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吐哈盆地鄯善地区岩性油气藏的油层砂体以中薄层为主,沉积体系控制砂体的展布,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在详细研究油气运聚规律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层位标定与解释、层序地层分析、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性预测是本区有效的勘探方法。本文探讨了研究区的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预测问题,指出丘东生烃区是开辟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的接替区,温吉桑构造带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鄯善地区中北部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在区。  相似文献   

2.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凹陷,阜宁组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结合研究区内岩芯、录井、测井等资料对金湖凹陷阜二段的混合沉积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金湖凹陷阜二段沉积时期,混合沉积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形成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和混积岩层系;混积类型主要发育渐变式和复合式混合沉积,少量发育突变式混合沉积。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建立了阜二段混合沉积相模式。对研究区的混合沉积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其主控因素为阜二段沉积时期的海侵作用,同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湖平面变化、物源等也对研究区混合沉积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伟  杜晓峰  宋章强  李正宇  李虹 《地球科学》2020,45(10):3618-3632
渤海海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矿物的混合沉积,随着近年来混积型储层的油气勘探相继获得重要发现,混合沉积分布规律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大量基础资料,对渤海海域古近系混合沉积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明确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完善了混合沉积相关地质认识.渤海海域古近系沙一二段(E2s1-2)主要发育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以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为主的混积岩以及以化学成因碳酸盐矿物为主的混积岩三大类岩石类型.受控于干旱的气候与较高盐度的水体条件,混合沉积主要发育于沙一二段沉积时期,在空间上远离区域物源体系,主要围绕盆内局部凸起分布,低凸起、凸起倾末端、近岸隆起、远岸隆起等正向的水下古地貌单元是混合沉积发育的有利部位.根据发育位置、古地貌背景、与陆源碎屑供给的关系等古地理要素,混合沉积成因样式可分为近岸混积扇三角洲、近岸扇体侧翼混积滩坝、近岸隆起混积滩坝、远岸隆起混积滩坝4种类型及六亚类.近岸混积扇三角洲、近岸扇体侧翼混积生屑滩坝、近岸隆起混积碎屑滩坝、远岸潜山隆起混积生屑滩坝4种具体类型的混合沉积物产出规模与厚度较大,易形成粒度粗、生屑含量高、杂基含量少、白云石化作用发育、物性条件较好、产能较高的优质储层,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类型.上述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一批混积型储层的重大勘探发现,揭示了混合沉积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海域中深层勘探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陆相混合沉积研究历程可划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混合沉积岩性鉴定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具有复杂的成因类型,包括近源混合沉积、远源混合沉积2大类及6种具体沉积类型.渤海油田首次建立了独立的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相体系.陆相混合沉积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稳定的宏观构造背景与局部强断裂活动、盆内局部凸起碎屑供给的不稳定性、相对干旱的气候与较高盐度的水体条件、正向的古地貌背景.近源扇三角洲混合型、近源扇三角洲侧翼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侧翼型、远源高能粗粒型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是目前较为有利的混合沉积勘探类型.古地理条件约束、地质模式主导是有效的混积型储层预测思路.现阶段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沉积岩性分类方案,钙质壳体生物发育规律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细粒混合沉积与页岩油气储层的关系,混积型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宋章强  杜晓峰  徐伟  卢欢  陈丽祥 《地球科学》2020,45(10):3663-3676
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混合沉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普遍发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基于90余口已钻井,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海域古近系钻遇的混合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渤海古近系混合沉积发育近岸混积扇、近岸混积滩坝、远岸混积滩坝3种沉积相、7种沉积亚相和14种沉积微相.近岸混积扇以发育混积沟道为典型特征,岩性为含生屑的砂砾岩或中粗砂岩,为陡坡扇三角洲环境短源水道废弃后与生物碎屑间歇性间互沉积;近岸混积滩坝,为近源搬运沉积的陆源碎屑与盆内碎屑之间的混合沉积,典型沉积特征为发育高陆源碎屑含量的各种粒屑滩或坝;远岸混积滩坝为典型的以富含生物碎屑为主的混合沉积,陆源碎屑含量低,一般为盆内低隆或孤立潜山之上原地生长生物与少量供给的陆源碎屑发生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发育模式和规模受古气候与古水体环境、古构造与水动力、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古地貌条件等共同控制,其中古地貌特征起主导作用.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的建立,对混积型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混合沉积显示的沉积环境和油气地质意义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羌塘盆地是目前国内油气勘探最重要的战略选区之一,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研究区侏罗系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地质资料和室内样品分析,笔者对研究区广泛分布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研究发现:区内中侏罗统混合沉积表现为混积岩、混积层系两种形式;对岩性、层系及组合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它们主要形成于滨岸、碳酸盐岩缓坡、潮坪沉积环境,把混合沉积划分为4个三级地层层序,提高了地层划分的精度,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雀莫错期、布曲期、夏里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混积岩中最显著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胶结、破裂和溶蚀作用,其中以破裂作用、溶蚀作用最为发育,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可为沉积储层预测及研究区的石油普查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东东营凹陷东部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重点。