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具有较强的差异变形特征,滑脱层的差异对前陆冲断带变形特征及圈闭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于天山南北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断距测量、缩短量统计及平衡剖面复原等手段,对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差异进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滑脱层性质不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分层变形特征显著;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断层多穿过滑脱层,分层性差;(2)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库车前陆冲断带在该时期的平均缩短率为12.1%,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的平均缩短率为9.93%,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新生代变形强度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更强;(3)受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上下平均断距总体大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且库车前陆冲断带的缩短量呈现“单段多峰”复杂的变化趋势,这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没有的特点,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塑性和分层能力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强;(4)基于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断层活动和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岩性—构造的复合圈闭为主,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盐下大型构造圈闭为主,岩性—构造圈闭为辅。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侏罗系—三叠系煤层、泥岩层等滑脱层控制的岩性—构造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具有四大类型有利油气成藏构造带,包括前陆带、中央隆起带、凹陷背斜带和斜坡构造带。前陆带还可分为前陆隆起带、前陆逆冲断裂带及前陆逆冲前锋带三个亚类。这些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构成了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复合连片,形成不同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前陆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北缘、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南缘、吐哈盆地北缘、酒泉盆地南缘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央隆起带仅在塔里木、准噶尔两个盆地发育;凹陷背斜带的典型实例为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中部的英南构造带,另外还包括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哈德逊东河砂岩不整合超覆尖灭带和准噶尔盆地漠区坳陷的莫西断鼻等;斜坡构造带以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斜坡构造带为代表,它由地层不整合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形成复合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4.
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亟需评价落实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夯实油气资源家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近十几年来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1 080.31×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272.50×108 t;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8×1012 m3,技术可采资源量48.45×1012 m3.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672.0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51.81×108 t;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84.95×1012 m3,技术可采资源量89.3×1012 m3.其中,致密油地质资源量125.80×108 t,油砂油地质资源量12.55×108 t,油页岩油地质资源量533.73×108 t;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21.86×1012 m3,页岩气地质资源量80.21×1012 m3,煤层气地质资源量29.82×1012 m3,天然气水合物153.06×1012 m3.我国陆上常规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四大重点领域.其中,陆上剩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碎屑岩)两大领域,陆上剩余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海域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构造、生物礁、深水岩性3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条典型地质剖面的综合构造建模,系统建立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不同构造部位的地质模型,经过平衡恢复求取了变形量,探讨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转换方式及其控制因素,进而指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边界断裂系呈东、西两段不连续展布,整体控制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展布格局。根据构造特征的差异性,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划分为7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差异巨大,向前陆不均一推覆扩展,最小水平缩短量约8.7~64.5km。中部温宿-乌什地区是前陆冲断系统构造转换过渡的关键地区,在该区构造样式由邻区盖层滑脱突变为基底卷入,缩短量也由邻区30~60km突降至9.8~25km。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和不均一推覆扩展特征受先期构造、地层结构和动力学条件等因素控制,构造样式和变形量侧向变化主要靠走滑断裂和基底断裂调节。  相似文献   

6.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本文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并对该地区的油气源条件、储盖条件、圈闭条件以及运移条件等油气成藏基本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认为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演化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即碰撞挤压期(C-P)、弧后挤压期(P2-T)、伸展断陷期(J1-J21)和再生前陆期(J22-Q)。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拥有较好的油气源条件,发育有多套储盖组合、不同类型圈闭和复合的输导体系,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杂构造解析和实验模拟研究,揭示了中西部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受侧向挤压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变形过程和结构样式;明确了单层滑脱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存在临界增生和非临界增生两种变形机制,发育脆性拆离型、塑性滑移型和黏性流动型3种作用类型,并受滑脱层强度、地层厚度、底部边界和外动力过程等4种主要因素影响。复杂冲断构造带基本上表现为受多层单滑脱作用控制形成的垂向叠置组合结构,本文提出了复杂滑脱冲断变形结构的可分解性以及受不同性质的滑脱层组合控制形成特征结构模式,并揭示了前陆冲断带前缘多滑脱构造变形结构中由浅层向深层逐渐发育的变形时序;建立了中西部再生前陆冲断带结构模型、构造单元以及基本构造类型;并基于前陆盆地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晚期的隆升剥蚀-沉降沉积过程,提出了中西部两种类型冲断带的控油气作用及其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
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典型前陆盆地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总结构造分段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动力学背景、调节构造、构造变形期次与构造叠加、滑脱层与构造变形强度的影响等。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构造分段特征对不同构造段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层位不同;不同构造段的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特征存在差异,主成藏期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演化历程、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宏观研究和重点解剖,总结出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的主要特征:(1)垂向上,前陆盆地表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正反转构造背景下的盆地构造层序相叠置;(2)平面上,分布在中国大陆内的前陆盆地或冲断带受统一的印度—欧亚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形成构造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有序的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3)时间上,不仅存在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的再生前陆盆地,而且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共发生了4期前陆盆地或冲断构造的演化过程;(4)成因上,受青藏高原向北、向东的隆升挤压,基于小克拉通拼贴后的不均一陆内基底结构,古造山带继承性复活,在其前缘发育再生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5)变形样式上,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的共同控制作用,可以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分为4类。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规律性和勘探的复杂性。油气分布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1)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2)成藏条件配置的有效性;(3)含油气目的层分布的空间有序性;(4)多期成烃、晚期成藏的普遍性。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表现在:(1)4期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含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2)含油气层系与油气藏的改造与破坏;(3)陆相盆地的不均一导致储层相变大;(4)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复杂增加了圈闭落实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及勘探: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热岩是地热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之一,是未来地热开发的主攻方向.我国干热岩勘查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先后在不同地区发现了优质的干热岩资源,取得了我国干热岩资源勘查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勘查失败的案例.本文在分析高放射性产热型、沉积盆地型、近代火山型和强烈构造活动带型等四种类型干热岩成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地质构造背景、地热地质条件,对未来我国干热岩资源重点勘查方向及靶区进行了论述,并重点针对目前不同类型区干热岩资源勘探工程进行了梳理,简要分析了不同勘探区的选址依据、勘探过程、地温场分布及特征、前景预测等,并初步进行了经验总结,希望对我国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及开发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执行我国现行有关煤炭资源勘查规范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煤炭地质勘查阶段划分进行了对比,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的主要技术内涵,对加强贯彻新规范,促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冬艳  陆红 《世界地质》1998,17(3):54-57
通过对探采对比中勘探类型评价的现状分析,指出目前在勘探类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勘探类型的对比模型,并以此基础,对比研究,评价勘探类型确定的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4.
