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沿海尤其在南海诸岛的辽阔海域,生活着一种形状怪异、体态硕大的翻车鱼。这种鱼看上去好像是有头无身的鱼,故又名“头鱼”。翻车鱼学名翻车,它体高而侧扁,亚圆形,身体好像被削掉一半似的,全身只有前半部,鱼尾就看不到了。它的头很小,吻圆钝,眼睛也很小,在上侧位。它生有背鳍,为尖刀状,另有较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沿海,尤其在南海诸岛的辽阔海域,生活着一种形状怪异、体态硕大的翻车鱼。它看去好像是有头无身的鱼,故有名头鱼。翻车鱼学名翻车纯,它体高而侧扁、亚圆形,身体好像被削掉一半似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乌鱼子     
在台湾访问期间的多次宴会上,我吃到了颜色黄褐色肥美的乌鱼子,味道清香可口。台湾乡亲介绍说:“这是闻名中外的台湾名特产,是海中奇珍”。乌鱼是台湾名产,学名鲻鱼,头背和体侧颜色黑灰色,腹部银白色,在水里只能看到乌黑的影子,故俗名乌鱼。乌鱼的肉嫩,味道鲜美,且有营养价值。东南沿海江湖均有产鲻鱼。明代孙文恪有“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肥美胜鲈鱼”之句。鲻鱼生息在  相似文献   

4.
烟波浩瀚的台湾海峡盛产一种奇特的珍贵的鱼,它的性情高洁,风味佳绝,不生于浊水处。榴传它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他的部众从福建闽江带来的鱼苗,繁殖在台北的溪流里,从此台湾才有,故名之曰“国姓鱼”(郑成功原名森,被明朝皇帝赐姓朱,名成功,因而人们称他为国姓)。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生前昕撰《雅言》载:“虱目鱼一名国姓鱼。相传郑延平(郑成功)入台后,嗜此鱼,因以为名,鱼长可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野生摄影师理查德日前在加州圣迭戈对开海岸,意外拍摄到一只海狮"越级挑战",咬向一条重逾2000千克的翻车鱼。加州沿岸海域的海狮,一般可以生长至400千克重,主要吃鱿鱼、八爪鱼、三文鱼等鱼类。但这次海狮竟勇者无惧,挑战攻击比自己重5倍的翻车鱼,更将它整块鱼肉撕下。痛苦的翻车鱼在水中来回翻滚,但对自己背上海狮的凶狠啃咬却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爱自己的子女的,鱼类也不例外。那么鱼类是怎么样保护后代的呢?一般地说,产卵多的鱼类是不太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它们产完卵就游走了,让子女在海洋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例如产卵冠军———翻车鱼屯,它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卵产出后自然地漂浮在海洋中层,然而很大一部分卵是无法受精的,同时又很容易被各种鱼类所吞食,即使孵化成功的幼鱼,也常常被风浪折磨得死去不少,所以说翻车鱼屯的产卵量虽然很高,但真正能发育成大鱼的却是廖廖无几。在鱼类中凡是子女少的,它却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生活在美洲沿岸的介司鱼,它为了保护好后代的健康成长,每当要产卵时,雌鱼都要选择最大的涨潮时期,将卵产在海水上缘的潮湿泥沙中。这样,海水既不能淹没所有的鱼卵,也不会把鱼卵冲走,反而还能很好地保持湿度,使鱼卵正常发育。把卵产在这个地方,还可以避开敌害,同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又有一定的湿度,无疑这种难得的外界条件,促使受精卵能很快地孵化。往往在下一次的最大涨潮时期来临之前,孵化出的小鱼已进入了大海中。海洋里还有一种叫海鲶的鱼,这种鱼全身裸露无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在众多的鱼类中,数海鲶...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出产一种名贵的小型鱼类,学名叫香鱼。在海峡西岸的福建,俗称为“溪鳁”;在海峡东岸的台湾则称为“国姓鱼”。虽然香鱼分居海峡两岸,俗称也不同,却是地道的“一家人”。河里生,海里长香鱼属于鲑形目、鲑亚目、香鱼属。香鱼科在我国仅有一属一种,实为“独生子女”。香鱼体型较小,细长稍侧扁,长约20多厘米,重80克左右。体色随栖息环境而异,通常体背橄榄色,腹部为银白色,尾  相似文献   