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大量厚层烃源岩, 为圈闭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勘探证实, 东营凹陷东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深水浊积扇等砂体类型, 同时发育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面型等多种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泥岩盖层。生、储、盖条件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良好的组合关系, 为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非地区不同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证实该地区的海西运动控制了北非古生界盆地的构造格局、变形样式及油气运聚;北非地区划分为6大构造分区和3大油气富集区;北非地区沉积盖层分为古生代碎屑岩沉积冈瓦纳超旋回、中-新生代碎屑岩、蒸发岩和碳酸盐沉积特提斯超旋回;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差异是北非油气富集程度的主控因素,并形成北非古生代及蒸发岩下含油气系统及中新生代含油气系统两大油气聚集系统。在此认识和非洲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北非油气潜力及勘探方向为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的岩性油气藏、低幅度构造,中新生界裂谷盆地的锡尔特盆地、佩拉杰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及断块、新生界三角洲的深海扇沉积体。  相似文献   

9.
吴李泉  曹代勇 《地球学报》2002,23(5):447-452
西藏北部改则-班戈地区出露的中上侏罗统接奴群是残余弧后盆地的滨浅海相陆缘碎屑沉积,具有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主要沉积相类型有碎屑浅海、高能滨岸、陆源碎屑潮坪、碳酸盐合地、扇三角洲等,向南部冈底期-念青唐古拉岛弧方向超覆,向北部羌塘板片与广阔碳酸盐台地相的佣钦错群过渡。接奴群是该区最有潜力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广阔的浅海相泥页岩为主要的烃源岩,早期滨岸相粗碎屑岩是主要的潜在储集岩,有可能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包括超覆岩性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混积岩储层,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但储层物性差异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其差异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该类型储层的进一步勘探评价.利用钻井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黏土矿物等分析化验资料,探讨了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和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前2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螺壳和介壳.其中,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生物体腔孔为主,白云石化作用强,物性最好;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溶蚀孔为主,生物体腔孔和原生孔次之,泥晶包壳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强、含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岩屑、埋藏浅的储层物性好;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方解石胶结作用强,物性较差.不同构造混积岩储层类型及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研究区混积岩储层差异主要受母岩类型、基底岩性、沉积水体环境、沉积相、大气淡水淋滤、埋深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但每个构造的优质储层均具有独特的控制因素组合.非碳酸盐岩母岩区,原生沉积期-火成岩基底、含大量生物碎屑混积岩,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早期白云石化,以及深埋藏期-强溶解、裂缝发育是环渤中坳陷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共性.混积岩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分析为陆相断陷湖盆中深部油气勘探和评价过程中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相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储层勘探不断突破,使之成为一类新的优质储层而备受沉积学家关注.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已钻遇混积岩岩心的储层沉积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以陆源碎屑为主和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这类储层除保存较好的原生孔隙,还保存一定的与生物组构有关孔隙以及次生孔隙.混积岩储层主要经历了泥晶化、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压实作用等成岩作用.准同生期泥晶化作用、早成岩期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是导致混积岩中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包壳结构抑制了早期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早期大气淡水淋滤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为混积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并对陆相断陷湖盆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向斜区构造单元细分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进行剖析:向斜外缘缓坡区主要发育油水界面相对统一的构造-岩性油藏;向斜过渡陡坡区主要发育上油下水或油水互层的断层-岩性油藏;向斜中心深洼区主要发育油水到置的岩性油藏;油平面上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受沉积演化序列和微相物性差异影响“择层”分布。进而对向斜区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向斜区成藏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匹配古构造决定南北构造单元油富集差异;②油源断层组成油优势输导通道;③微相物性差异造成高孔渗分流河道砂体为油聚集优质储层;④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构成油富集主要部位。