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正>知床半岛位于日本最北部岛屿北海道的东北部,是世界海洋遗产之一,遗址包括半岛中部到其顶端(知床岬)的陆地部分和周围海域。知床半岛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始面貌,被誉为"日本最后的密境"。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且有海冰现象的海域。这里的生态系统,深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季节性海冰的影响,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明显,物种多样性丰富。该处海洋遗产,对许多海洋和陆地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  相似文献   

2.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情形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中期和21世纪末期宇航员海南极小须鲸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小须鲸主要分布在宇航员海的东部,当前的高度适生区占整个区域的13.96%。深度、海冰密集度和混合层深度最小值是南极小须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三者的累积贡献为60.5%。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栖息地呈现缩小的趋势。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更快,从21世纪中期到末期这个时期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速率比从当前到21世纪中期快。到本世纪中期,所有情景下的宇航员海东部仍存在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到本世纪末,中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的宇航员海已不适合南极小须鲸生存,海冰密集度的减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6056地点是在我国旧石器考古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匼河旧石器遗址群的一个代表性遗址,其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流观点由于将遗址文化层上覆堆积巨厚的黄土层看作是"红色土",而认为文化层属于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在对遗址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对遗址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层黄土为末次冰期堆积的马兰黄土,结合对文化层的年代测定以及沉积特征的分析,认为该遗址形成年代为末次间冰期晚期,具体年代为8万年左右,这与传统上主流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2016年11月,由阿拉善SEE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起,开展了“2016年十块最值得关注滨海湿地”评选活动。入选的滨海湿地,首先在生态系统功能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某些动植物物种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栖息地;此外,它们均面临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在未来几年中的重大决定可能对该滨海湿地具有重要影响;当然,它们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种内竞争与栖息地对其群体分布的影响,作者通过缩时摄像机拍摄及视频分析,研究了刺参集群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刺参在礁石栖息地的栖息时间显著高于在缸壁处的栖息时间(P 0.05),刺参对栖息地有明显偏好性;刺参在运动时并未聚集在同一栖息地,而离散分布在多处栖息地中(P 0.05);当密度增大到15头/缸(11.31头/m~2, d=1.3 m)时,刺参在栖息地内的平均聚集率和平均聚集时间比例会显著下降(P 0.05),种内竞争加剧,刺参多呈斑块状分布,在密度过高时种内竞争压力上升,刺参个体间选择分散以减少竞争。本研究查明了实验室条件下栖息地分布和种内竞争对刺参集群特征的影响,可为野外刺参增养殖与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近岸及河口水域。厦门湾是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之一,同时也是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进行了高强度的海洋开发活动,对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保护该物种及其栖息地,厦门市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跨区域协同管理、鱼类资源管护与增殖放流等,取得了较好成效。本研究总结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分析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保护区优化调整、加强执法监管、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等,可为厦门湾及其他海域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7,(10):58-63
南大洋上的捕鲸历史全球的海洋都是鲸的栖息地。鲸是一种洄游性动物,常常生活在寒冷海域里,当该海域进入冬天时,鲸便洄游到温暖海域  相似文献   

8.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捕捞渔业生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生态影响,且随着渔捞技术的进步和渔捞努力量的加大,这种影响将继续加大。海洋渔业活动可以引起海洋物种品质的下降,明显影响自然海域海洋生物的生物量,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食物链的传递,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种类的消失和灭绝,从而在各个水平上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强烈的海洋渔业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种类的系列性枯竭。  相似文献   