焦家金矿床属第 勘探类型 ,矿山生产勘探实际形成的 B级网度走向×倾斜为 30 m× ( 12~ 2 5) m,C级为 30 m× ( 4 5~ 90 ) m,地质勘探 B及 C级坑探网度相当于矿山生产勘探的 C级。通过对比得出地质勘探阶段圈定的 2号矿体 ,大部分是 1号矿体的分支 ,其余是 3号脉群的小矿脉的上延部分。单独存在的“2号矿体”规模很小。 - 190 m以上 1、 2号矿体生产勘探的 B级储量经采矿验证后 ,矿石量、品位及金属量均下降 ,降幅分别为 13.9%、 1.7%及 15.3% ;由地质勘探C级升为生产勘探 B级后 ,矿体走向长度平均减少 2 3.8% ,厚度平均增加 31.3% ,矿石量增加6.6% ,品位下降 2 5.5% ,金属量下降 17.3%。矿量变化和 3号脉与主矿体的多次复合使矿体的形态改变较大有关。推荐 1号矿体生产勘探的 C级坑探网度为 60 m× ( 60~ 80 ) m,段高 4 0 m。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近10年在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形成了包括煤层气钻井取心、试井、完井、强化压裂和排采系统配套的工程工艺技术。介绍了这套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工艺技术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物化探技术在非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庆林 《四川地质学报》2013,(3):361-362,365
阐述了非金属矿产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针对非金属矿产勘查中物化探技术的现状,就物化探技术在非金属矿勘查中应用的意义、发展方向及重点等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建设,要求煤炭资源勘探速度快、精度高。通过总结安徽两淮地区近几十年来煤炭资源综合勘探经验,围绕“高精度、快速勘探”的主题,采用恰当的评价指标,对煤层稳定性和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本地区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类型定量综合评价原则和方法,开发了定量评价软件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简论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全球深水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估计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108bbl。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深水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预测至2015年世界海洋石油的25%将来自深水区。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沿海是当前世界三大深水勘探热点地区,这里集中了世界84%的深水钻探活动,其储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储量的88%。近几年全球不断取得深水油气重大发现,对全球新增探明储量和提高产量起到了主要作用。深水油气勘探与浅海及陆上油气勘探相比,技术要求高、资金风险高、作业难度高,施工工艺也有很大区别。高科技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率,促进了深水勘探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一大批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铌、钽矿产分布较广。内生铌钽矿成矿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花岗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外生矿床多为内生矿床经过风化和沉积等外生作用发生二次富集的风化壳型和残坡积、冲积砂矿型。从成矿时代来看,伟晶岩型矿床成矿时代跨度较大,从3.08 Ga到0.19 Ga;碱性岩型矿床主要成矿期分别在2.25~1.35 Ga和0.75~0.19 Ga;碳酸岩型矿床成矿期主要分布在0.75~0.6 Ga和0.4~0.35 Ga;花岗岩型主要分布在0.75~0.19 Ga的中晚期。碳酸岩型铌矿床和伟晶岩型钽矿床是目前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铬铁矿是关键金属铬唯一可经济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层状铬铁矿和蛇绿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两种类型,其中豆荚状铬铁矿矿体规模小、发育不规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勘探难题。由于铬铁矿特殊的经济战略地位,美国、欧洲、苏联和中国都非常重视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铬铁矿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以重力、磁法为主导的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电法也被应用。这一阶段在苏联乌拉尔肯皮尔赛等超大型蛇绿岩型隐伏铬铁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其他矿区取得一定的进展。自21世纪以来,高精度的便携式仪器和新兴地球物理技术逐渐运用到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成为铬铁矿勘探的主流方法,在我国罗布莎等多个岩体隐伏铬铁矿勘探中取得突破,在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也取得进展。本文回顾了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铬铁矿岩石物理特征与测量方法、重磁勘探主要应用及存在问题、电磁法勘探的主要方法,并重点介绍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罗布莎铬铁矿的探测效果和电磁法勘探模式,展望了张量CSAMT技术、磁异常模量反演、高光谱遥感、高密度激电、无人机物探等有望在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