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在对“告别三峡游”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介绍、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 ,从三峡游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应用事件旅游、系统动力学、旅游营销学的理论 ,对“告别三峡游”进行系统和动态的分析 ,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三峡游下一阶段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为类似的旅游运作提供借鉴。结论是“告别三峡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促销手段 ,可以短时促进旅游的发展 ,但是也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不能随便使用  相似文献   

2.
“门票新政”下凤凰古城利益格局及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古城“门票新政”是中国古城镇市场化运作中的公共事件.“门票新政”给旅游地带来新的利益格局:凤凰县政府和景区公司成最大受益者;获得政策支持的民族村寨及旅游景区旅游经济稳固提升;灰色涉旅人群逐步取得公平收益;古城涉旅商户经营收益略降;古城周边未获得政策支持的民族村寨及景区旅游发展缓慢,个别景区停业;不购票倾向游客利益受损;社区普通居民和购票倾向游客利益影响甚微.对“门票新政”下的利益格局进行合理性分析,进而探索出凤凰古城治理的3条路径:(1)规范政府行为,提升“门票新政”政策认同感;(2)建立共容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3)引入第四方监督机构,约束监管“凤凰新政”.  相似文献   

3.
以肇庆某景区游客数据为基础资料,从“核心-边缘”视角分析了地处珠三角西北边缘的肇庆旅游客流,冀期探究边缘地旅游客流规律,助力边缘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结果表明:肇庆与广州等其它珠三角城市仍属于“核心-边缘”区域结构,该区域结构对肇庆旅游流分布、流量、流向产生直接影响;旅游流分布集中,空间上集中于广州一地,时间上集中于春秋两季;肇庆成为珠三角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从广州等中心区指向肇庆的单向旅游流;珠三角区内旅游流量大而稳定,区外旅游流集中于春季,且流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4.
以肇庆某景区游客数据为基础资料,从“核心—边缘”视角分析了地处珠三角西北边缘的肇庆旅游客流,冀期探究边缘地旅游客流规律,助力边缘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结果表明:肇庆与广州等其它珠三角城市仍属于“核心—边缘”区域结构,该区域结构对肇庆旅游流分布、流量、流向产生直接影响;旅游流分布集中,空间上集中于广州一地,时间上集中于春秋两季;肇庆成为珠三角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从广州等中心区指向肇庆的单向旅游流;珠三角区内旅游流量大而稳定,区外旅游流集中于春季,且流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5.
"旅游"的内涵随历史而发展,在我国古代主要用"旅"、"游"、"观"、"览"等表示。作为先秦儒道的代表,孔子、庄子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孔子一生游历丰富,具有自发、执着与情感投射特征。庄子酷爱入山林,观天性,其旅游分为身游、遨游和心游三个层次。二人各自旅游世界的构成有所区别,但在旅游的最终归宿上存在着一致。  相似文献   

6.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影响,进而分析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研究发现:高铁极大提升了东北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整体水平,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高铁廊道效应”。网络化形成进程中,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由主干道运行期的“极化特征”向支线完善期的“均衡特征”转变,东北“全域式旅游”发展格局开始形成;主干道形成期,高铁以“虹吸效应”为主导,加剧了东北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促进哈大旅游经济带形成;支线完善期,高铁以“扩散效应”为主导,均衡式发展格局开始凸显;高铁推动了东北城市“同城化”发展进程,市内游、周边游模式将发生改变,省际游、跨地区游模式将逐步盛行。  相似文献   

7.
刘小文 《地理教学》2007,(10):41-41
又一个“十一黄金旅游周”即将到来,许多学生已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在教室内谈起“十一”随父母的出游计划:这个说要去西安秦陵兵马俑,那个要;去四川九寨沟,还有的同学说远的去不了,只能在成县境内上鸡峰山、西狭或去杜公祠,面对如此高的旅。游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以他们的这次旅游出行为平台,  相似文献   