9.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 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后西北的变化。核密度分析表明,空间布局从仰韶期的团状到龙山期的以陶寺文化为中心的带状分布。与仰韶时期相比,龙山时期处于过渡时期的弱暖湿气候阶段,干燥更为明显,遗址沿着盆地和河流分布。由于此时农业技术水平高,人类适应能力增强,人口迅速增加,从而推动了龙山文化发展;后期气候逐渐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导致龙山文化被迫中断。随后进入了夏商时期,遗址数目较少,分布与山地联系密切。这种龙山文化到夏商文化的演变可能与4 kaBP前后降温事件有关。因此,研究全新世中期晋南地区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化,对于理解不同环境下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亚史前文化遗址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是海南海洋文化的源头。从落笔洞遗址到仙郎洞遗址再到英墩遗址,反映三亚史前人类向海而生的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历程。文章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海南史前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对三亚史前文化遗址研究进行梳理与展望,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史前文化遗产提...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和中转站,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等特征,其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 543种,种子植物393种,鸟类28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1种.该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鸟类保护提供巨大支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近年来的调查发现,三角洲区域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的一系列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黄河三角洲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蓝色新事     
<正>1巴哈马群岛动物Animal罕见上万条北梭鱼交配产卵漩涡近日在巴哈马群岛浅水区发现了10000条鱼旋转形成的"龙卷风"。这其实是北梭鱼产卵前的行为,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标签追踪了10000条处于产卵周期末期的北梭鱼,并将这种神秘行为的观察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巴哈马群岛环境部,以及保护合作者巴哈马群岛国民信托组织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每年,这种北梭鱼能够为娱乐水产捕捞业创造上亿美元的收入,但它因栖息地的丢失以及拖网作业方式的过度捕捞而面临威胁。这项发现指出了在保护计划里同时考虑深水和浅水栖息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和“鸟类保护的国际地标” ——江苏东台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高潮位候鸟栖息地5个样点及与之毗邻的堤外潮间带4个样点表层沉积物中8种常见重金属元素(Hg、Cd、Cr、As、Pb、Cu、Ni和Zn)的含量,基于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两个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候鸟栖息地和堤外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两个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候鸟栖息地沉积物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堤外区,两个区域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也具有显著差异,候鸟栖息地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于堤外区,可能与栖息地建设前的水产养殖活动、候鸟栖息活动、周边农业活动和水动力条件有关;两个区域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均小于0,无明显重金属累积风险;两个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00,各采样点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40.00,均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通过研究区与其他滨海自然湿地中重金属特征对比研究发现,本研究区域中的主要生态风险因子是Hg,其次是Cd,后续需要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长鳍金枪鱼作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因其经济价值高、资源量丰富而成为世界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06-2010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生产数据,结合叶绿素-a浓度、海洋表面温度和海洋表面盐度资料,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按月份建立基于各环境因子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数平均法获得基于多海洋环境因子的综合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并以此来预报中心渔场。利用2011年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资料对栖息地指数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的海域,预报准确率接近70%。因此,基于叶绿素-a浓度、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的综合栖息地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15.
九龙江口鱼类多样性和营养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和11月对九龙江口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探讨了该河口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35种,隶属于2纲12目22科。其中中上层鱼类3种,近底层鱼类7种,底层鱼类25种;暖水种22种,暖温种13种;河口性鱼类10种,海洋性鱼类25种;低级肉食性鱼类7种,中级肉食性鱼类28种。中华海鲇Arius sinensis、凤鲚Coilia mystus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是5月的优势种,中华海鲇Arius sinensis、凤鲚Coilia mystu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是11月的优势种。5月和11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是471.53kg.km 2和143.97kg.km 2,5月和11月尾数密度分别为40811ind.km 2和3804ind.km 2。九龙江口鱼类多样性指数为1.20,均匀度指数为0.39,丰富度指数为3.11,营养级指数为3.55。与1985年同期的调查资料相比,九龙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均营养级明显降低。九龙江口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关环境因子来剖析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20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区和冲淡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大幅减少:优势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增加,部分种类异常增殖发生赤潮,底栖生物生物量明显减少;群落结构趋向简单,表现为单种优势,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近20a来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主要归咎于人类的开发活动,不合理排污导致的富营养化对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丧失起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建设及滩涂围垦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CRT(Controlled Reduced Tide)技术是一种河口潮间带潮汐栖息地恢复新技术,原理是使用简单的水闸结构将已建堤坝改良,通过恢复潮汐频率实现潮汐栖息地的生态修复。与已有恢复技术相比,CRT系统易于管理,并且能使潮汐栖息地的恢复效果更接近自然潮汐状态。目前,CRT技术已在比利时Schelde河口进行试验研究,并成功地修复了潮汐沼泽的植被生态,我国尚无CRT应用实例。以比利时Schelde河口CRT系统为例,阐明该系统对潮汐频率、植物、潮汐通道、土壤重金属及动物这五个方面的修复效果及优势,其应用经验可为我国河口潮汐栖息地的生态恢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切实保护珍贵的红树林资源,保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文章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生态2个一级指标,海水质量、生物栖息地质量和生物质量3个二级指标以及海水pH值和盐度等15个三级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监测数据、量化分级和赋值,计算深圳市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4个季节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其中春季、夏季和冬季为亚健康,秋季为健康,主要原因是秋季的海水盐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全人类共有的公海资源,尤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世界遗产,文章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5处潜在公海世界遗产,并分析其保护和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公海世界遗产分别为失落之城热液区、哥斯达黎加热穹窿、大白鲨咖啡厅、马尾藻海和亚特兰蒂斯浅滩,均为重要的海洋生物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其中失落之城热液区有望成为全球首处公海世界遗产;由于名称和定义尚不明确等原因,潜在公海世界遗产缺乏统一的保护和管理;全球海洋世界遗产较少,公海世界遗产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各国的积极参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公海资源。  相似文献   

20.
海州湾鹰爪虾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及2013?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测定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和资源量等数据,开展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栖息地适宜性的研究,先利用广义加性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再应用提升回归树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然后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春季鹰爪虾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采用算术平均法构建,选择水深和底层盐度作为变量,具有最小的拟合;秋季鹰爪虾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采用几何平均法构建,选择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作为变量,具有最小的拟合。对春季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76.23%),其次是底层盐度(23.77%);对秋季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底层水温(82.56%),其次是底层盐度(17.44%)。海州湾春季鹰爪虾的最适栖息水深为24 m以内,底层盐度为29.7~31.8;秋季的最适栖息底层水温为18~24℃,底层盐度为29.2~31.5。本研究表明,环境因子的优化有助于改进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提升其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