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青岛潮间带多齿围沙蚕的群浮,发现野外多齿围沙蚕每年6月初到9月底群浮,海水的表层水温从17.5℃到24.5℃,高峰期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水温范围20.7℃到23.5℃,而室内多齿围沙蚕在13℃就出现群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群浮的异沙蚕体数也增加。多齿围沙蚕在新月和满月之间出现群浮,受潮汐和日照的共同制约,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  相似文献   

2.
双齿围沙蚕对温度、盐度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研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5~45,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0~30,求得双齿围沙蚕96 h半致死盐度上限为33.1。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对低温有很强的耐受力。双齿围沙蚕在低温保湿干露10 d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13~14 d。本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很强的耐干露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福建近海天然与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进行基本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以及沙蚕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论是天然或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富含粗蛋白质(60%,干基)和氨基酸(TAA∶54.27%~56.80%);必需氨基酸(EAA/TAA约37%,EAA/NEAA≥0.58)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呈味氨基酸所占的比例(FAA/TAA约45%)也较高.其油脂含量为9.9%~12.5%,且脂肪酸中富含n-3 PUFAs.双齿围沙蚕体所含的必需矿物元素种类齐全,Fe、Zn、I、Se等含量丰富;而有毒元素(Pb、Hg、Cd、总As与无机砷)的含量却较其它海洋水产动物低.沙蚕毒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双齿围沙蚕均含有沙蚕毒素(1.68~2.42 mg/kg),而经80℃以上烘干或煮熟后的NTX为未检出.因此,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属于高蛋白质,且富含n-3 PUFAs和微量必需.  相似文献   

4.
沙蚕的营养分析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2种双齿围沙蚕和国产鱼粉进行了营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2种双齿围沙蚕在营养构成上差别不大,只是在脂肪和灰分以及钙、铁上有差别;与国产鱼粉相比,在所测定的各种营养指标上,2种双齿围沙蚕的营养性超过国产鱼粉:其中呈味氨基酸超过高达5%左右,各种微量元素也相差较大。沙蚕的营养性、诱食性以及适口性均超过国产鱼粉。  相似文献   

5.
双齿围沙蚕是底栖多毛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近海和河口环境中。本文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物的再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物有显著的混合能力,其中对小粒径颗粒物的混合作用强于大粒径颗粒物。小粒径颗粒物可以被沙蚕摄食随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双齿围沙蚕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双齿围沙蚕养殖条件,促进沙蚕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者探讨了不同盐度下(8、16、24、32、40、45)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对双齿围沙蚕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盐度为8~32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耗氧率最低(0.22 mg/(g·h)±0.01 mg/(g·h));在盐度为32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0.37 mg/(g·h)±0.05 mg/(g·h))。在盐度为8~40条件下,沙蚕的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盐度为24时,双齿围沙蚕的排氨率最低(0.10μmol/(g·h)±0.02μmol/(g·h));当盐度为40时排氨率达到最大值(0.94μmol/(g·h)±0.11μmol/(g·h))。盐度为8~40时,沙蚕的O︰N比值随着盐度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盐度24和32时,沙蚕的O︰N比值分别为130.84和126.47,且变化较小,当盐度40时,O︰N比值急剧下降到13.3,然后再度上升。综合上述结果,双齿围沙蚕生活的最适盐度为24~32。  相似文献   

7.
对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的适宜培养温度为16~32℃,盐度为25~32.培养时以粉末饵料为佳,16~32℃摄食活泼,摄食时间为15~20min,16℃以下摄食量减少,12℃以下基本不摄食.在19~20℃、保持潮湿条件下,可存活28 d.异沙蚕体形成与温度有关,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2~4℃)后,再提高温度至18~25℃,可以有效地促进异沙蚕体形成.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异沙蚕体的形成及群浮并未出现半月相型规律,成熟后只要有微弱的光照,任何时间加水覆盖水槽均可见到异沙蚕体群浮.  相似文献   

