然地理·地貌》、《渭河下游河流地貌》、《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等,均仅涉及某一特定河流的河谷或河床地貌问题。关于河流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著国内尚付阙如。目前,沈玉昌、龚国元编著的《河流地貌学概论》(1986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八开本,全书八章,共31万字,附图93幅,表32,列参考文献221篇)的问世,则满足了读者多年的渴望。该书全面系统扼要地阐述了河流地貌学领域内各种基本概念、公式、理论和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外河流地貌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