9.
因为它们很会钓鱼,所以得此“渔夫鱼”之美名。“渔夫鱼”钓鱼的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人类十分相似,也离不开钓杆和诱铒,而且还要有不可缺少的耐性。在“渔夫鱼”的背部,长有一根长刺,这就是它的“钓杆”;长刺的末端长着一块很像蚯蚓的红色肉块,这就是“钓饵”。每当“垂钓”的时候,“渔夫鱼”总是把身体匍伏在海床上,或者隐蔽在石缝和海草中,仅伸出背上的“钓杆”,微微晃动末端的“钓饵”,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一些馋嘴的鱼儿看见这块类似蚯蚓的诱铒。便不顾死活地你争我夺起来。而“渔夫鱼”则把“鱼杆”及“鱼饵”一收一放,逗得鱼儿在它嘴边扑来扑去。这时候,“渔夫鱼”便突然张开大口,闪电般地把猎物吞进肚里。其实,“渔夫鱼”名目繁多,有叫“鹅鱼”的,还有叫“和尚鱼”的,更有叫“青蛙鱼”、“蝙蝠鱼”的。它们皆因精于钓鱼之道,而被统称为“渔夫鱼”。有意思的是,生长在加勒比海的“蝙蝠鱼”,钓鱼可从不用“鱼杆”,因为它们的身上长满了象水草一样的细长小肉芽,随着身体的晃动而上下飘摆,吸引一些小鱼前来啄食。而“蝙蝠鱼”则以突然袭击的动作,将小鱼一条一条地吞食掉。□鱼也“钓鱼”@李津军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的大陆政策台独色彩厚重。在两岸关系定位上,称“台湾与中国是两个互不隶属、互不统治、互不管辖的国家”。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与台湾发生政治关系,无权参预决定台湾归属与前途”,要“推动台湾与中国关系全面正常化”。  相似文献   

11.
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有一种三棘棘鱼,它被人们誉为神奇的鱼巢“建筑师”。这种鱼的雄鱼在向雌鱼求婚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施工、建造一座坚实漂亮的“新房”,以招来雌鱼。  相似文献   

12.
乌鱼,又名黑鱼、溜鱼、生鱼,也称信鱼,《闽志》中称从黄河来。每到仲冬季节,台湾以南巴士海峡的海面上、闽南渔场及粤东渔场便出现自北而踵的乌鱼群,因为每年春季乌鱼漫游在南朝鲜附近海域,夏季则迁徒至日本长崎海域附近,到秋季又转游跋涉至我国黄海、渤海,而到冬季必然出现在台湾以南的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不能久拖不决”。随着台湾新“总统”出台临近,随着李登辉“两国论”的不断扩散,中央政府“不放弃使用武力收回台湾”的决心,可能变为现实。到那时,一直被台湾视为靠山的“世界警察”美国,会帮“台独”分子多大的忙呢?我们请来了台湾问题专家胜人和姜平,读者不妨听听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海军在历史上有过两艘名字都叫作“蝎鱼”的潜艇,在不同的时期却遭到了相同的命运。第一艘“蝎鱼”号是1942年7月20日下水,10月1日编入海军服役,代号为“SS278”,这艘“蝎鱼”号主要在太平洋海域担任打击日军舰船的作战任务。1943年7月,“蝎鱼”号攻击了由5艘驱逐舰护航的一个日军船队,击沉了其中的“阿山丸”号和“国友丸”号两艘货船,日军驱逐舰几次用深水炸弹攻击,都被“蝎鱼”号避开,“蝎鱼”号毫发无损地回到了中途岛基地,并因此战绩而获得了2颗星章。10月,“蝎鱼”号再次出战,又因显赫的战绩而获得3颗星章。12月29日,“蝎鱼”号最后一次离开珍珠港出航,5天后,“蝎鱼”号报告说艇上有一名船员骨折,要求与在附近海域的另一艘潜艇“鲱鱼”号会合并转移这名伤员,但“鲱鱼”号因海上风浪大,不安全而拒绝。在这之后,“蝎鱼”号就与人们失去了联系。美国军方认为“蝎鱼”号被日军击沉了,包括舰长施密特中校在内的5名军官和50名士兵全部阵亡。但战后在日军的档案里,却找不到任何记载。1958年,美国海军建成了一艘核潜艇,仍然命名为“蝎鱼”号,1959年12月19日,在弗吉尼亚的诺福克军港举行了下水仪式,施密特中校的女儿玛格丽特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鱼的鱼鳞上有许多类似人的指纹,类似树的年轮的精密纹路,称为“鳞纹”。鱼身上的“鳞纹”,每年自然增长10圈至30圈。每圈“鳞纹”之间的间距,形状和宽度不但告诉我们鱼的年龄有多大,而且还能告诉我们鱼是在怎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的。生长在寒冷水中或生长在缺少重要营养物质环境中的鱼,它们的“鳞纹”必然狭小,  相似文献   