8.
投放双齿围沙蚕养殖中国明对虾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养殖中国对虾的围隔内投放不同密度(0kg·m-2,0.4kg·m-2,0.8kg·m-2,1.2kg·m-2)双齿围沙蚕,定时监测水体总氨氮(TAN)、亚硝氮、透明度、DO等指标。实验结束时计量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总体上,投放沙蚕的处理组对虾产量高于末投放沙蚕的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0.4kg·m-2沙蚕处理组对虾产量最高[(165.4±8.7)g/m2],水质最佳。随着沙蚕密度增大,国格内TAN、亚硝氮、pH均上升且不稳定,这可能是致使对虾成活率下降的一个原因。投放沙蚕对透明度也有影响。依据实验结果认为,双齿围沙蚕促进了沉积物无机氮向水体释放,进而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速率。沙蚕密度过人,可引起对虾成活率下降,建议沙蚕密度控制为0.2~0.6kg·m-2。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亲虾常用天然饵料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中 4 种常用天然饵料———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去壳)和杜氏枪乌贼Lol igo duvancelii 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果表明,杜氏枪乌贼的蛋白质(78. 41%)和胆固醇(16.1 mg·g-1 )含量最高;双齿围沙蚕的 EPA 和 DHA 含量最高(分别为 14. 15%和12.97%),∑n 3/∑n 6值为5. 79;长吻沙蚕的 EPA和 DHA含量略低(分别为 12. 36%和11.54%),但其∑n 3/∑n 6值最高,为 7.06;长吻沙蚕的α 生育酚含量最高,为 47.72mg·kg-1,以下依次为双齿围沙蚕(43.02mg·kg-1 )、近江牡蛎(42.31mg·kg-1 )、杜氏枪乌贼(38.93mg·kg-1)。双齿围沙蚕具有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为 110.12mg·kg-1,以下依次为长吻沙蚕(100.06mg·kg-1)、杜氏枪乌贼(91.41mg·kg-1 )、近江牡蛎(33.75mg·kg-1 )。通过比较这些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杜氏枪乌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来源;而长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具有高含量的EPA和DHA,以及更高的∑n 3/∑n 6值,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最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此外,2 种沙蚕的α 生育酚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对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0.
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2003年5月1日~6月25日在玉环县东方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育苗厂80 m2的水泥池中育出平均体长2.34 cm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Grube)幼体13.16kg,并对双齿围沙蚕疣足幼虫进行了不同生态条件的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为24~26℃;盐度的适合范围为15.0~34.8,最适21.6;饵料以球等鞭金藻和混合藻(角毛藻 扁藻 微绿球藻)为佳,球等鞭金藻的密度以20×104个/mL组效果最佳;4刚疣足幼体起投细砂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11.
Perinereis aibuhitensis(Grube, 1878) lives in marine sediments of estuary or shoal areas, where substrate has some cru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its burrowing and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habitat selec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of the artificial aquaculture of P. aibuhitensi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quantified analysis of its burrowing ability and explored its behavioral p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ubstrates,including mud(75 μm), fine sand(125–250 μm), medium sand(250–500 μm), coarse sand(500–2 000 μm), gravel(2 000–4 000 μm) and ceramsite(4 000–8 000 μm).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substrate grain siz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burrowing time, burrowing rate, burrowing depth and distribution rate(P0.01).Moreover, P. aibuhitensis demonstrated preferential selections relating to substrate grain sizes, had higher burrowing ability in ceramsite, mud and fine sand compared with other substrates. The strongest burrowing ability and the highest distribution rate were observed in ceramsite.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P. aibuhitensis was sensitive to substrate grain size, which also had an impact on its burrowing proces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n the natural sea, substrates mainly composed of mud and fine sand are fit for aquaculture and stock enhancement. Based on behavioral preferences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of P. aibuhiten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mbiotic system of marine animals and halophytes, and constructs an ecosystem model of"Marine fish-Halophytes-Perinereis aibuhitensis" with P. aibuhitensis as the link.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8年6月上海近海海域9个站位的同步潮流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涨落潮不等现象显著,大部分站位的落潮流历时长于涨潮流历时,长江口内(C1~C3)落潮流最大流速远大于涨潮;该海域基本以半日潮为主,同时存在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半日潮,考虑到该海域浅海分潮流具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船载及锚定ADCP、CTD观测,获得了大、小潮时的温度、盐度、浊度、潮位、流速等观测数据,研究杭州湾南部的一个主要弯曲航道——螺头水道内的潮流动力学特性。螺头水道水深超过100 m、最大潮差大于2.5 m。涨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北岸,落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南岸,最大流速值分别为约2 m/s和1.8 m/s。受压强梯度、密度梯度、科氏力和离心力影响,涨落潮过渡时在水道的横断面产生较为明显的环流。夏季存在较弱的层化现象,深水处受环流的影响,盐度、温度的混合较强。锚定观测数据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频率与潮流的变化频率相似,但存在高于M2分潮频率的谱峰值。因此,笔者认为潮流与横向环流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更高频率的盐度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天然感潮河道水流紊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谱勒三相流速仪,在长江口徐六泾水文观测断面分别进行了涨潮、落潮时中泓与近岸垂线的流速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对天然感潮河段潮流紊动的周期、频率、概率密度函数等进行了定量的数学描述,并对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应力等沿垂线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5.
弱动力浅海中的悬沙输运机制:以天津港附近海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在天津港附近海域获取的水动力和浊度数据,分析了悬沙输运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天津港附近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控制呈低流态往复流特征,但涨潮流强于落潮流;涨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垂线平均流速呈显著线性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潮周期内的悬沙输运呈典型的不对称特征,形成向岸的净输运趋势。输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潮泵效应(尤其是潮汐捕捉效应)是天津港附近海域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其次是拉格朗日平流输运项,前者比后者高一个量级;垂向剪切作用最小。涨落潮期间流速与悬沙浓度的显著不对称是造成潮汐捕捉效应占主导的基本条件。在潮下带这种悬沙输运格局可能和潮间带发生的细颗粒沉积物捕集(堆积)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三门湾悬移质输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湾为一典型半封闭强潮海湾,平均潮差4.25m,湾内外水沙交换剧烈。根据2003年在三门湾水文泥沙测验、分析结果,湾口附近N1、N2、N3站所构成的断面上:(1)从大潮到小潮,流速递减;从N1站向N3站流速增加;春季,大多数情况下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而秋季,大多数情况下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2)春、秋季,大小潮期间N1、N2、N3三个站上平均悬移质浓度都是涨潮大于落潮;中潮期间这三个站上平均悬移质浓度都是涨潮小于落潮。  相似文献   

