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是博物馆事业繁荣时期,新博物馆的建设、旧博物馆的改造方兴示艾,本文结合云南省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对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连贝壳博物馆的介绍,揭示贝壳博物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总结贝壳博物馆设计和建设对我们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李鹏  陈争  邓珊珊 《地下水》2018,(5):234-235
陕西水利博物馆是陕西水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本文对陕西水利博物馆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工程要点问题进行分析,以"节水优先"思路为基础,运用"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治理,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景观系统、绿化带展示系统等几部分逐一论述,借助博物馆这一平台,建设雨水回收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宣传城市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对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侯江  詹庚申 《江苏地质》2011,35(4):432-442
综述民国时期各种类别的地质矿产博物馆,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说。地质科研机构附设的地质馆、大学的地质标本陈列室、专类地质陈列馆、综合性博物馆中的地质馆以及临时性的地质展览会。在各类地质矿产陈列馆中,由科研机构附设的地质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各种类别地质馆共同构成的民国时期地质矿产类博物馆体系,为博物馆史研究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胡远超 《安徽地质》2008,18(3):236-240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建成,将填补我省缺乏大型、一流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空白。新馆为了达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建设目标,突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主题,本文就新馆建设定位与展示内容做一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常梅 《山东地质》2011,(5):60-62
现当代博物馆是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它改变了传统博物馆被动保守的运作模式,实现由"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既能使公众领略自然科学的魅力和获取美的享受与感悟,还能突出地域特色和时代理念,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时代使命。通过对烟台自然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的分析定位,对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开展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工作有一定交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谈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应有的功能,并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为例,剖析了博物馆生存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掘其科学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通过引进联展、提高人员素质、改变管理模式等方式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萼吟 《中国岩溶》1989,8(1):76-81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橱窗,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本文讨论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专业展厅和科普展厅的陈列重点,使陈列内容、形式,以及讲解效果等,达到完美的统一。文中强调自然科学博物馆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反映新水平和传播新知识。   相似文献   

9.
黄朝晖 《青海地质》2001,10(2):66-71
从博物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博物馆标本的典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介绍,阐述了筹建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的任务及意义,并提出了建馆初步设想,为下一步制定建馆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博物馆必须转变办馆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推行社会,从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的确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曾剑奇  蔡让平 《湖南地质》2003,22(2):157-160
阐述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应有的功能,并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为例,剖析了博物馆生存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掘其科学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通过引进联展、提高人员素质、改变管理模式等方式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行 《甘肃地质》2011,(4):13-17
本文综述了甘肃省博物馆在进入21世纪后获得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成果。除了发现珍贵的化石标本外,举办的省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也获得了全国博物馆界陈列展览精品奖。文章还对该馆今后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相信甘肃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还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数字化、多种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及适应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对矿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做了简要的分析,将矿物按矿物一结晶学分类方案将馆藏矿物进行合理的分类,设计了七大功能结构和相应的子结构,并对矿物所要展示的内容设定了标准.建设矿物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文字信息等,将矿物从宏观的外形到抽象的晶体形态和微观的晶体结构及其最小单位结构通过网络的形式具体展现给观众.矿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为人们认知整个矿物世界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科研教学、推动国民科学普及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2):129-129
1988年10月,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在本县金山镇新洼村小山坡上,发现一具完整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化石骨架。经1990年该县新建的禄丰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架装在该馆陈列大厅,并在开馆时隆重展出。1995年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张奕宏及禄丰恐龙博物馆杨兆龙共同完成研究并命名。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大椎龙科(Massospondyli-dae)。特征:体长5m~6m,高2m,在原蜥脚类恐龙中算大块头。骨骼重而粗壮,头骨较小,头长37·5cm。头长为头高的1·7倍,颅骨较高。匙状牙齿,主食植物,有时可能也食软体动物、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地质学报》2005,11(2):275-275
大学数字博物馆是高等院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11月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网上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远程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乐圆 《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随着地学博物馆数量逐年大幅增加,除自身的基本陈列外,专题展览活动也随之加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及时性和延续性等多种特点。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学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的展览内容框架雷同、千篇一律,难以激发观众参观热情。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地学博物馆的"领头羊"对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以该馆为例,总结了地学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要素。在原则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同时需掌握地学知识;在流程方面,先策划,确定展品数量梳理展览大纲,再进行总体规划和展览艺术形式设计,最后实现协作与优化。在要素方面,展览陈列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空间布局、展品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光环境设计、色彩设计等七个方面的应用。展览陈列设计师要努力挖掘和彰显地学专业的特性,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我国地学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为公共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郭原  于飞 《地球学报》2017,38(2):299-303
本文阐述了地学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结合经济学原理重点从办公OA系统、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展陈方式的多样化、科普资源的共享和定制化几个方面探讨了公益性地学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管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公众接受度和满意度,克服地学知识相对专业的特点,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武昭晖 《地球学报》2017,38(2):293-298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当前流行的识别技术(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进行对比,选择RFID技术作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导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模型,完成了藏品管理、智能导游的实现原型,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俊丽  朱杰勇  陈刚 《云南地质》2005,24(1):122-129
详细介绍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并对VRML与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两种实现方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0.
4月27日上午9点,在我校地质宫博物馆举行了“长春龙”展示揭幕仪式。当博物馆副馆长金利勇研究员宣布“长春龙”展出揭幕仪式开始、副校长赵继和长春市科技局局长万载斌将红绸掀起之际,一具约0.5m高、1m长、体态轻盈、正在奔跑状的漂亮小家伙——“长春龙”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具保存完整头骨的化石骨架,特别是其颅骨的腹面构造清晰可见,这种近乎完美的保存状态在古脊椎动物化石当中相当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