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3例,CT平扫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或欠清楚。病变长径1.0~4.5cm,平均2.5cm。瘤体小时(冬3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三期呈渐进性轻度增强,特别是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与其他亚型。肾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其确诊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癌(RCC)常见亚型多排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MSCT强化特点。测量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肿瘤CT值及邻近肾皮质的CT值,对多期相的肿瘤CT值及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癌3种亚型CT平扫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非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在多期增强的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CT值要低于透明细胞癌(各期P值均为0.000),非透明细胞癌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肿瘤/肾皮质CT值的比值与透明细胞癌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均为0.000),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在增强扫描各期的CT绝对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76、0.315、0.382),但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上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分别为0.046、0.031、0.048)。结论:MSCT增强多期扫描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但不典型的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较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MRI表现及病理特征相关性,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外科手术且病理证实的24例听神经瘤MRI表现,包括形态、截面大小、信号、弥散受限程度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结果:24例听神经瘤中囊实性病灶18例,14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2例伴出血,14例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1例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囊壁强化,囊内无强化,病理特点为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细胞共存;实性病灶4例,均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病灶内出血,2例伴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均强化。病理特征:以丰富的Antoni A型细胞为主;2例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中1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伴有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均无出血成分及弥散受限征象。病理特点:主要由Antoni B型细胞构成,囊壁成分为Antoni A型细胞。结论:听神经瘤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特征,MRI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6iCT双下肢血管成像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256iCT双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腹腔干水平到达足底,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75例患者在行CT扫描后的1~2周内行DSA检查,将256iCT血管图像与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575个动脉节段中,150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为诊断标准,256i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8.8%、99.7%;对于显示中度以上狭窄,256i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97.8%、98.2%。256i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DSA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0.945)。975处节段性病变中,905处管壁存在管壁粥样斑块,12处为附壁血栓。结论:256iCT下肢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三房心的CT增强表现及其手术病理,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三房心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三房心影像学表现典型,分常见的左侧三房心和右侧三房心(右心房憩室).左侧完全型三房心表现为左心房内纤维隔膜将其一分为二,中间有孔相通.右侧三房心示与右心房相连的囊性结构,强化同心房,可见憩室口.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三房心诊断明显,可以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肾腺瘤(MA)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A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特征,结合文献并总结MA的MS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5例患者中,均为女性,年龄35~58岁,平均48岁,均为单发。病灶形态呈类圆形,平均直径约7.5cm。5例病灶向肾集合系统或/及肾外突起,对周围结构压迫推移,无局部侵犯及转移。5例平扫病灶密度与肾实质相仿,密度不均匀,病灶内未见出血、钙化及包膜。增强扫描5例病灶表现为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皮质期呈轻度强化,实质期呈轻-中度强化,排泄期呈中度强化,2例可见低密度纤维瘢痕。病理显示:MA范围及形状与大体标本切面趋于一致,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MA的细胞呈小腺管样排列,胞浆少,核小,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免疫组化Ki-67(+,<5%)、β-catenim(+)、CK(+)、CK7(+)。结论:M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女性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有助于提高MA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多排螺旋CT(MSCT)和MR化学位移成像(CSI)表现及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乏脂肪肾AML患者的MSCT和MRI资料,分析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血供情况及CS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10例病灶呈类圆形,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9例病灶见劈裂征,6例见杯口征,5例见皮质掀起征,11例病灶CT平扫呈稍高密度,其中4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小灶性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快进快退、持续强化和延迟强化三种模式,但峰值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MR成像T2WI病灶均呈低信号,CSI中3例出现反相位信号下降,其中1例呈现反相位病灶中心高信号,周围绕以线状低信号环的特殊表现。结论:乏脂肪肾AML的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薄层MR反相位CSI对该病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CT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对小肾癌进行分型。资料与方法:收集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3例小肾癌病例资料,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分型。结果:凸出型小肾癌23例,CT表现为肿瘤凸向肾轮廓之外或凸向肾盂、肾盏,增强扫描时,肿瘤内部造影剂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其中无性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1例,腹部肿块3例,腹胀3例。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AFP明显增高6例,CA125升高3例。MRI表现:7例均为单侧病灶,其中右侧4例,左侧3例。类圆形6例,分叶状1例,边界均清晰。最大径均大于9 cm。除无性细胞瘤为实性成分外,其他6例均为囊实性。无性细胞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小囊样液性信号区,并可见散在脂肪信号。增强扫描:无性细胞瘤中等度强化,内见持续强化分隔;6例囊实性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持续强化,3例卵黄囊瘤可见"蜂窝征",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多发小囊样不强化区。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卵黄囊瘤网膜不规则增厚。无性细胞瘤伴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结论:结合临床表现、术前肿瘤标记物检测及MRI表现有助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少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7例SPT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3例位于胰头颈部,4例位于胰体尾部,长径为3.1~9.6 cm,平均5.9 cm,境界清晰。5例为囊实相间型,2例囊性为主型,1例肿瘤伴钙化,1例伴出血,2例伴远端胰管轻度扩张,1例伴胰周淋巴结增大。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囊性区无强化。结论:少儿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再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神经分泌癌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对具有完整胸部MD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28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8例(64%),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内肿块或结节17例(94%),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83%),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与肿大淋巴结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0例(36%),密度均匀,呈分叶状,强化明显,CT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主要征象以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门区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CT影像诊断价值。资料方法:搜集4例临床手术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CT影像资料,全部女性,年龄68~84岁,平均76.25岁,病史6个月~1年,全部单侧发病,单发肿瘤。临床表现乳房肿块,肿块逐渐增大,疼痛,质硬。3例边缘光滑,活动度好;1例浅分叶,局部皮肤略凹陷,活动度稍差。1例乳房有分泌血性乳液;3例未见乳房分泌物。CT设备采用西门子Emotion螺旋CT,平扫加增强,层厚3~5mm,增强造影剂采用GE药业欧乃派克非离子造影剂80mL。结果:4例病例CT表现为单个肿瘤,直径2.8~5.0cm,囊实性肿块,表现类圆形,外缘光整,囊壁局部呈不规则增厚,平扫壁结节呈中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液性部分不强化,壁轻度强化。腋窝及锁骨下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为乳腺癌少见类型,增强CT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以做出准确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睾丸原发肿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肿瘤CT影像资料,结合其他资料对病灶做综合评估.结果:所有肿瘤均为单侧发病.精原细胞瘤24例,其中16例可见不均匀轻度分隔样强化;内胚窦瘤10例,8例可见多发迂曲、增粗供血血管;畸胎瘤4例,可见斑点状、不规则钙化,2例可见脂肪;混合性生殖细胞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集的60例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运用西门子16排CT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具有低或稍低密度15例,缺乏均匀的密度10例。通常情况下,肿块具有较为均匀的密度,胸腹部肿块均有显著强化,部分强化不均匀,腹膜后肿块部分有斑点状、片状高密度钙化存在于中央;缺乏均匀密度的肿块,增强没有显著强化存在于中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分别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强化方式和附近脏器受压情况。结论: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具有较高的胸腹部误诊率,增强扫描病变呈现几乎同步于胸腹部主动脉的显著强化,延迟持续中度强化,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