16.
在我生长的闽南沿海,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关于带鱼的趣事。带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台湾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仅福建省年产量就达七八十万吨,居全省海洋经济鱼类捕捞量首位。方言相同的闽南、台湾人也称带鱼为“白鱼”。《闽中海错疏》中载:它因狭长而侧扁如带,故称自带鱼;全身银白色,熠熠发光,又称白鱼。它像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东南亚一些沿海地区称之“大刀鱼”。它的形状很奇特,体宽只有体长的十三分之一。头部颇像鳄鱼,习性也像鳄鱼那样凶残贪食。清代《闽杂记》中载:“带鱼以形似带,故名。……闽人言是鹭鸶所化。”据说,它的额和目与鹭鸶相似。在福建、台湾等地,常年可捕到带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后,台湾军方加强了战备和训练。然而,也许由于过于紧张,近期台湾军方事故频生。A、台海军“海虎”号潜艇训练出意外10月11日,台湾军方官员透露,海军潜艇794(“海虎”)号,此前在左营海域操演时,由于操作判断稍有疏失,在水下150公尺处转向时擦碰“沙坝”,导致舰艏声纳受损。这是外界迄今为止所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补充量年际变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年际资源量波动较大,物理环境对其资源量的丰歉影响很大。本文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1978-2013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模拟发现,物理环境的变化确实能导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年际差异,并且在90年代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资源补充量最多的2002年(1.8×109尾)与最少的1996年(6.5×108尾)相差1.15×109尾。产卵后的15~30 d,即4月份鱼卵仔鱼所处的海洋物理环境对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起到重要作用,4月底鱼卵仔鱼的存活量基本上决定了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的多寡。4月份的水温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物理因素之一,4月份水温高有利于提高鲐鱼的资源补充量,相反,水温偏低不利于鲐鱼的资源补充量。4月份的台湾暖流的流速也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另外一个物理因素,4月份台湾暖流的势力强对东海鲐鱼最终资源补充量是有利的,相反,流速小对补充量较不利。4月份台湾暖流的水温、流速决定最终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19.
细说翻车鱼     
在距南加利福尼亚海岸约32.2千米的地方,有三位科学家乘坐的研究船遇上了一大块巨藻,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海洋翻车鱼从船边跃出水面,并很快消失在水中。几分钟后,另外两只巨大的翻车  相似文献   

20.
黄姑鱼     
黄姑鱼,温州人称,山头黄鱼。此鱼外形颇似小黄鱼,但不如大黄鱼和小黄鱼的肉味鲜美;此鱼又长期生活在近岸海域,不像大、小黄鱼作季节性长途洄游,故冠之“山头”,以示与正宗黄鱼的区别。北方人称罗鱼(北京)、铜罗鱼、铜鱼;江浙一带叫黄娑鸡,系该鱼有集群起叫的习性,其叫声酷似老母鸡“咯咯”之音,故称之。黄姑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古人对海水鱼的分类不详,故在历代方志上未见其名。而今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