8.
台湾与广州观光农园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2,22(4):341-344,366
台湾观光农园(台湾称休闲农场)是农业生产适应休闲旅游发展的产物,是利用农业生产项目的第一过程进行“包装”推销、提供游观赏、参与、体验、品尝与购物等旅游活动,从而使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形成发展链。广州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基础不逊色于台湾,但现实上是落后了。为此,广州要以农业土特产生产为观光农业突破口,对观光农园进行科学化规划、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3个多样性、规模性、多品种、示范性农业土特产观光农园,从而带动促进广州观光农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年、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旅游效应模型、地理探测器解析“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我国城市旅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工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与其他生态空间4种类型呈增加趋势;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各城市“三生空间”演变对旅游发展水平产生较强的旅游效应,根据旅游发展水平及旅游效应划分为双优型、偏发展型、偏效应型、双低型;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其他生态空间、旅游总收入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度对于旅游效应的影响较大,且交互作用较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应充分考虑旅游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提升“三生空间”的旅游功能,促进新时期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和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地理学报》2019,74(6):1267-1278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过程、格局和机制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旅游地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城市群空间、旅游发展影响、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基本属性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城市群内部及周边的边缘地带关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诠释新的功能地域空间;对旅游显著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的事实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旅游助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空间性”研究;对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利用方式关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城乡空间利用和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研究认为,以旅游作为新的产业路径、新的利用方式科学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推动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探索国土整治与国土空间优化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三阶段”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遵循“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路线,探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实践路径,提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的技术路径,探索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旅韩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为研究内容,以手绘认知地图方法为实现途径,通过机场跟团和散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效草图游前263份、游后259份。依托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分析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形成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结构。研究发现:空间认知的五大要素出现频率游后远大于游前,其中标志物要素比重最大;单体型结构成为旅韩中国游客在韩停留期间最主要的认知地图类型,游前游后都占最大比例;国家目的地认知地图构成要素超越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国家目的地意象空间认知符号化。根据手绘草图呈现的内容,讨论了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其空间意象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刘昌雪  汪德根 《地理研究》2016,35(5):977-991
随着创意经济的兴起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发展创意旅游日益成为消费热点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创意旅游资源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础,其产生的空间效应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使用者温度计量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城市创意旅游资源空间效应。结果显示:① 创意旅游资源的融入使苏州中心城区整体和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聚度增大,但各区域增大程度和资源空间分布状态变化不同;② 融入创意旅游资源后苏州中心城区整体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呈集中态势,且分布的均衡度降低;③ 创意旅游资源的融入促进了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效应的发挥,苏州中心城区由以姑苏区为“单核心”的“众星拱月”空间格局转变为以姑苏区—工业园区为“双核心”的“日月同辉”空间格局,从而实现苏州中心城区“双核”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周成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42-151
泰国旅华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基于大量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变化强度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定量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泰国旅华市场的时空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泰国旅华市场从1985-2012年经历了初始发展、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波动回温四个历史发展时期,旅华客流年际变化呈现明显波动——强力波动——趋于和缓的变化特征,年内月季分布集中性较强,主要集中于一年中的3-5月和9-11月;空间上,泰国旅华游客在我国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且相对稳定,旅游客流主要流向云南、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区和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成都等热点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展泰国旅华客源市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腾冲旅游开发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腾冲县1997~200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和旅游景点所在乡、村的农民收入与就业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腾冲旅游总收入、游客人次对县域经济、农业产值、农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腾冲旅游开发对腾冲县3次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关键作用,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分析年份中旅游总收入平均增幅达35.0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达14.6%,占第三产业比重平均达34.42%。但是,农业生产总产值、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与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人次呈负相关。旅游业给景区农民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但旅游景区内农村人均年收入并不比全县其它地区高。旅游业用地征自于农民耕地,但景区农民收入并未得到与旅游业同步的增幅。旅游开发对“三农”发展的带动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可持续发展与“三农”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文旅新业态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文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动力。截至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遴选和推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98个。随着疫后文旅产业快速提振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旅游“非景区化”现象及其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旅游"非景区化"概念.从旅游自身发展演变、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现阶段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非景区化"的必然性.旅游"非景区化"将导致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融合、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融合、"旅"与"游"的融合以及旅游商业性服务与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融合等特征,认为旅游"非景区化"会推动旅游开发联合化、促进旅游服务社会化与景区服务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共化.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旅游合作内容与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框架的提出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构想,其不仅可对“四极”地区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形成既内容丰富又极具特色的完整的旅游品牌;同时这种基于大尺度空间及时间背景下的合作也必然会带来其与相关线路、相关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从而带动更大区域范围内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从中国“四极”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入手,探讨了中国“四极”合作的发展模式、合作内容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旅游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流关系角度,通过绘制旅华美国旅游流分布图,构建旅华美国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旅华美国旅游流的流向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旅华美国游客主要从北京和上海出入境中国;旅华美国旅游流分布范围较广,以长三角地区最为密集,其中有11个节点城市、4个城市对和5条旅游线路最受游客青睐;旅华美国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网络密度低,其中核心节点11个,边缘节点44个;核心节点在网络中承担着扩散中心、集聚中心和中转中心等不同的角色功能,并对边缘节点具有控制作用;网络中存在10个派系,各派系成员个数均较少,口岸节点在派系中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八卦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系统分析,文章认为八卦洲具有发展旅游的多方面内在优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更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议:八卦洲的旅游开发应以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凸现“绿”、“水”、“野’’三大特点,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岛形象,重点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旅览、康体娱乐、美食保健、野营修学、文化旅游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0.
胡敏杰  宋立中 《热带地理》2012,32(3):307-312
基于对Poon的“新型旅游”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和特征的归纳和总结,认为“新型旅游”具有体验性强、组织灵活、信息化程度高、形式新颖等特点.以此为基础,结合福州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产品设计特色化、灵活化、环保化、体验化等产品开发原则,文章认为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可采取蓝色之旅、绿色之旅、农桑之旅和人文之旅等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