17.
吴尧  张蔚  何用  卢陈  吴门伍 《海洋通报》2019,38(2):186-193
潮汐汊口作为河网的重要单元,关系到水沙以及可溶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输运和分配,对河口三角洲的水文过程、地貌沉积和生态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珠江河网的分汊顶点-马口、三水分汊,基于一个大潮潮周期内走航ADCP测量,分析潮汐汊口各个支汊的流速过程及三维流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非稳态的调和分析算法和小波连续变换确定汊口处主要的潮汐组分,利用潮流分离技术,剥离出占主导作用的潮波信号并探讨潮波动力在潮汐汊口处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发现,由于潮波在西江马口和北江三水汊道内传播的不对称性,两汊间的流速过程存在1.5 h左右的相位差。而连接西北江的岗根汊道,由于存在频繁的水体交换和弯道水流的特性,岗根断面的动力作用较为复杂,其最大垂向平均流速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向左、右岸偏移,横向断面均出现了显著的顺时针二次流。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海域潮流动力特征及其与含沙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胶州湾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实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含沙量与潮流之间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性质,半日分潮流的东分量大于北分量,潮流以带有旋转性质的往复流为主,涨潮流流向偏西,落潮流流向偏东。胶州湾内含沙量分布特征与海底沉积物粒径特征基本一致。含沙量在涨落潮的交替和流速的更迭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含沙量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几乎每1个流速峰值对应1个含沙量的峰值,含沙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胶州湾口处流速和单宽输沙量都为最大,涨潮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输沙方向为偏西向。  相似文献   

19.
东山湾潮流动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山湾是福建重要的天然良港.根据2008年8月的3个潮次11个测站实测潮流资料结合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东山湾的潮流性质、运动形式、涨落潮流特性、余流等特征.结果表明,东山湾主要属于往复式的规则半日潮流,潮流作用较强,其口门处和湾内水道上的实测最大流速一般大于100cm/s.持续时间较长的风对东山湾的余流较大的影响,大潮期间湾内存在明显的反时针的水平余环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期长江河口南汇南滩水域水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汇南滩水域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及2003年2月枯季大潮、2004年9月洪季大潮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南汇南滩水域洪季大潮落潮流占主导优势,枯季大潮涨潮流占主导优势;(2)东海大桥及其周边促淤围垦工程后,洪季大潮落潮优势增强,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枯季大潮落潮优势减弱,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减少;(3)近岸工程建设是南汇南滩水域洪季落潮优势增强、枯季落潮优势减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的变化主要与工程建设、流域来沙量减少、近岸沙体变迁等作用有关。可为河口河槽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