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藏模式;②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间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控藏模式;③向斜过渡陡坡区反向断层遮挡控藏模式;④向斜外缘缓坡区正向构造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 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柯坪—乌什地区露头剖面的宏微观工作发现,寒武系纽芬兰统玉尔吐斯组存在3期稳定发育的古暴露面,并具有(1)铁质结壳层、(2)近地表喀斯特(塑形)角砾、(3)溶沟、溶缝及囊状溶洞、(4)岩溶系统内的角砾、陆源碎屑充填物、(5)暴露面之上的地层超覆等暴露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玉尔吐斯组并非连续沉积,内部存在多个沉积间断,并与肖尔布拉克组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同时,在与灰岩和白云岩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先期渗滤条件较差的混积岩(硅质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早成岩期岩溶以充填程度较高的溶沟、溶缝和小型溶洞发育为特征,且水平潜流岩溶带发育不成熟;以此区别于灰岩和云岩型早成岩期岩溶发育的相控溶蚀孔洞、岩溶花斑和近原地角砾化等典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条件下的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特征及储集层优化与否更多受岩石组构特征控制,由此推断在相对封闭的埋藏条件下,先期致密化的岩石难以经历岩溶改造形成相控的孔洞型储集层。这一认识不仅对深埋条件下储集层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早成岩期岩溶地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付鑫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启明  叶茂松 《地球科学》2020,45(10):3706-3720
渤海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广泛发育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伴生的混合沉积.通过岩心、显微组构及岩石储层物性等钻井资料,对陆相湖盆背景下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的沉积环境、砂体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及储层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扇三角洲混合沉积可分为扇三角洲前缘混合沉积和前扇三角洲混合沉积两类亚相.扇三角洲前缘混合沉积包括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和河口坝混合沉积成因相类型;前扇三角洲则发育前扇三角洲混合沉积.通过对混合沉积特征分析及成因相内部构成精细解剖,总结出两类陆相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扇三角洲体系伴生混合沉积模式,分别归结为扇三角洲重力流驱动混合模式与扇三角洲建设-废弃互层型混合模式.结合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扇三角洲混积岩储层具有:(1)在中深层埋深下保持良好的原生孔隙;(2)选择性溶蚀孔隙增加了次生孔隙;(3)碳酸盐含量高,有利于储层酸化改造等储层优势的特征,对渤海海域中深埋藏储层勘探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混合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下部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工区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混合沉积可分为相缘混合和原地混合,相缘混合主要是在浅海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边界的结合部位、在低能水动力环境下的细粒陆源碎屑与泥晶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主要是在三角洲前缘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的砂级硅质碎屑颗粒与碳酸盐生物碎屑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沉积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特征有显著影响。描述了原地混合沉积的泥岩—碳酸盐岩—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相层序,并讨论了陆源碎屑注入、古地形、海平面升降及三角洲迁移等影响透光带范围的因素是如何控制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分布的。  相似文献   

18.
准西北缘哈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准西北缘哈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形成于陆缘岛弧及大洋岛弧背景,是该区重要的勘探目标类型。为探究哈山地区火山岩储层发育及控制因素,以露头观测为基础,利用岩心、普通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成像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石炭系火山岩主要由熔岩类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两大类5种岩性组成;储集空间包括溶蚀—裂缝型、裂缝—溶蚀型、溶蚀型三类16种;岩性和岩相是影响储层的内在因素,风化淋滤和构造作用是外在因素;风化淋滤作用主要发生在风化壳、火山喷发旋回界面和喷发期次界面下,构造作用产生的大量裂缝,改善储层渗滤性能的同时还有效地增大了储集空间;断裂交汇处的风化壳和喷发旋回与期次界面处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发育区是有利储层分布区。该研究为预测哈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提供依据,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气富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近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有关岩性油藏方面取得了很多勘探成果,通过对4个主力凹陷的岩性油气富集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形成岩性油气富集的3大主要因素是:(1)丰富的油源;(2)优质的砂岩体圈闭;(3)存在汇流通道。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二连盆地发育的2套有效烃源岩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多种接触关系。优质的砂岩体圈闭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这些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单一大规模砂岩体圈闭或多个小型圈闭叠合连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是有利的储集相类型,油气富集往往形成于良好的储集层中。此外,存在汇流通道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充足的油气通过指状砂体侧向汇流通道和断层垂向汇流通道运移,在优质的砂岩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深水勘探风险,准确识别白云深水区岩性圈闭边界,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深水沉积岩性圈闭的边界进行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控制下,锁定岩性圈闭形成的有利区带;建立深水重力流沉积储层岩相组合正演模型;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技术,识别储层与非储层,精细刻画水道沉积充填特征、扇体内部结构、砂体堆砌方式等微观结构;结合储层反演,以及多种地震属性,进一步综合识别岩性圈闭边界。研究成果总结了白云深水陆坡重力流水道砂岩,斜坡扇、盆底扇砂岩岩性圈闭的边界识别特征,并应用到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